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老张看职场 2025-02-26 20:53:24

这次和朋友们聊聊所谓的“职场安全”,我觉得从个人职场发展原则策略上,如果想让自己保持稳定、足够安全、并长远发展,那么“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这句话我最早是听我的一位高中老师给我们讲的,因为当时我们班在和其他班踢足球比赛,中场休息的时候老师给我们鼓劲加油的时候讲的。当时我就觉得“很受触动”!后来的比赛,我们班在之前比分失利的情况下,居然反超对方,我们赢了!于是我对老师当时说的那句话的印象更加深刻了!

回到职场话题,这里我说的“进攻”,指的是:职场人永远保持给自己“谋求发展、向上进步”的努力,包括保持学习精进、敢于创新探索等,更重要的是“自己很想要”!

这里说的“防守”,不单单指所谓的职位的稳定安全,更重要的是个人职场价值的长久性与稀缺性。让自己永远被团队、被社会所需要,永远是一个有价值的好用之人。说得再直白些,不愁赚不到钱。

当下职场的“脆弱性”,想必很多职场朋友们都有感触吧。波士顿咨询研究显示,当前职场技能半衰期已缩短至2.5年,这意味着每隔30个月,从业者的知识储备就会贬值50%。当我看到这些数字时,其实从身边的切身感受角度讲,感觉现实比这些数字来的“更直接”!

不客气地说,个人职场发展困局,是所有职场人的必选话题。这里给大家总结三类职场人生存陷阱:

1. 经验依赖:存量优势的脆弱性。有丰富经验是好事,但只依赖经验就很危险!

职场工作经验确实很有价值,但这份价值发挥当下作用的关键在于“结合经验做适配更新”,让过往经验成为你现在保持进步的资源及优势,而不是停止学习的理由。

我的某位客户朋友,来自某大型药企公司:深耕GMP认证体系20多年,却在数字化质量管理系统上线后被调离核心岗位。当时TA非常困惑与不安......当然,好消息是,凭借TA个人的不断努力与“及时止损”,TA得到了另一家公司的不错机会。在新的公司,凭借这次“严重的经验”,TA后来的发展非常棒!

德勤其实早有发现:传统经验型岗位正在被算法和自动化系统取代,医药行业56%的质量管理流程已实现智能化改造。我的另一位客户朋友,TA所在的某知名电梯行业公司,因为TA主导进行的智能自动化内部改革,TA所在的部门规模扩大了,但是人员却进行了“缩减”。

所以这里对那些“有着丰富经验的职场人”来讲,当专业护城河变成技术进步的阻碍时,此刻的经验反而成为个人发展转型的包袱了。

2. 路径锁定:线性思维的致命伤。职场人生“一条道跑到黑”,其实很难!

当下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或者震荡,对于每个人的职场之路来讲,虽然多了很多不稳定风险,从另一角度讲,也增加了新的可能性。但是如果只有线性思维,不肯不愿不敢改路重启,总想着眼前这条路“一条道就跑到黑”混到退休,很难,更很容易受伤。

曾在教培行业震荡那段时间,某位来自K12的某某,在为TA做咨询时,TA的个人经历就很有代表性:曾是K12教培行业里的资深老兵,十多年教学生涯积累的解题方法论,在"双减"政策下自己的公司不得不瞬间归零。后来TA尝试转型素质教育,却发现需要重构知识体系,虽然都是教育行业,但是具体的公司运作完全不同......好在毕竟“补课”是社会刚需,痛定思痛之后,老兵终于更好地重出江湖继续打拼......

所以,千万别将职业发展看作单行道,一定不能忽视职场生态位的动态演变。

3. 虚假繁荣:伪成长的温水煮蛙。这一点在某些“风口行业”,或者某些“大厂好公司”表现尤其明显。

麦肯锡研究显示,80%的中层管理者存在"技能幻觉",误将操作熟练度等同于核心竞争力。现实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某些职场人误把平台背书给自己的优势,错误地当成了自己的能力。如果你此刻在一个很繁荣的行业、一家很棒的公司、或一个很优势的部门,此刻可以冷静地想一想:我现在的“厉害”,是我自己真的很厉害?还是因为我这张“工牌”让我显得很厉害?

我的某位来自某消费品公司市场部的客户朋友的案例值得深思:精通传统广告投放,连续多年达成KPI,业绩优秀,经常得奖。后来却在公司启动全域营销转型时被95后年轻下属反超。表面看好像是工具迭代问题,实则是暴露了"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的成长陷阱。

说的严重些:个人进步慢了,其实就已经在后退了,因为别人跑得更快!

聊到这,倒不是想给大家故意制造焦虑,生活还是给到我们足够空间的,我们想想接下来具体怎么做?

总的来讲,建议大家构建自己的职场动态发展系统。

1. 建立自己的T型能力矩阵,给自己多元发展。

举个例子:某车企工程师的转型路径值得借鉴:TA本身是做电池的,在深耕电池技术(垂直深度)的同时,系统学习能源政策、供应链管理(横向广度)。这一切的努力,后来让TA赢得了机会,主导建设上海某超级工厂本地化供应体系。这种"技术+商业"的复合能力,让TA的职业发展之路,即使是在震荡期,也依然保持良好势头。

用一个具体实施路径做案例给大家参考,比如:

深度轴:每18个月在专业领域取得一项权威认证(如PMP、CFA)广度轴:每年完成2个跨领域微项目(如程序员参与产品需求分析)连接轴:构建知识图谱,建立不同技能间的协同关系2. 打造敏捷学习回路

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发的"3D学习模型"值得参考:

Discover(发现):每周投入3小时扫描行业前沿(如arXiv论文、Gartner技术曲线)Deconstruct(解构):用思维导图拆解新技术底层逻辑Deploy(部署):在30天内完成最小可行性实践3. 构建价值网络生态

领英2023职场报告显示,顶级人才的职业机会68%来自弱关系网络。每位职场人都需要,也都可以建立自己的职业发展“人脉”网络。

某位半导体工程师朋友的案例故事在这里也分享下,值得参考:

节点建设:在专业社区持续输出技术文档,积累3000+行业关注者。价值交换:与设备供应商、高校实验室建立联合研发机制,结合公司重点项目做试验项目。即为公司赢得了市场先机和优质资源,个人也更好地积累和打造行业朋友圈。生态赋能:主动发起行业技术沙龙,还通过比如“读书会、工作坊”等形式,有机会更好地触达产业链关键决策者。

可以说,TA的这种网络化生存策略,对其个人的职业发展帮助巨大!曾经TA同时收到过4个高端Offer......

三、具体行动建议:三个即刻可以启动的成长飞轮1. 启动技能对冲计划技术岗:用20%时间学习相邻领域(如前端开发人员学习Three.js)职能岗:掌握数据分析工具(如Power BI+Python自动化)管理岗:修炼组织进化能力(如OKR+AI团队协作系统)建议每月进行技能资产评估,设置"技术过时预警线"。2. 搭建个人数据看板能力雷达图:量化专业技能、商业洞察、资源网络等维度机会成本计算:比较维持现状与转型发展的预期收益风险暴露监测:跟踪行业技术替代率、岗位需求变化曲线。曾经某投行分析师通过定制化看板,提前18个月预判量化交易冲击,成功转型数字货币研究。3. 设计弹性职业架构核心层:保障生存的基本收入来源(现有岗位)探索层:试验性接触新兴领域(比如现在就很火爆的AI类)储备层:布局5年后可能爆发的领域,建议比如采用"70-20-10"时间分配,确保自己在变革中始终握有主动选择权。

当ChatGPT掀起新一轮职业革命时,OpenAI工程师的应对策略值得玩味:他们不执着于特定技术框架,而是持续迭代"理解技术本质-捕捉范式转移-重构解决方案"的元能力。这种动态发展观,恰恰印证了控制论创始人维纳的洞见:“在湍流中保持航向的秘诀,是比环境变化更快地改变自己。”

对于当代职场人而言,真正的稳定不在于固守某个位置,而在于锻造随时破界重生的进化力。

回想起高中时我们班能够赢得那场球赛,或许不是因为本身我们球技有多强,更可能是因为我们“改变”的比较早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