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在中国人口问题上是一位不得不提到的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地位的人物。

马寅初一生有8个孩子,其中3个是儿子,5个是女儿.他的原配妻子为其生了一儿两女,儿子夭折后,又生了两女,妾室则为他生了两儿两女.
1949年,马寅初应中国共产党电召,经香港转道北上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筹备会议。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快速增长,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人口已超6亿,人口的急剧增长给国家社会和经济带来巨大挑战,资源利用、就业市场以及公共服务领域等面临压力,在此背景下马寅初提出了“新人口论”。
1957年马寅初在《新人口论》中指出中国人口增长过快,如按当时的净增率计算,未来人口将急剧膨胀。他主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实行晚婚和节育。
他指出中国人口增长过快, 若不控制,会引发一系列诸如人口与资金积累、与农业工业化、与资源环境等矛盾。

毛主席对计划生育的看法则有所不同,他认为人口增加减少是自然发生的事情,随着经济发展和教育程度提高,人们会主动减少生育,不需要行政干预来控制人口 。
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口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逐渐显现。马寅初的《新人口论》虽未被当时完全采纳,但引发了社会对人口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为后来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
我们必须看到的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劳动力供给与产业发展:
- 大量新增劳动力涌入农业领域,尽管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但众多的劳动力保障了粮食种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工作的开展,为解决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奠定了基础。例如,在兴修水利工程时,能够组织起大规模的劳动力队伍,修建了众多的灌溉渠道与水库,像河南林县的红旗渠,便是依靠大量人力在艰苦条件下建成,改善了当地农业灌溉条件。

- 在工业领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起步提供了人力保障。轻工业如纺织业得以迅速扩张,吸纳了大量女性劳动力,促进了家庭收入的增加与工业产值的提升。同时,在重工业方面,劳动力在矿山开采、钢铁冶炼等基础工业环节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加速了国家工业体系的初步构建。
消费市场与经济循环:
- 人口的增长意味着消费需求的扩大。从日常生活用品如衣物、食品到简单的家用器具等,庞大的消费群体刺激了生产企业的发展。例如,各地的地方性食品加工厂、小型服装厂不断涌现,满足周边居民的消费需求,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地方经济循环,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与货币的周转,带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 随着人口增加,对住房、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和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了相关产业和公共服务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完善,虽然当时水平有限,但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如一些城镇开始建立起简易的学校与诊所,以满足居民子女教育与基本医疗保健需求。
国防建设与国家安全:

- 较大的人口基数为国防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下,强大的国防力量对于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至关之重要。众多的适龄青年为军队的扩充与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力储备,保障了国家能够建立起有效的军事防御体系,应对可能来自外部的威胁,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前期人口增长产生的人口红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劳动力供给充足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不断上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婴儿潮,为之后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持,推动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促进了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
抚养负担较轻
生育率的下降使少儿抚养比降低,同时老年人口占比尚未达到较高水平,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负担相对较轻,从而能够将更多的收入用于储蓄和投资,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资金支持,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消费市场庞大

大量的劳动年龄人口意味着庞大的消费群体,其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刺激了国内消费市场的发展,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的投资和竞争,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活跃,促进了产业的繁荣和升级.
人口流动优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口流动限制逐渐放宽,大量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内地流向沿海发达地区,这种人口流动不仅优化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还促进了思想的交流和技术的传播,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