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夏,李讷即将高中毕业,对于将来,她希望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所以想和爸爸妈妈交换意见。
但不曾想,为了李讷的大学专业,江青和毛主席意见不一,甚至对李讷造成一定的困惑。
图|李讷和爸爸妈妈
毛主席对小女儿格外爱护1968年,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李讷作为毛主席的小女儿,毅然响应号召,去了江西省瑞金县沙洲坝大队劳动锻炼。
其实,在李讷小时候,毛主席就对她严格要求,不仅在学习上,在生活上同样。
1940年李讷出生在延安,这是毛主席和江青唯一的孩子,李讷小时候常常在毛主席身边玩耍,毛主席亲切地称她是:我的大娃娃。
解放战争开始后,毛主席日理万机,李讷这时候就成为了中央机关领导们的开心剂,闲下来就逗逗李讷。
胡宗南进攻延安时,毛主席曾抱着李讷看天上飞来的战斗机,毛主席说:“你害怕飞机投炸弹吗?”李讷说:“爸爸不害怕,我也不害怕。”毛主席说:“让你看飞机投炸弹,也是对你的一种锻炼。”
1947年毛主席来到杨家沟,由于敌人的封锁,吃粮很困难,每天吃的都是老百姓支援的黑豆。
这些黑豆以前都是喂牲口的,但是前方的战士们只能吃这些,毛主席和中央领导都以身作则,同样吃黑豆,李讷不喜欢吃,她说:“吃的嘴里都是黑的。”
毛主席说:“你不吃就饿着,前方的解放军叔叔都是吃的黑豆,吃了黑豆才能打胜仗啊,你不吃,就长不高了。”
李讷随后也开始吃黑豆,喝盐水,但是这样会肚胀,李讷从来没有叫过苦,毛主席说:“李讷真听话,以后一定是个好孩子。”
当时江青还说:“李讷跟着大家风餐露宿,真是个苦难的童年。”毛主席摆摆手说:“比起来岸英岸青,李讷够幸福了!”
新中国成立后,李讷如愿进入小学学习,在西柏坡时,李讷在韩桂馨的教育下学习了不少知识,所以进入育英小学后,直接插班4年级。
在开学前,毛主席给李讷穿的衣服还是旧衣服,并告诉她,别人要是问你的爸爸是谁,不要说毛泽东的名字。
李讷说:“那我该说什么?”毛主席说:“你就说你的爸爸是个普通工人。”
毛主席让保健医生王鹤滨带着李讷去学校,在报名时要填写报名表,家长栏的姓名处,王鹤滨直接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毛主席得知后笑着说:“王医生,以后你就是李讷的干爸了。”王鹤滨知道这是主席夸赞他的意思,他回应说:“主席啊,这样对李讷是不是有负担了?”毛主席严肃地说:“写上毛泽东,那才叫负担呢!”
图|毛主席和孩子们在一起
李讷去了学校,她的姐姐也去了学校,两个孩子平日里回家,都是坐公共汽车,而且吃饭也和大家一样,吃清淡的菜,任何人不能搞特殊。
有一次警卫员开车出门办事,正好遇上周末,就顺便把李讷接回来了。
毛主席得知后大发雷霆,他说:“我说了多少次了,不能搞特殊,你怎么不听!”警卫员小声地说:“我怕李讷一个人回来不安全。”
毛主席严厉道:“我的孩子是孩子,别人的孩子不是孩子了?别人的孩子可以一个人回家,我的孩子怎么就不行!”
从那以后,毛主席再次对所有的警卫和卫士严令,没有他的同意,任何人不能让孩子坐中南海的专车回家,别说回家,就是停在那里,也不能上去坐。
对于这件事,毛主席曾和湖北省委秘书长梅白讨论过,说到汉献帝时,毛主席问梅白:“你的孩子坐你的专车吗?”梅白说:“我不给坐,女孩子们老实点,男孩子要是上来,我就把他们轰下去!”
毛主席说:“好啊,你的经验应该大力推广!”后来毛主席说:“我是担心现在的学校培养了一批贵族少爷啊。”
毛主席借古论今,梅白感受很深,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毛主席有时候也拿不准。
有一次,毛主席和卫士李银桥散步时,问他:“你觉得李讷好,还是李敏好?”
李银桥的回答是:“都很好,他们没有高级干部子女的那种优越感,说明主席培养的好。”
毛主席沉重地说道:“我看啊,她们没有你们有出息,她们吃得苦太少了。”李银桥后来说,一直让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去吃苦,这样不公平,毛主席又说:“不比贡献不享受,那就是没出息!”李银桥对毛主席的话记忆深刻。
1953年夏,李讷考入了北京师大女子附中,后来的校长叫孙岩。
孙岩曾说,在这个学校里,有六个元帅的孩子,有12个副总理的孩子,如果开家长会,可以开大半个政治局会议了。
虽然是个玩笑,但反映了当时学校的一些现实现象,包括孩子毕业后考大学时,也是竞争激烈。
1959年,李讷马上高中毕业,面临考大学,对于她来说,这是人生重要的选择,所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交换了意见。
毛主席的想法很简单,他小时候的梦想是当老师,但最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是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读师范学校,以后也当一个老师的。
李讷其实很喜欢历史,她也喜欢以后当个历史老师,但江青却不太同意,她更希望女儿顺应社会潮流,学一点流行的专业,以后也好赚钱,比如船舶制造专业。
其实李讷在高中时,打下了非常坚实的文史底子,平日里有什么不懂的,也会向父亲请教,多数时候,毛主席也愿意给李讷写信指导。
“读罢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亦会吟。”文史的积淀厚了,加之勤于笔耕,写作能力自然水涨船高。
在高中的最后几年里,李讷就开始了一项挺大的写作计划,好像是写剧本。但究竟写的是什么内容,最终完成了没有,却不得而知。
高中老师说起李讷,都说她喜欢文学,喜欢历史,对此,江青还专门去请教了李讷的老师孙岩。
江青和孙岩是当年在延安中央党校的校友,她告诉孙岩,现在船舶制造业很热门,希望她可以劝说李讷报考这个专业。
实际上,这个专业在当时确实热门,因为当时中国的这些行业,包括飞机制造和汽车制造行业都是起步阶段,甚至是空白,对这样的人才需求也非常大。
当时,有很多家长都让孩子去学习了这个专业,毕竟前景很好,以后的就业环境也相当轻松,工资也很高。
但孙岩作为老师,为人师表,她自然不会轻易帮助李讷做决定,她耐心地对江青说:“这件事还是应该让李讷自己选。”江青不耐烦地说:“我的女儿我还不了解吗,她肯定听我的。”
孙岩实话实说:“这个学习造船,需要很好的物理基础和数学基础,这些显然都不是李讷的强项,李讷更擅长文科,而且这个专业可能还需要外语。”
其实江青的想法很简单,让老师劝说李讷,最后同意自己的意见,但她发现,老师说的似乎很有道理,孙岩最后说:“其实李讷更多时候还是像他爸爸毛主席,毛主席博览群书,博古通今,李讷也很有才啊。”
图|李讷1959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左起:李讷,林立衡,聂力(聂荣臻之女),陶斯亮(陶铸之女)
这句话似乎点醒了江青,江青只能同意老师说的,让李讷自己选择。
最后,李讷如愿以偿,听取了毛主席的建议,选择了文科方面,报考了北京大学历史系。
其实她的姐姐李敏也学习了师范,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这也是毛主席给女儿的建议。
考入大学后,正好遇上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毛主席依然对孩子们眼球严格,他对警卫员说:“还是那句话,她们不该享受的就不能享受,要恪守本分!”
李讷的姐姐李敏,于1959年8月在中南海举办了婚礼,但李讷迟迟没有动静。
虽然李讷比李敏小4岁,但时间不等人,等到1969年,李讷马上就要30岁了,毛主席曾问过邵华等人,她们都不知道李讷的恋爱情况。
1970年李讷去五七干校前,毛主席和女儿李讷进行了一场谈话,毛主席说:“你该找个对象了,爸爸不希望你嫁的多好,就像李敏一样,简简单单过日子就行了。”
刚开始,李讷对恋爱一事不以为然,不久后,她明白了爸爸的良苦用心。毛主席说:“可以在下面选择,找个一般人也行。”
李讷在五七干校锻炼期间,认识了一个青年小徐,小徐是一般家庭出身,学历也低,但他对李讷十分喜欢,两个人一来二去,产生了感情。
事情传到江青这里,江青强烈反对,她还是希望给李讷介绍一个相亲对象,但毛主席是支持孩子们自由恋爱的。
1971年9月,李讷要结婚的消息传到北京,毛主席得知后,安排汪东兴给李讷送个礼物,汪东兴派人把毛主席的礼物送到了江西。
据李讷回忆,那是一个超级大的信封,上面写着“李讷收”,里面是毛主席送来的39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李讷当时就明白了爸爸的用意,爸爸是希望她可以好好学习马列主义,以后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据说李讷的婚礼十分平凡,洞房也十分普通,所有的家具都是从外面借来的,甚至连一个“喜”字也没有贴,这样平凡的婚姻,没人会想到,新娘子是毛主席的女儿。
李讷和小徐结婚后,十分幸福,但时间越长,两个人的矛盾就发生了,家庭开始出现不和睦,主要是两个人性格不合,观念不同。
他们虽然已经有了一个孩子,但争吵不断,甚至到了离婚的地步。
无奈之下,李讷还是选择了离婚,最后一个人带着孩子回到了北京,毛主席当时已经病重,得知女儿婚姻遭遇不幸,悲痛不已。
毛主席当时患有白内障,他抱着李讷说:“我的女儿啊,你是不是恨爸爸了?”李讷说:“不恨,是女儿自己不争气,这次回来北京,就不走了。”
但李讷没有想到,她回到北京仅陪伴了父亲两年时光。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逝世。
对于李讷来说,这一年是悲痛的一年,首先是父亲病逝,然后是母亲被捕,她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陷入了困难阶段。
她最后选择了离开,她搬进了北京的一个小巷子里,过起了默默无闻的生活,几十年来,她一直深居简出,平凡简单地生活。
一直到80年代初,曾经在毛主席身边担任卫士的李银桥,注意到了李讷,他发现李讷生活困难,随后和妻子韩桂馨商量,决定给李讷介绍一个对象。
韩桂馨是看着李讷长大的,她也十分心疼李讷,但是寻找了好久,都没有一个合适的,主要是李讷离过婚,还有个孩子,这都是男方要考虑的。
一次,李银桥的一个老战友王景清来北京看望他,李银桥意外得知,王景清也是离了婚一个人生活,他马上和韩桂馨商量,决定撮合这两个人。
后来,李银桥让二人见了一面,并且聊了聊,结果他们聊的十分投机,对彼此的印象很好。
就这样,李讷开始和王景清交往,从相知到相恋,李讷感到十分欣慰。
不久,李讷和王景清在北京举办了婚礼,他们邀请了很多曾经在毛主席身边的老人,看到李讷迎来了幸福,大家心里都感到无限欣慰。
就连王光美日后见到李银桥,也笑着说:“你们真心办了件好事。”
结婚后,李讷给孩子改了名字,改成了:王效芝。
李讷的晚年是幸福的,孩子也长大了,还有王景清的陪伴更加幸福。
每当有纪念毛主席的活动,李讷都会来参加,她特别怀念爸爸,她多次嘱咐孩子,要永远学习毛主席的伟大精神。
有人问李讷,毛主席给她留下了什么遗产,李讷说:“爸爸的精神,就是最大的遗产,那是无价之宝。”
她还说:“爸爸说过,只要你们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人,我就满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