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赵玉兰,50岁,初中文化,来自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年轻时因为家里穷,没读完初中就辍学在家种地。
后来认识了我现在的丈夫,他是村里木匠的学徒,手艺不错,人也老实。
我们结婚后,一直在镇上经营一家小吃摊子,虽然辛苦,但也算能养活一家人。
我有一个儿子,名叫林浩,比我还倔强。
他从小聪明,学习好,是我们村少有的大学生。
我们省吃俭用供他上了大学,后来他留在了小城市工作,娶了一个城里的姑娘,名叫王晓玲。
王晓玲比林浩小两岁,是个独生女,长得倒是清秀,就是性子有些娇气,不太懂事。
结婚后,他们贷款买了房子,房贷每月3600元。
林浩工资不高,王晓玲产后辞职,家里经济一下紧张起来。
于是我和老头子咬咬牙,每月贴补他们一半房贷,1800元。
日子紧巴巴地过了两年,我实在吃不消了,便决定断掉这笔支出。
没想到,我刚一提出这个决定,亲家母就急了:“你太自私了,你断供了房贷,谁给我养老?”
我当时愣住了,心里翻涌的不只是委屈,还有多年压抑的无奈。
02王晓玲的母亲叫刘美华,今年五十五岁,比我大五岁,年轻时在城里的纺织厂上班,后来工厂倒闭,她就一直靠退休金生活。
她生了一个女儿王晓玲,便将所有希望系在了女儿身上,连一句“我以后养老靠国家”都没说过。
她的口头禅一直是:“我这辈子为晓玲付出了一切,将来她要为我养老送终。”
我对这种观念没有意见,毕竟养儿防老是我们这代人的普遍想法。但我一直不明白, 为何她要把“养老”寄托在我儿子身上?
林浩和王晓玲结婚那年,婚礼是我们家出的钱,首付是我们家出的,连婚房装修的钱都是我们东拼西凑借来的。
可婚后两年,王晓玲辞职在家带孩子,说是要全职带娃,刘美华却从不来帮忙,理由是她年轻时带孩子太辛苦了,现在要享福。
我曾试探着问林浩:“晓玲不工作,你一个人压力太大了,要不让她妈来帮带带孩子?”
林浩苦笑:“妈,我跟晓玲说过了,她妈不愿意搬过来,她说她住不惯我这边的小区……”
我心里一阵凉,但还是什么也没说。
后来孙子两岁了,王晓玲也没打算出去工作。我劝过几次,她总说:“孩子还小,没人带,我出去挣钱也挣不了几个钱,还不如在家带孩子。”
可问题是,我们家已经快掏空了。
我和老头子年纪大了,小吃摊收入微薄,身体也开始出毛病。去年老头子查出高血压,我自己也患了胃病,每月光是买药就要花去一千多。可我们不敢告诉儿子,怕他压力大。
直到去年年底,我实在撑不下去了。我们俩商量后,决定从今年开始不再贴补那1800元房贷。
我给林浩打电话,说了我们的决定。他沉默了半天,说:“我明白了,妈,我会想办法的。”
我以为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没想到第二天,刘美华亲自找上门来。
她一进门就气势汹汹:“赵玉兰,你太自私了!你说断就断,那房贷谁来还?你不出钱,晓玲怎么办?我孙子怎么办?”
我听了愣了一下,本想解释,却被她一句话刺痛了心:“你断供了房贷,谁给我养老?”
我忍了半天才没哭出来:“你女儿嫁到我们家,不是为了养老你一个人的。我们也有老,我们也要吃饭看病。”
刘美华却一脸理直气壮:“你们有两个手脚健全,能干,怎么就不能再撑几年?晓玲一个女人带孩子多辛苦?你们这么一断,她肯定得出去打工,那孩子怎么办?你们不讲情分!”
那一刻,我真的很想把这些年我们的付出都一条一条说出来。首付十几万,婚礼几万,装修五万,再加上两年每月1800的房贷,我们为这婚姻付出了多少?可她一句“你太自私”,就把我们几十年的苦当成了理所当然。
我当时没争辩,只是平静地说:“我不再出钱了,不是因为我不爱我儿子孙子,是因为我真的没力气了。”
刘美华走时摔门而去,嘴里还嘀咕:“没良心的亲家,自私的家庭。”
我和老头子坐在屋里许久无话,心里像压了一块石头。
事情过去了三天,林浩没再打电话。第五天,他带着王晓玲和孩子回来了。
王晓玲一脸不高兴:“你们这么干,是不是想逼我出去打工?”
我说:“我们不是逼你,是希望你也能承担起一个家庭的责任。”
林浩低头不语,气氛沉闷。
过了几天,王晓玲真的去找了份兼职,一天四五个小时,虽然收入不高,但总算是个开始。可刘美华却打电话骂我:“你这是逼我女儿出去受苦!你太狠了!”
我终于忍不住:“她是你女儿,不是你养老的工具!我儿子不是提款机,我们也要活下去!”
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然后挂断了。
从那天起,我心里松了一口气,也明白了一个道理: 适当的放手,是自救,更是对家庭的尊重。
03如今,我们不再贴补儿子的房贷。
林浩和王晓玲的生活虽然紧张,但也开始慢慢适应了新的节奏。
王晓玲的兼职做得还不错,有时候还能买点水果回来给我们。
刘美华也不再三天两头打电话来指责我,似乎也明白了,我们不是她的“资产”。
我不后悔断了那1800元的房贷,因为那是我最后的底线。
每个母亲都想为子女多做一点,但当“多做”变成了“必须做”,那份爱就变了味。
我现在依旧每天摆摊,和老头子一起守着那锅热腾腾的米线。虽然累,但却心安。
爱要有分寸,亲情要有界限。
我相信,只有彼此独立的家庭,才能真正稳固而长久。至于刘美华的养老,那是她该为自己考虑的问题,而不是我儿子的义务。
故事到这里,也许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生活从来都不是童话。 我只希望,下一代能学会如何在爱中成长,而不是在责任中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