香港某博主内地求职也遭遇了不公,八零后不愧是最苦一代

明仔列夫捏 2024-11-24 08:50:41

在抖音上,一位香港博主分享了他在内地求职时遭遇的不平等待遇,视频一经发布,便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他谈到了年龄歧视的普遍现象,自己44岁的年龄成了求职的障碍,痛批了内地就业市场的奇葩劣质招聘文化,而他的朋友30岁时只能签订两年的短期合同,这种逐渐逼近35岁的“套路”让人不禁苦笑。

苦,既是对那些同样遭遇不公的人的同情,也是对这个社会功利性的无奈。笑,包含了对内地企业家“一视同仁”的讽刺——无论是内地还是港台同胞,都难逃这样的命运。

香港来内地就业者,尽管有政策的补贴,使得他们的最低薪资标准能达到15000元,但这样的优惠似乎仍难以吸引香港人才。相比之下,内地的就业者,尤其是80后,他们的处境更加艰难。

80后,这一代人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悲情人物”。他们成长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中,他们经历了从小学、中学、大学到职场的激烈竞争。作为独生子女政策下的第一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成年后还要承担起赡养双方父母的责任。如果再遇上上一辈的下岗,那真是“绝”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房价和生活成本的上升给80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在大城市中,购房成为了许多人的重担。80后,作为“后”字辈的开创者,这个词甚至为了80后而创造的,他们的悲哀,又有谁能真正理解?

我们到了一定年纪,自然不想赖在岗位上,但创业时,至少也该有点诚意吧?翻开看看创业指南,有6000元奖励,但前提你必须招聘至少三名员工,为他们购买社保,并经营至少两年,呵呵,我不禁要问,你能经营一家企业两年,还却这6000元吗?然而,现实中仍有不少观点存在幸存者偏差,认为这一代人的失败,是他们不努力或愚蠢的结果。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这群80后所经历的是什么样的人生!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市场造成了显著影响。这一年,1985年的本科生和1986年的大专生毕业,面临了严峻的就业形势。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压缩工人待遇,市面上除了政府介绍的制造业工厂,以及亲戚转介绍的,几乎清一色的皮包公司,一些信誉不佳的企业甚至产生了欺诈行为,骗子公司的增加,那些被网上吐槽的微商文化,狼性文化也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可怜的是这个时候的80后,都是一群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求职路上,能否少点套路,多点真诚?

这时候,如果是房地产就业,或者考公的人可以有效回避风险。恰逢互联网崛起,这批提前加入者回避了。

2016年是新媒体短视频元年,中国移动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1.53亿人。短视频内容生产端迎来爆发,许多传统媒体人开始涉足短视频内容生产,短视频内容的头部创作团队获得资本青睐。多个短视频平台出现,包括独立APP产品和短视频作为重要功能嵌入社交、资讯平台。

这个时候,新媒体行业成为就业首选。80后、90后也在这波红利中,初尝甜头。但80后这个时候,年龄优势已经不如90后了。

2016年到了2019年,中国的就业形势虽然存在一些挑战,但整体保持稳定。80后也总算有了喘气了三年。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得国人经历了一个空白的三年,这一年恰好是97-00年出生的毕业生面临就业,80后开始步入不惑之年,85后集体迎来而立之年。

这时稳定的工作成为最优解,考公和国企成为首选。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71万人,城镇就业人员44247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为57.1%,比上年末上升1.1个百分点。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这些数据表明,尽管就业市场总体稳定,但仍面临结构性问题和总量压力。

事件步入了2024年,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疫情冲击、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等外部因素对企业运营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导致市场需求减少,企业盈利下降,进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资本市场的收缩使得创业公司尤其是依赖融资的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挑战。许多没有足够收入的公司在资金耗尽后难以为继。一些行业如新媒体、电商零售、企业服务、文娱传媒等领域竞争加剧,导致经营不善的企业被淘汰。技术发展和市场变化导致部分行业需要转型升级,未能及时适应的企业可能面临倒闭风险。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AI产业冲击,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结构性变化。部分行业和岗位的需求减少,而新兴行业和岗位的需求增加,这导致就业要求提高,就业市场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葩癫狂状态。比如,硕士当本科使,本科当专科用,专科直接找不到工作,一些原本要求不高的岗位,突然间要求多面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一些没有掌握高技能的求职者,就被边缘化,职场人被迫选择较为稳定的蓝领工作。

未来就业趋势受到技术进步、人口变化、宏观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预计近四分之一的工作将在未来五年发生变化,全球将新增6900万个工作岗位,同期将有83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净减少1400万个岗位,相当于全球目前就业岗位净减少2%。技术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将带来替代效应,一些工作岗位需求会减少甚至消失,但也将催生新的就业形态。绿色转型、ESG标准和供应链本地化等宏观趋势是创造就业的重要驱动力,而高通胀、低增长和供应短缺等经济挑战则是未来就业的最大威胁。

中国的就业市场在过去和现在都面临着挑战,但也在不断适应和改革中取得了进展。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就业市场将继续经历变革。这需要政策制定者、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以适应新的就业趋势和挑战。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幸存者偏差的存在,不能简单地将就业困难归咎于个人不努力,而应更多地关注和解决结构性问题,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

0 阅读:0

明仔列夫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