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视域下特色农产品的发展路径

爱农者看闻 2025-02-24 18:11:00
作者:邓惠 黄颖贤 摘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本文以江门新会区小青柑产业为例,分析梳理了“土特产”的文献,界定了特色农产品的概念;以田野调查、重点访谈和政策文本分析等方法,掌握了新会小青柑产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剖析小青柑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本研究试图探索新会小青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实现以小青柑产业带动江门新会区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的核心是挖掘当地特色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强村富民的宝藏。全国积极探索挖掘“土特产”的价值和潜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例如:茂名市根子镇柏桥村依靠特色资源种植荔枝,达到9.3万hm2,发展了鲜果加工、电商、文旅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1]。与此同时,在推动“土特产”促进乡村振兴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以江门市新会区小青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梳理小青柑健康发展的实施路径。 1 精准把握“土特产”的时代内涵1.1“土特产”的时代内涵“土特产”一般是指来源于特定区域,依据本地气候、土壤、水质、历史人文传统、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所生产的品质优异的农产品或加工产品。“土特产”具有乡村独有的特征,以乡村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根植于农业农村、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乡土经济活动产品,一般包括精品果蔬、特色手工业、创新新产业、新业态等[2]。在2022年农村工作会议上阐述了“土特产”的时代内涵:“土”是基于一方水土,包括气候、土壤、文化、地域等,“特”是指突出地域特色,“产”是要真正建成产业,并延长农产品产业链。 1.2 特色农产品的界定特色农产品通常是指某一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地貌、水土资源、文化内涵等产出的该地特有、品质独特的农产品,主要包括蔬果、中药材、水产品等初级农产品[3],例如,新会区凭借其特殊地理位置优势以及气候条件生产的新会陈皮独一无二的优秀品质,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对提升农民收入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的重要意义。 2 新会小青柑产业发展现状2.1 小青柑产品概况小青柑是小青柑普洱茶的简称(Ko Ao Citrus Puerh Tea),新会小青柑一般是指由两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广东新会柑与云南普洱茶“联姻”的“爱情结晶”,融合了粤滇地理标志产品的精粹,融入了岭南的文化特色,因独特的果香浓郁、甜润口感成为茶界的“新宠”,从小众产品发展到全国知名产业。小青柑经过多年来的坚守、追求和不断创新,成为了推动柑茶以及陈皮行业快速发展的“功臣”。 2.2 新会小青柑产业发展现状调查2023年7月,课题组通过实地勘察、问卷调查、重点访谈等方式深入小青柑核心产区梅江村进行田野调查。 2.2.1 小青柑的种植情况。小青柑种植区域广泛,分布粤桂赣等省份,其中广东种植区域主要在江门新会区,核心产区集聚在梅江、东甲、西甲、天马和茶坑等五个村。新会柑与其他产区相比,拥有独天得厚的环境优势,柑香更突出、柑油含量更好,营养价值最高,冲泡时间也更长。2023年新会柑种植面积超过6667hm2,质优量稳,挂果约4667hm2,预计采摘量在700万kg以上。 2.2.2 小青柑的加工情况。小青柑普洱茶生产加工工艺流程为“选果→摘果→筛果→开盖打洞→挖果→洗壳→晾干→填茶→杀青→摊晾→干燥→包装”[4],大多工序需要人工处理,小青柑的果肉以手工取出,但干燥工序可以用机器。小青柑的干燥工艺主要有全生晒(83.33%)和机器烘焙(16.67%),部分小青柑产品采用低温烘焙和半生晒方式。生晒和烘焙的小青柑各有千秋,生晒小青柑口感、陈化价值比较高,且不易上火,但卖相不好,且工艺难度比较大;而烘焙小青柑受热均匀,色泽统一,不容易出现晒斑,卖相比较好。 2.2.3 小青柑的销售情况。新会区陈皮村积极推动特色小青柑陈皮与第三产业结合,打造小青柑陈皮特色庄园小镇、特色民宿酒店、特色生态公园。调查得知,大多数陈皮、小青柑品牌很难线上销售,原因是市场具有自发性,有关部门对线上销售监管不到位,导致线上销售的小青柑质量参差不齐。梅江本地小青柑以及陈皮制品在市场上属于中高端产品,在全国甚至国外有很高知名度,小青柑的产量比较稳定,总体属于供不应求。小青柑产品消费群体集中在20-35岁,占被调查人数的59.09%。 2.3 政府促进小青柑产业发展的举措在“土特产”理论指导下,地方政府在促进特色农产品发展逐步从管理者、指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和提供帮助者。新会区政府从四个方面促进小青柑产业发展。一是开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评比。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2021年新会区新会柑茶被评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这有利于打响小青柑产品品牌。二是保护核心产区农业用地。面临原种植小青柑用地是否转变为工业用地的抉择,新会区政府发挥智库力量,划定了核心产区为银洲湖一带,鼓励柑农放心种植,印发了《关于印发新会区扶持新会柑25度坡以下园地山坡地发展种植工作指引的通知》。三是提供技术支持。为提高种植质量,政府不定期安排技术人员下乡指导生产,提供技术支持;通过资源整合,运用“高校+企业”的模式促进茶企业代表与某高校科研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柑茶系列产品创新与质量提升。四是营销宣传支持。政府宣传具有力量大、效果好、影响范围广的特点[5],作为新会区特色产业的小青柑,政府想方设法提升小青柑知名度,新会区领导当起主播带货卖茶,向网友推介新会小青柑等农产品[6]。新会区政府举办小青柑采摘仪式、茶博会、新会柑农节等活动,让小青柑走出去、靓出去。四是引导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支撑。例如,邮储银行江门市分行2016年成为“葵乡惠农贷”合作银行,2018年成为陈皮产业园金融服务机构,2021年与陈皮协会签订框架协议,推出特色信贷产品。 3 新会小青柑产业发展的瓶颈3.1 功能价值挖掘不够深入,创新不足小青柑成为茶界“新宠”以来,以其独特的清新口感,独有的止咳化痰、减脂消脂的功效,赢得年轻群体的喜爱。但目前小青柑以半成品出售较多,即以直接晾晒、包装处理的为主,深加工的小青柑产品较少。对淘宝、京东,抖音等线上平台和线下调查发现,除了柑普茶外,虽然市场有小青柑味糖果、饮料和酒等新产品,但市场份额较少。小青柑功能价值挖掘不够深入,没有深入挖掘小青柑的内在功效、产品特征、品牌亮点、文化内涵,没有将小青柑融入到食品、医美品、保健农产品等行业。销售人员推荐小青柑时,缺少对“茶文化”“柑文化”的引导,也导致小青柑的知名度较低。 3.2 生产机械化程度低,产量和品质有待提升由于正宗的新会小青柑必须是新会区种植的,但新会种植青柑的土地有限,提升产量只有通过技术赋能。小青柑的种植、采摘、加工等大多采用人工,机械化程度低,不利于小青柑的批量生产。梅江村柑场大约有5.3hm2,土地权属属于政府,由于种植土地能否长久作为柑场用地存在不确定性,所以柑农不敢高投入。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良商家用外围的柑果和残次的熟普加工成品质差的小青柑来充斥市场,低价吸引客户,导致市场上小青柑质量参差不齐;也有一些果农为了短期利益,采用杂交果苗繁育,这通常会降低小青柑的传统风味。 3.3 销售模式比较单一,营销力度不强尽管新会区政府多举措助力小青柑产业的发展,小青柑的销售方式仍然比较单一,主要以线下销售为主,缺乏有效营销手段。问及消费者通过何种渠道购买小青柑产品时,有47.73%的受访者选择线下实体店、有22.73%的消费者选择到村民家;仅29.55%的消费选择网上购买,选择网上购买的消费者担心买不到正宗的小青柑。因此,新会小青柑营销模式有待优化,营销手段有改进空间。 3.4“三产融合”程度不高,与旅游业融合度较低农业农村部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促进农文旅融合,培育具有农耕特质的乡村文化产品,大力开发乡游、乡购等休闲产体验产品。新会区梅江村“陈皮学宫”小青柑领军人物陈德洪表示,为提高小青柑的知名度,虽然与韶关市旅游业有些互动交流,但小青柑仍存在产业链条偏短,跨业态融合发展不深等问题,与旅游业融合度低。例如,电视剧《狂飙》的取景拍摄地新会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江门市的旅游业发展,但没有及时推出“小青柑+旅游业”模式,游客无法参与加工制作过程,“沉浸式”体验感不佳。 4 新会小青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4.1 深挖小青柑潜在价值,推动产品消费升级小青柑产品要想在市场上持续“受宠”,必须重视产品更新迭代,深入挖掘文化底蕴,主动迎合社会需求点、关注点。在挖掘小青柑内涵时,从其功效、消费群体需求点入手,结合小青柑的产地、渊源等内涵信息,创新产品,例如,小青柑消脂茶、冲泡即食的小青柑养胃米糊、小青柑止咳糖浆等。小青柑还可以模仿陈皮发展模式,制作成小青柑雪糕、冷饮、青柑酒、工艺品,将小青柑融入到预制菜。深挖小青柑保健、药用价值功能,研发创新小青柑应用于化妆品和医药领域,建立产学研机制,邀请专家深入研究小青柑,寻找突出小青柑卖点的历史文化、民间故事,推动小青柑产品消费升级。 4.2 引进适用技术装备,强化科技力量支撑新会小青柑在种植、加工制作过程中的机械化程度比较低。一些学者研究提高小青柑生产加工效率、实现标准化生产,比如,为解决小青柑去果肉问题,设计了基于PLC的小青柑自动掏肉机,实现了小青柑开口、掏肉、卸料自动化;也有学者重视传统工艺与现代化技术的结合,抓住关键技术寻找突破口[7]。上述研究对小青柑产业提供了有益启发:解决小青柑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应该引进适用的技术装备,强化科技力量支撑。政府引导小青柑生产企业与高校、农业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大研发支出补贴,推动小青柑产品生产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在提高小青柑产量方面,政府一方面要给柑农服下“定心丸”,不轻易改变柑场用途,鼓励柑农加大要素投入,政府另一方面做好规划,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大对柑农和加工企业引进智能化设备的补贴力度。小青柑生产企业塑造金字招牌,在包装上注重防伪标志;政府市场监管部门要发挥监管作用,严厉打击小青柑假冒伪劣产品[8]。 4.3 打造“互联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程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多样化多层次的农产品网络销售模式,鼓励农产品上网经营,构建优质特色农产品网络展销平台。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网络购物已成为人们生活常态,销售小青柑的前景广阔:充分利用电商平台以及微博、微信、小红书、直播等开拓国内外市场;利用流量主播联合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直播平台,对小青柑种植、加工基地进行直播,让消费者“沉浸式”感受小青柑的种植和生产环境[9],采用“线上购买,线下提货”方式。政府多举措引导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开展电商培训班,提高柑农营销技能;继续通过中国·新会陈皮文化节、新会柑农节等活动平台,讲好小青柑故事,深化柑茶文化交融。 4.4 丰富小青柑业态,促进小青柑跨界融合发展新会区陈皮村凭借陈皮系列产品,构建了“基地+工厂+生态园”经营模式,带动“产—企—农”协同发展[1 0]。小青柑可以借鉴陈皮产业融合经验,深挖小青柑休闲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探索“小青柑+旅游”“小青柑+文创”“小青柑+康养”等跨界融合模式,丰富小青柑业态。一是小青柑+旅游模式。江门市旅游资源丰富,新会区可以发挥小青柑种植基地优势进行顶层设计,出台小青柑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的扶持政策,打造陈皮、小青柑特色民宿、陈皮小青柑美食、陈皮小青柑特色庄园;开展小青柑筑梦之旅,邀请大客户、直播网红参观小青柑种植基地,让消费者透视小青柑采摘和制作过程。二是小青柑+文创模式。在小青柑产品包装设计上,挖掘具有乡土气息、美观实用手工编织品,把小青柑产品制作成旅游纪念品,赠送给游客或线上线下销售。为迎合年轻消费者需求,设计小青柑茶壶、玩偶、香熏、盲盒等。小青柑种植基地与大中小学合作,共建耕读教育基地,学生们深入体验农业生产,亲身体验农民耕作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培养青年人“三农”情怀,赓续农耕文明。三是小青柑+康养模式。人们越来越注重保健养生,深入挖掘小青柑的药用价值,研发小青柑养生产品;围绕康养主题,结合乡村旅游,建设地方特色的民宿,打造中短期康养度假胜地。 参考文献:略 原标题:“土特产”视域下特色农产品的发展路径——以江门市新会小青柑为例 作者:邓惠 黄颖贤 湛江科技学院 基金: ; 湛江市科学技术局2022年度第三批湛江市非资助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驻湛高校赋能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研究(编号:2022B01211) 作者简介:邓惠(1971-),女,汉族,广西博白,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税务会计和农业经济理论。 来源:《福建茶叶》期刊 文章根据平台发文规则进行了删减。
0 阅读:2

爱农者看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