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9月12日下午,朱官寨的窑洞里只有毛泽东和李银桥两个人,毛泽东说:“银桥,把窗户支起来。”
李银桥用一根木棍把活动窗户支起来,看到毛泽东坐在窗前,伏在案边,提起毛笔蘸了蘸墨开始写信,提笔写道:岸英我儿。
李银桥轻轻退了出去,他知道,这是毛主席在给最爱的儿子写信,他不便体会毛主席和岸英的父子情。
这已经不是李银桥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给儿子写信了,早在1946年的时候,李银桥就见过多次,有一次毛主席写着写着流眼泪了,李银桥凑过去想“偷偷”看看,体会一下他们的父子感情。
可是他只是个卫士,看又不敢看,只能坐在一边,静静看着毛主席那写信的动作,和写信时一会欣喜又一会深情的脸庞。
毛主席大概是看出来了,停下笔对李银桥说:“这是给岸英写信呢,你想看就过来看,别装着想看又不敢看的样子,你和岸英年龄差不多的。”
毛主席高兴地,又转头认真开始写信了,李银桥凑过来,看了一眼说:“主席,你怎么写的‘永寿’,这是谁?”
毛主席笑着说:“这是岸青,我的二儿子,现在还在苏联,你迟早会见到的。”
过了一会,李银桥说:“主席,岸英应该比我大5岁吧。”毛主席算了算说:“是的,但他是我儿子,他应该叫你叔叔呢。”李银桥哈哈笑起来:“那怎能行,我们都是同志。”
毛主席停下笔又纠正说:“在我们三人之间,你和我是同志,他和我既是同志又是儿子和老子,应该叫你叔叔。”李银桥重重地点点头。
在李银桥的记忆里,毛主席给毛岸英写信的时候,应该是他最开心,最快乐的时候,包括信中的文字,李银桥可以体会到毛主席那深深的眷子之情和爱子之心。
从小备受苦难李银桥说:“对于毛主席的家事,我向来不会问,但毛主席常常和我们讲起来他的孩子们。”
实际上,李银桥在周恩来身边当卫士的时候,就听说毛主席有6个儿子4个女儿,前三个儿子是杨开慧生的,后三个儿子是贺子珍生的。但遗憾的是,最后他的儿子只剩下毛岸青一个人了,两个葬在国外。
1927年,青年毛泽东发动了秋收起义,随后带领队伍上了井冈山,他没有想到,这次离家,便再也没有回来。
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毛泽东和妻儿都失去了联系,甚至连一封信都寄不出去,几年后,毛泽东从报纸上惊讶地得知,杨开慧已经被敌人杀害。
1945年毛岸英回国,毛主席迫切地询问了当年杨开慧被捕的过程。
当年毛岸英才8岁,和杨开慧一起被抓进了监狱。
原来,杨开慧自从和毛泽东失去联系后,带着孩子们回到长沙板仓避难,长沙的军阀何健还是找到了杨开慧,最后把杨开慧和毛岸英抓进了监狱。
敌人为了从杨开慧口中得到有价值的线索,不停地对杨开慧施刑,但杨开慧一句话都不说。
每当杨开慧回到牢房,毛岸英看到妈妈遍体鳞伤的样子,他就哭着说:“这群大坏蛋,等我长大了,一定要给妈妈报仇。”
后来有一天晚上,杨开慧隐隐感觉到了危险,她知道敌人要对她下手了,她把衣服叠好,对毛岸英交代了很多,她告诉毛岸英要坚强,出狱后去找爸爸。
果然,第二天杨开慧被敌人拉上了囚车,朝着刑场走去,毛岸英在后面撕心裂肺地喊着::“妈妈,你不能走!妈妈!妈妈!”
在刑场上,杨开慧也宁死不屈,她铁骨铮铮,相信自己的爱人毛泽东,一定会带领战士迎来胜利。随着几声枪响,杨开慧在识字岭牺牲,年仅29岁。
随后,毛岸英被紧急救出,然后他和两个弟弟一起被送到了上海的一个幼稚园,在上海,毛岸英度过了童年最艰苦的时期。
由于上海特务众多,毛岸英和毛岸青生活的幼稚园被封,不得已,毛岸英和毛岸青开始在上海街头流浪,什么苦都吃过。
有一次,毛岸英和毛岸青一起到铁匠炉上帮忙,还得帮助店主刷马桶,但是两个孩子吃不饱饭,没有力气。店主生气地说:“我可不养吃白饭的,养个好狗还摇摇尾巴呢,干不了就走。”
但毛岸英为了给弟弟一个生活保障,只能每天被店主批评,最后不得已才离开。
冬天的时候,毛岸英和毛岸青躲在一个破庙里度过,身上盖着的都是茅草,夏天了,又特别热,他们只能脱了衣服,像个流浪的乞讨者。
就是这样无助又艰难的日子,他们一连度过了好几个春秋,等到组织上找到他们,已经是1936年。
随后他们被送到苏联,让他们先在苏联的保育院学习。毛主席得知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且去了苏联,他十分高兴,马上给两个孩子写信,敦促他们好好学习,早点回来。
不久,贺子珍也去了苏联,贺子珍还专门去看了毛岸英两人。
后来据毛岸英回忆,贺子珍到苏联后不久生了个孩子,毛岸英给孩子起名“廖瓦”,这是一个俄语名字,贺子珍对这个名字非常喜欢。
贺子珍还给毛岸英讲述了很多长征的故事,尤其是四渡赤水,毛岸英听得认真。
但遗憾的是,贺子珍的这个孩子最后没有保住,因病不幸夭折了,这是贺子珍和毛主席的第六个孩子。贺子珍失去了爱子,悲痛万分,把孩子葬在了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墓园,就这样,毛主席的这个儿子留在了异国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