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赵构非杀岳飞不可呢?

历史园园丁说史 2024-02-24 11:51:04

这几天,连续收的两个到关于赵构为什么杀岳飞的问题。

一个是#为什么赵构非杀岳飞不可呢?#

另一个是#赵构为什么要除掉岳飞呢?#

可以说这两个问题类似,但又有区别,一个“非”字,说明赵构已经没有了选择,不得不为之。

多数人熟悉的岳飞被诬陷致死,是评书故事的情节,而历史上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后,又参加了半年以后的淮西之战。

这次战事,岳飞在赵构十七道诏书的催促下,直到战争结束,还离战场几百里,韩世忠也是直到金军胜利撤离的第二天才赶到战场。

本来赵构雄心勃勃,调动了南宋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计划以优势兵力给不可一世的金兵一个教训,但最后的结局是南宋损失几万禁军,张韩岳三大帅,互补配合、坐观胜负、对朝廷的命令阳奉阴违,不但痛失战机,而且损失严重。

这次战事让赵构痛下决心,收兵权!

淮西之战一结束,赵构马上调张俊、韩世忠、岳飞进京,名为为柘皋大捷(淮西之战中的一次小胜)庆功,实为调虎离山!

三大帅赶到京城,朝廷宣布三大帅同时调入枢密院任职,张俊、韩世忠为枢密使,岳飞资历较浅,为枢密副使。

宋朝武将进枢密院是一种额外的恩宠

在重文轻武的宋朝,枢密使一般是由文官担任,三大帅进枢密院任职,

一是表示赵构对三大帅功绩的肯定,说明三大帅地位在赵构的心中不可动摇。

二是有笼络、安抚之意,

所谓的安抚,毕竟虽然枢密使官职比较高,但是虚职,在枢密院上班,要穿着整齐,仪表整洁,很受拘束;而三大帅以前有自己的地盘,有兵、有钱、有权,像个土皇帝,何等的自在快活,失去兵权,对这些带兵大将肯定有失落感。

另外,三大帅被调离了军队,并不意味着朝廷就能掌控军队。

几年前,淮西兵变,就是刘光世的部下郦琼,不满接管部队的文官的态度,担心被清算,带领几万裹挟着十几万民众投靠伪齐。

也就是同一时期,岳飞因刘光世部队的归属问题和宰相张浚闹翻,辞职,离开部队,而岳家军又不服朝廷派去兵部侍郎张宗元的监管,以闹事想威胁,要求岳飞回部队。

虽然后来费了不少周折,总算把岳飞请了回来,但只要皇帝不太缺心眼就会意识到什么!

那就是各家军不是朝廷能够完全掌控的,很多大帅的嫡系,只认大帅,不认朝廷!他们都有自己的小团体利益!

所以,赵构极力安抚笼络三大帅,也是想让三大帅配合朝廷整编各家军,这样才会保证不会有变故。

再一个就是赵构可能对三大帅有愧疚之心,南宋朝廷初建时,南方盗贼义军四起,赵构被金军的斩首行动追的到处跑,朝廷也没有力量来约束和供养部队,只好给代表大将放权,划地盘、封节度使,甚至承诺以后的地盘官职可以传给后代,这从陕西的吴氏兄弟就能看出端倪!

朝廷收兵权等于自食其言,所以此时赵构对三大帅有愧疚感,也有封高官以示补偿的意思。

这次收兵权类似于南宋版的杯酒释兵权,赵构的本意是把军队国有化,最好的结局,肯定是军队能够顺利的整编,也就是打破建制,这样朝廷才能完全掌控军队。

毕竟宋朝政治制度是比较文明,不像其他朝代那样血腥,动不动就株连九族,赵构此时也没有杀心,而是最好能达到君臣互信,你好我好,共享荣华,虽然三大帅的以往的表现不能使赵构满意,而且有时很恼火,但只要交出兵权,一切都可以既往不咎!

三大帅都进了枢密院,原则上都不能再和自己的军队私自联系,三大帅以前的功劳都成了过往,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了。

下来三大帅对待整编军队的态度,决定了各自的结局。

张俊一直是负责守卫京城的门户,经常和禁军(首领杨沂中也曾是张俊部下)协同作战,独立性较差,而且张俊很早就负责赵构的安全工作,是赵构的嫡系,赵构经常叮嘱张俊要学郭子仪,不要学李光弼,也就是不要贪恋兵权,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平时的教诲此时起到了作用。

张俊积极配合自己的军队整编,遣散了自己幕僚,本来朝廷规定原来的幕僚可以留四位,但张俊只留下一位,张俊的表现赢得了赵构的信任。

韩世忠和岳飞对收兵权是有情绪的,据历史记载,韩世忠头扎一字巾,带着亲兵,岳飞披着外套去枢密院上班(大意如此),以示不满!

韩家军是张俊和岳飞去整编的,当然只要是整编军队就面临着清点军队人数,审计经济账目的问题,像这种半独立性质的军队,可以说都存在着严重的经济问题,这就会触动部队高层的利益,当初刘光世的部下郦琼就是担心经济问题被追究而哗变的,这次南宋朝廷接受了上次的教训,只要是将官配合整编,经济问题不予追究。

通过整编发现韩世忠部队存在着严重的吃空饷问题,实际部队人数缺员一万多人,另外,还查出小金库等经济问题。

韩世忠的亲信大将耿著因为串通阻挠查账被逮捕,韩世忠得到消息后,急忙进宫找赵构请罪,表忠心,得到了赵构的谅解!

本来赵构此时以收军权,安定军心为主,再加上韩世忠对赵构有救驾拥立之功,对韩世忠的忠心毫不怀疑,赵构要的是韩世忠认清形势、彻底的臣服!

本来让岳飞和张俊先去整编韩世忠部队,把整编岳家军放在最后,南宋朝廷是有深意的,那就是让岳飞的思想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同时也让岳家军的将领们放心,那就是除了整编军队,对以往的其他问题一概不予追究。

韩家军被整编后,岳飞面临的局面就非常的尴尬了,见岳飞迟迟没有态度,而且抵制军改的不满情绪不见转变,此时言官开始出面弹劾、敲打岳飞了,弹劾岳飞的言官就包括以后拒绝审理岳飞案的“何铸”,但岳飞还是像以前一样,以退为进,以辞职去应对,但此事已非几年前的形势了,当时南宋面临着金国和刘光世部队的双重压力,对于岳飞撂挑子走人,赵构不得不低声下气的恳求岳飞重回岳家军,几封书信请不回来,派岳飞的部下李若虚、王贵带着诏书去请!

现在岳飞辞职的结果是职务一降再降,君臣的关系也是越来越紧张。

岳飞为什么对军改这么大的情绪?

从岳飞的表现来看,岳飞不可能反叛朝廷,但为何不能接受岳家军的改编,我们不得而知!

但这也不至于使赵构对岳飞动手!

张宪企图制造部队异动,要挟朝廷放岳飞回来重新领导岳家军的计划被举报,彻底激怒了赵构,成了赵构对岳飞彻底失望,导致岳飞之死的导火索。

我想赵构对此事是不会怀疑的,甚至赵构对岳飞部下出现类似的情况可能早有预料,因为几年前,淮西兵变那一年,岳飞辞职,部队闹事的翻版,这也是为什么朝廷迟迟不对岳家军进行改编,一直希望岳飞配合朝廷的主要原因!

但此时,岳家军的将领们面对的形势已经和前些年不同了,前些年如果朝廷答应岳飞辞职,只是更换主帅的问题,岳家军不愿老领导离职情有可原!

现在虽然没有被整编,但三大帅的部队已经属于朝廷的直属部队,岳飞已经高就,担任了更高的职务,现在部队最高长官已经成了赵构,王贵是二把手,现在在再闹事就是造反。

所以,张宪让亲信王俊去试探其他将领,包括岳飞的表弟姚政都明确反对,所以这事就暂时搁置。

王俊是张宪的副手,而且资历和年龄比岳飞还老,按照评书的说法王俊是个小人,但接到岳云书信,制造军队异动这么大的事,张宪能先告知王俊,并让王俊试探其他将士,证明两人的关系不一般。

据一些史料证明:计划制造军队异动这件事,牵扯的人太多,而且王俊感觉其中可能有朝廷的内线,如果不举报,一旦被内线举报,王俊就会成为主犯,性命难保。

王俊举报信,还附加了说明,说只是听张宪说岳大帅写来书信要“救他”,并没有见到书信,可能是张宪假借岳大帅的名义。

虽然这只是个未实施的计划,但彻底激怒了赵构,

一是这可能勾起赵构几年前岳飞赌气辞职,使他难堪的旧事,也使赵构想起岳飞的桀骜不驯,尤其是刚结束的淮西之战,岳飞在十七道诏书的催促下,仍然贻误战机,当时赵构非常生气,据说赵构“”

再就是此时三大帅的部队刚刚整编,很多的军头内心并一定服气,朝廷的威信并没有树立起来,张宪、岳云的做法,明显无视朝廷,如果对此事不严惩,以后不排除还会出现类似的事情。

可能这个时候,朝廷需要树威,需要震慑那些“散漫”惯了的军头,岳飞父子和张宪正好撞到了枪口上了,再说只有杀岳飞父子和张宪,才能彻底的震慑、瓦解岳家军,才能顺利的完成整编。

岳飞死的冤吗?

如果按照罪名来说,坐观胜负、不援淮西,指斥乘與都是死罪,而且证据确凿,以至于以后也没有人推翻这两个罪名,岳飞案牵扯的人,不管是王俊、张俊、万俟卨等等,即使在韩侂胄给岳飞彻底平反,也无法推翻这这两项罪名,这些人也没有追究责任,如果以此来说,岳飞不冤!

但是,岳飞这两项罪名,张俊、韩世忠可能都存在,起码坐观胜负都曾经干过,为什么不追究张俊、韩世忠,单单和岳飞过不去!

其实历史上,像岳飞这种身份的高官,公开的罪名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内在的原因就是皇帝的猜忌,皇帝不信任,皇帝认为你是个威胁,皇帝要你死这就够了,罪名不难搞、不难找,“莫须有”是不可能的,罪名有的是!

人家张俊、韩世忠配合朝廷整编了自己的军队,从而失去了在军队影响力,皇帝放心了,这就够了,以前既往不咎!

为什么赵构非杀岳飞不可呢?

因为赵构这时要树威,赵构需要的令行禁止,赵构需要的是一切行动听指挥,赵构不能再容忍任何无视朝廷威信的现象存在,赵构要杀一儆百,而这时岳飞的行为正好挑战了赵构的心理,所以赵构非杀岳飞不可!

帝王做事都是政治需要,杀岳飞应该,宋孝宗平反也应该,一是震慑,是为了防患于未然,一是新皇帝刚刚登基,大赦天下,收买人心!

0 阅读:7

历史园园丁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