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汾阳后土圣母庙,这里藏着一幅绝美的明代壁画

星之旅说 2024-04-03 16:12:46

古老的“汾孝介平”之间,从不缺少瑰丽的古代艺术与文物。古汾州府治所汾阳因其底蕴之深厚,在这一带的访古之旅中,是决不能绕开的一站。人们在汾阳老城寻觅小武的足迹,在太符观中感叹悬塑的荣华,但不要忘了汾阳西北方的田村,还藏着一座以明代壁画而著称的后土圣母庙。

后土圣母庙具体创建年代不详,根据殿内梁架上的题记“庆成王府扶枋梁功德主芦大富妻李氏”可以得知,这座汾阳圣母庙大殿是明代汾阳庆成王府的官吏芦大富的妻子出资修建的。据《重修田村圣母庙碑记》和殿琉璃脊刹题记,此庙重建于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清代道光七年(1827)曾有重修。

(田村后土圣母庙)

庙院原呈南北长方形,总占地面积约5亩。它原是一组古建筑群,有正殿、钟楼、鼓楼......据说还有一处专门用来演戏的乐楼,如今戏台被原驻守于汾阳的侵华日军拆毁用作生火,现在仅存台基,寺内其他建筑也早已改观,唯圣母殿依然如故。

圣母殿三开间,进深四椽,悬山式屋顶,绿琉璃瓦剪边。大殿神台置木制神龛,做工华丽工整。其中圣母庙的明代壁画展现了卓越的艺术成就,其场面壮阔、人物众多,生动描绘了圣母的后宫起居生活,内容虽是虚构的神话人物故事,但描绘的画面反映了当时贵族官员阶层的世俗生活气息,分别被有关学者冠名为《迎驾图》、《巡幸图》及《燕乐图》,是一幅珍贵的艺术佳作。

(田村后土圣母庙)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佛教艺术得到了蓬勃发展,寺院、石窟等沿丝绸之路向内地延伸,同时本土道教也逐渐建立了自身的图像体系。在隋唐时期,南北朝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寺观壁画的发展,塑造了许多感人的形象和境界。

田村后土圣母庙为明代嘉靖建筑,一直被当地人视作求子之地,香火颇为旺盛。这幅壁画的艺术风格承袭了宋、元的画风,同时又具有明代的典型特色。画中的山水树石展现出元明画风,而朱色为主的色彩运用和当时流行的沥粉堆金手法,使画面热烈辉煌。陪衬的人物采用工笔写实,施以浅绛淡彩,避免了色彩喧宾夺主。大片彩云增强了主题和人物的表现力,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田村后土圣母庙)

这些壁画又展现了各个时期传统服饰的风貌和细节,在中国服饰史的研究和复原上,显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这幅壁画的作者姓名无从得知,但有可能是由庆成王府延揽名工制作。从作画技术来看,也非一般工匠所能比拟。作为现存壁画中的珍品,这幅画作值得人们珍视和欣赏。

(田村后土圣母庙)

东壁为《迎驾图》,在这一部分的壁画当中,首先值得一看的是为后土圣母开道的骑马武士,头戴明制大帽,对当时衣冠的详实反映,在庙宇壁画当中是不多见的。翘脚幞头也在这一系列壁画当中出现,因此说它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有重要的意义。

(田村后土圣母庙)

东壁迎驾图的角落里,还有一车婴儿形象,其中还有一个婴儿探出身子,猴子捞月一般抓住了同伴,这动态感十足的创作风格更是难得一见。前来进香祈福的民众,往往都会对这一角壁画非常重视。在这里,孔武有力的力士身上甚至都爬满了婴儿,匠心独运,可见一斑。

(田村后土圣母庙)

西壁的《巡幸图》则描绘了后土圣母出行的车舆与仪仗,与东壁相呼应的是,两幅壁画均有演奏唢呐的骑马鼓吹手,经过贴金工艺处理的唢呐,颇为醒目。此外,注意看西壁留白处,还有嬉戏着的两只猫,与东壁“送子”部分侍女怀中的猫一道,成为了这座后土圣母庙壁画之中少见的却又贴近生活的元素。

(田村后土圣母庙)

北壁的《燕乐图》风格则端庄优雅,各色乐器与男女乐手是描绘的主题。这一部分人物群像,更加强调衣袂飘飘的审美追求,因此在线条的处理上更为流畅,给人一种律动之美感。自由灵活充满想象力的构图,情节丰富的故事内容营造出连续的叙事性,审美的世俗化风尚,这不正是明代美学的特征吗?

(田村后土圣母庙)

殿内的力士彩塑也值得注意,或许是为了模仿东壁之上的力士形象,这尊彩塑身上(图5)也攀爬了许多婴儿形象,同样难得一见。千百年来对于生育与土地的崇拜最终凝结为这一尊尊彩塑和一幅幅壁画,孕育万物的大地之神后土娘娘,也必然让每一个前来为生育祈愿的人们如愿。

(田村后土圣母庙)

圣母庙的三面壁画互相连接,又各自独立,亭台楼阁布局得当,曲桥廊庑错落有致,虽是宗教内容,却折射出皇家宫廷生活的影子,是研究明代建筑形制、衣冠服饰、车马仪仗、音乐舞蹈、工艺器物的重要资料。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