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运营

爱农者看闻 2024-12-26 18:38:56
作者:徐斌,陈勇,吴维荣 摘要:创建“美丽乡村”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进而为新发展阶段乡村建设建什么、怎么建等问题指明了方向。然而,当前云南“美丽乡村”建设依然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基于滇池沿岸晋宁区4个村落美丽乡村建设实地调研资料,深入分析建设过程中项目规划、项目运营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旨在为推动滇池沿岸美丽乡村项目建设与项目运营提供改进思路与政策参考。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与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理念的集中体现。①②自2013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乡村”以来,便获得了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美丽中国”,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构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建设总布局。然而,当前我国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项目规划不科学、③建设模式“机械化和教条化”、④资金投入不足和使用绩效低下、⑤质量标准不一和设施管护欠缺、⑥⑦同质化严重等。⑧⑨⑩与全国其他地区相类似,近年来云南省虽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旧面临一些困境与问题。因此,亟需对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有益经验与失败教训进行系统总结,更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一、滇池南岸美丽乡村建设现状滇池孕育了昆明,“滇池清,昆明兴”深刻诠释了滇池对于昆明的重要意义。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围绕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湖泊革命’攻坚战实施意见的相关要求,提前谋划,按照统筹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提升、农业结构调整、新业态发展,把沿湖绿化美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统一起来,为创建农文旅融合的高品质田园综合体奠定基础,初步形成滇池沿岸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格局的要求,将晋宁区晋城街道沙堤村委会余家沟下村、晋城街道梁王村委会梁王村、上蒜镇牛恋村委会小渔村、昆阳街道渠东村委会海埂村、西山区碧鸡街道观音山社区观音山村和百草村等6个滇池沿岸村庄作为滇池治理示范样板项目开展建设。6个示范村规划内改造提升道路16353米,铺设污水、雨水和接户管网29712米,同步配套建设接户井415座,污水处理泵站5座,建设改造79个垃圾收集点,改造和新建公厕18座,房屋风貌改造730栋(户),线路入地和捆扎改造18180米,建设277个检查井(口),开展停车场改造、村庄亮化、消防设施安装、生态文化广场、多功能活动室和美丽庭院创建等项目。项目于2022年3月开工,2022年8月完工,共投入建设资金1754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6000万元,市级财政投入5340万元,区级财政投入及整合相关项目资金3563万元,村级自筹2637万元。 示范项目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是为滇池保护治理积累了经验。通过示范建设,农村污水管网、厕所、垃圾收运等基础设施得以完善,为截断农村生活污染、提升村容村貌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实施滇池环湖路临湖一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环湖路临湖一侧“大水大肥大药”种植方式全面退出,有效削减了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二是为农民持续增收探索了路径。通过村集体资产租赁、劳务用工、服务工程、股份分红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通过将村内闲置或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产权收归村集体,由村投公司进行统筹规划,打造具有特色的餐饮、民宿、文创产业,拓宽了农户致富新途径;通过优美的环境引入农旅观光,促进“三产”融合。三是为美丽乡村建设明确了方向。充分发挥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完善村规民约,以“红十条”“黑十条”促规范治理形成常态长效;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政府+企业+群众”的多元推进体系;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 示范项目的不足之处在于,乡村建设项目“重建设、轻运营”现象普遍,投资效益不高问题突出。许多乡村建设项目在规划阶段,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与村庄环境整治,但缺乏对当地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特色产业的创新开发,也缺乏项目建设后的维护以及村庄运营发展等的相关规划。最终导致项目建设仅在人居环境提升上取得了成效,而在产业业态引进开发、村民收入提升、乡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未充分发挥作用,项目投资效益不高、建设成效不显著问题突出。上述症结的存在,使得滇池沿岸美丽乡村建设运营开展难度增大,乡村生态保护与开发矛盾重重,亟需探索一条美丽乡村建设的科学路径。 二、研究对象概况本次考察的项目村落,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处于“滇中经济圈”的核心腹地,是昆明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南大门。距昆明主城区35公里,距长水国际机场约70公里,距昆明南站10公里。昆玉高速、安晋高速、高海高速、绕城高速把晋宁与昆明、安宁、玉溪连为一体,泛亚铁路东线、中线、南昆客专高铁等多条铁路干线交会于此,使晋宁成为昆明市乃至云南省融入泛珠三角和泛亚经济圈的重要城市。 此次启动的4个美丽乡村项目全都位于湖泊生态黄线与湖滨生态红线之间。本文依据资源条件类似、发展方向一致、政府投入相近但发展成效差距较大的原则,选取了昆明市晋宁区沙堤渔村、梁王村、海埂村、小渔村进行横向对比分析。 (一)沙堤渔村沙堤村,位于云南滇池东岸,沙堤村委会,属于坝区。距离村委会3.00公里,距离镇3.00公里,国土面积2.86平方公里,海拔1887.00米,年平均气温15.50℃,年降水量886.1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花卉、蔬菜等农作物。有耕地2839.50亩,其中人均耕地0.78亩;有林地0.00亩,其他面积1270.50亩。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196户,有乡村人口3632人,其中农业人口3632人,劳动力248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904人。 沙堤渔村是个百年渔村,紧邻滇池,自然风光条件优越,传承发展渔耕文明。2022年6月29日,昆明市6家经济组织举行集体揭牌仪式。在区级成立村集体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在街道成立村集体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国有经济和村集体经济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村集体流转了约2580亩土地交由村投公司统一运营管理,总投资4873.77万元,以建设稻田景观、“稻”梦庄园、萌宠乐园、稻草雕塑主题乐园、七彩浪漫风车花田、梦幻田园马场、七色稻田艺术等项目为主。同时,定期举办稻田音乐节,开展主题摄影展,发展房车露营、精品民宿等旅游产业。 2022年8月,800多亩稻田中多了6节绿皮火车车厢,使其颜值大增,成为周边的“网红”景点。但是,稻田收割后、成长期间,或者换种其他经济作物的时间,就存在一段时间的尴尬期,在此期间游客数量急剧减少。 (二)梁王村梁王村(上梁王1组,下梁王2、3组),国土面积1.48平方公里,海拔1881.00米,年平均气温15.50℃,年降水量886.1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蔬菜、花卉等农作物,有耕地1137.00亩。 占地294亩的梁王村区域内扩建总投资9855.35万元。当前,梁王村正以“书香里”为村庄商业名称,以耕读文化为主线,服务中小学生和研学旅游群体,孵化中小学生校外劳动实践、研学、游学、春秋游相关业态为核心业态。已启动了“昆虫园”和“百鸟园”的打造,还将建设百竹园、爬网乐园、金线鲃科普园,读文巷、勤政巷、学数巷、阅史巷,劳动教育基地、研学营地、传统手作技能体验基地、乡村图书馆、天文馆以及农耕文化长廊等,旨在打造以五园四巷三地二馆一长廊为核心的耕读研学基地。目前晋宁区6家经济组织已集体揭牌,两家银行为揭牌的6家经济组织预授信2.5亿元,助力晋宁区村集体经济发展。 梁王村尚未开始实质性运营内容,反而暴露了一定运营缺失的问题:滨湖休闲区与村庄风情区不融合,缺乏组织和运管,未形成供求服务关系,未形成资源变资产关系;环湖步道违规行车、垂钓活动不规范、不规范停车、不规范宿营、不规范野炊等行为突出;生态保护、游客安全、环卫等配套设施,游客与村民综合关系等管理,均存在较大隐患。 (三)海埂村海埂村坐落于昆明市晋宁区滇池南岸,距离昆明市区约58公里,位于昆明一小时经济圈内。属于晋宁区昆阳街道渠东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村域面积840亩,全村237户,648人。海埂村资源基础丰富,立足自身特色,将乡村旅游发展定位为“沙滩民宿”。 海埂村立足村情实际,制定了发展实施规划,争取到“晋宁区滇池沿岸美丽乡村海埂村示范村建设项目”资金2366.2万元,以“海埂蓝天、滇池白云”为立意,分三期对海埂村进行了景观营造。但由于配套业态建设不足,与“沙滩民宿”的建设目标定位还有很大差距。海埂村目前乡村旅游有一定的知名度,通过塑造“鲸鱼岛”形象,以此为突破进行旅游宣传推广,已经成为小众“网红”打卡点。但缺少民俗民族文化的加持,未能将海埂村的特色充分凸显出来,对整体的氛围营造仍然欠缺。 (四)小渔村小渔村位于昆明市晋宁区滇池东南岸,距离昆明市区约50公里,位于昆明一小时经济圈内。隶属于晋宁区上蒜镇牛恋村委会,村庄规划区面积共40.86公顷,耕地面积609亩,共有住户74户,217人。小渔村是一个美丽的岛状自然村落,立足自身特色,将乡村旅游发展定位为“渔家灯火”休闲村。 小渔村具备传承已久的渔业文明,附近有石寨山、古墓群和河泊所贝丘遗址,是滇池边重要村落和古滇文化传承点,具有独特的古滇文化。近年来,区镇村工作组积极主动作为,利用毗邻滇池区位优势,扛起保护滇池的责任,打造环村生态廊道,争取资金1279万元,建成总水域面积320亩的茨巷河前置库,经过滤净化后,入滇河道水质稳定达Ⅲ类水。以绿色发展为主题,打造了100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中心,建成了民议亭、绿地广场、休闲驿站、党群服务驿站等公共设施。 小渔村采取市场化模式开展运营,与本土行业标杆企业云南同景文化旅游开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平台公司,企业投资800万占股80%、村集体出资200万占股20%,村集体通过出资占股平台公司和将资源出租给平台公司等方式,稳定保底收益,分享未来发展成果。创新推行“房票制”村庄经营,鼓励村民将闲置房屋入股到村集体企业,获得稳定的资产性收益;通过技能培训掌握新技能,加入村集体经济,家门口就业增加经济收入,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村民变股民”。 旅游业态多元化。小渔村内旅游路线清晰,功能模块明确,具有垂钓、观光传统村落新貌、漫步滇池生态廊道、打卡“稻草王国”、体验水面划艇、游逛文创和美食集市、露营等多种业态,旅游业态丰富,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商业功能相对完善。小渔村内“吃、行、娱、购”功能相对完善,立意新颖,增强了吸引力。配置了观光自行车、电动观光车,建设了一条小型商业街。每月吸引2万多人来观光旅游,村民发展致富由外出打工变为“守家”致富,人均年纯收入达2万余元,集体经济实现“破零倍增”。定位清晰,宣传到位。小渔村的宣传方式与宣传渠道非常多元化,通过举办音乐会、摄影展、节日活动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游客的吸引力,通过在入口处竖立宣传广告标识牌、拍摄宣传片、多渠道开展线上宣传等方式扩大小渔村知名度,通过发挥各方人才力量强化对小渔村的宣传。组织建设发挥关键作用。小渔村坚持党建引领、人尽其美,充分调动和发挥干部、党员、人才、群众的力量,为小渔村乡村振兴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组织力量,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源源动能。 4个村庄皆依滇池而建,耕地包围村庄,规划区面海背田,腹地有大片景色优美的农田,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在随着乡村建设项目完成,4个村的村庄面貌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质的飞跃,进村观光的城里人多了,但乡村经济发展并没有感受到明显的变化。村民并没有因为美丽乡村建设感受到生产、就业、创业等的变化。综合调研结果来看,乡村项目运营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项目规划缺乏整体性、系统性,重建设、轻运营。4个村庄的规划建设方案,对村庄定位、客户市场及未来的运营均未提出有针对性的思路和方案。规划建设项目与实际运营脱节,规划缺乏与周边环境资源的互动融合,缺乏对未来商业、业态的设计,缺乏对村民在乡村建设后的产业业态考虑。二是村民对村集体企业的认可度较低,大部分村集体企业没有正常开展工作。三是乡村运营与持续性经营不足。目前把项目日常经营与乡村运营联动经营的只有小渔村。 三、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运营的启示(一)系统规划,运营前置1.系统规划统筹乡村与社会资源,围绕乡村振兴进行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业态导入、三产融合、乡村服务、人才培育、乡村运营等进行全方位、系统性、整体性规划。注重传承乡村历史文化,突出村庄特色,依托村庄自身优美的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优势特色产业,以满足城乡居民健康美好生活、休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资源管理开发利用为基础,遵循市场主导、资源共享、助力扶贫、绿色发展理念,将乡村的自然资源、民俗文化、美丽田园等资源要素,通过村集体企业的建立和市场化运营,整合全社会资源,对乡村资源进行要素重构,有组织地进行开发、运营,变资源优势为资产优势,变美丽乡村为美丽经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现乡村振兴。 对滇池沿岸乡村建设,要按照总体规划,以运营落地为中心,合理布局、串珠成链、联动发展。充分考虑未来乡村运营主体及产业业态引入的可实施性,构建环滇池美丽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可持续的运营体系,突出各村特色,差异化布局业态,连点成线,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环线,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把153个特色村落,通过不同主题进行有机串联,形成类型多样、风貌各异、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环线,构建“有生态、有特色、有文化、有风貌、有业态”的“滇池乡居图”。 2.运营思维前置牢固树立乡村运营是乡村持续振兴的关键、规划建设必须以运营为中心的思想意识。相对而言,让乡村变美丽并不难,难的是“盆景变美景”“美景变钱景”。美丽变钱难,变百姓收入难,难的不是建设,而是运营。乡村建设需要运用市场手段实现产业植入、产品变现。 树立系统性、全局性操作思维。乡村建设完成后,目前普遍存在产业引进难、经济发展难、村民收入增加难等诸多问题,但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究其原因就是在乡村建设规划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全局性思维,轻规划、重建设、轻运营,乡村运营被置入最后一个环节。前期规划与后期运营实际相脱节,最终导致各类规划项目设施配套不全、建设内容与实际运用不相符及与运营者思路差距较大等问题。因此,在建设前的规划策划阶段,需要将运营前置,具备系统性全局性操作思维。 3.运营思维前置指导业态落地注重项目策划与运营的全程融合,以运营前置思维指导业态落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乡村资源价值化等目标定位,合理进行产业业态的规划布局,确定业态组合与盈利项目,确保业态因地制宜、符合市场需求、特色鲜明、联动性强,保障发展效益,促进乡村产业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在规划阶段提前考虑到后期运营的各项需求,让项目建成就能满足运营,在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将运营前置,系统化整合资本投资、产品业态、规划策划、建设施工、品牌推广、销售运营等资源,结合项目招商诉求、运营提资,编制项目招商规划、投融资规划、空间落地规划。同时,组建专业招商团队,加强项目包装策划,做好市场需求调研,尽快落实运营商和商业项目,打造布局合理、业态多元的文旅融合标志性项目。 (二)促进环境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1.合理放宽管制,允许资源保护性开发立足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合理放宽滇池周边农田、树林、水域等自然环境利用的管制要求,在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和无污染、不破坏土地等情况下,允许在村庄周边湿地、滩涂、临滇水岸等建设步道、露台、公共性建筑物等,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性开发,也包括适度的景观打造、基础设施建设等,更好地发挥临滇资源优势,增强村庄吸引力。这不仅能为沿岸村庄增加乡村振兴活力,更能为滇池增添魅力。 2.立足资源特色,坚持多样化、差异化的开发思路滇池沿岸村落由于自然资源类似,村庄发展定位非常容易同质化,在项目规划设计过程中,就要深挖每个村庄最独特的特色,从自然资源、文化、民俗、建筑、食物、历史等多维度去探索,发现当地独有的特色,讲好故事、谋好思路。可从自然风光观光、传统村落民俗生活体验、农耕文化体验、特色美食体验、渔业文化体验、儿童游乐等多维度思考,放大任意一点优势,进行规划设计;也可以按照现代艺术风格、卡通风格、复古风格、自然生态风格等多角度谋划,塑造不同的村庄形象。进行业态设计时,要加强与邻近村落的协调联动,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增强差异性,有效避免村庄同质化竞争。 3.注重村庄整体资源协调,营造特色空间氛围在村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要坚持系统性观念,合理进行乡村空间格局的分化与组合,安排好生产、生态、生活、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布局。以定位为依据,强调统一的主题,提升村庄设计性,对建筑外观、景观、环境等进行统一设计和建设,增加村庄建设美感,注重观赏性、协调性和统一性,营造特色化的村庄氛围,增强吸引力。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乡村建设与产业开发需要多元化融入。乡村建设涉及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整治提升、产业开发、公共服务等各方面的建设,单纯依靠政府或社会单一机构投入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充分依靠政府、村集体、运营商、村民等各方力量,同时兼顾政府、运营商、村集体和村民等各方利益,不断优化村集体与运营商合作模式,把控好运营方向,设计好运营商准入退出机制、制定好运营绩效评估和配套激励政策等,形成完整闭环。 政府部门确定目标引导监督。政府部门的工作需做到引导不包办,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重点做好牵线搭桥、引才引智和政策支持等工作,要改变过去在规划设计、项目施工、村庄整洁等方面“大包大揽”的做法,改为承担引导和规范职能,避免重复建设或建非所用。 村委会与村集体组织搭建好平台。村委会组织做好运营工作的协调保障,帮助解决乡村运营过程中在村里遇到的一些困难,宣传动员村民支持参与乡村运营工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乡村运营的核心主体,承担着对内整合村庄资源、规范村民行为,参与村落发展规划、维护日常运营,对外进行产品开发、招商引资、综合管理服务经营商户、发展乡村经济的职能。 乡村运营的本质,就是把乡村作为一个市场化主体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和经营,利用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将乡村资源变现。乡村建设让村庄美起来,乡村业态让村庄富起来。村集体通过自身组织运营或搭建运营平台合作经营,根据村落特色确定主题定位,专业市场化运营植入业态、培育产业,打造村庄“自我造血”功能。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突破口,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项目经营者是构成乡村业态的经营主体。他们与乡村联姻联亲,依托乡村资源优势,用自身的先进理念、人脉资源、市场运作能力,进行产品开发、营销推广等工作,让乡村的资源可盈利、能赚钱,实现共赢。 村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通过就近就业、资产出租、参与合作等多种方式,实现劳动力回流就业创业、农副产品就地增值、闲置土地房屋变现、集体经济创收分红,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同步增长,从而增强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发展的积极性,实现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的双提升。 (四)提升乡村运营专业化水平按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美丽乡村项目建设运营。明确村民的主体地位,树立村民是村庄主人的思想,以村集体成立的平台公司为主导,开展村庄建设及运营。要完善乡村运营平台组织体制机制,主动加强培训和学习,储备相关人才,提升平台机构运营专业化水平,切实让平台机构发挥作用。积极引进专业性强的第三方运营企业,创新多种合作方式,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实现良好的资金回报率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合作共建、利益共享。充分发挥专业运营企业经验丰富的优势,研究确定乡村经济可持续开发模式,建立合理的运营模式和机制,制定标准化运营管理流程,提升管理及服务水平。重视品牌IP打造,挖掘各个村落的资源特色,讲好故事,塑造好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对村落内部视觉形象进行系统性设计,强调景观与建筑的协调,宣传标语具有识别性,路标、广告牌、招牌等风格和主题统一,产品包装凸显地域特色,增强品牌辨识度。积极打造特色旅游IP,增强品牌效应,提升吸引力。利用专业化运营企业的资源优势,采取多元化的渠道进行乡村旅游的宣传,多组织形式新颖的主题活动,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注释:略原标题: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运营——以滇池南岸美丽乡村为个案 作者简介:徐斌(1965—),男,云南普洱人,云南省农业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讲师,主要从事农业产业化、乡村产业规划研究;陈勇(1968—),男,云南昭通人,云南省农业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乡村产业规划研究;吴维荣(1968—),男,云南玉溪人,云南省农业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研究中心讲师,主要从事乡村经济研究。 来源:《学术探索》期刊 文章根据平台发文规则了进行了删减。
0 阅读:5

爱农者看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