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片来源:Isozaki Nana
导读
很多人不擅长直面冲突,但其实十分擅长被动攻击。
在生活中,借故离开、拉黑对方、装作没听见而自顾自忙自己的事等等,其实都属于被动攻击,如同筑起一道无形的墙。
我们该如何觉察自己是否在使用被动攻击?
面对关系中的被动攻击,我们如何应对?
如何提升自我觉察能力,让自己更清醒睿智?
让我们跟着叶斌老师学习“吵而不散”的东方智慧,让冲突成为关系的粘合剂而非定时炸弹。
——cinian——
叶斌

心理学博士
完形心理治疗师、督导师
闻殊心理咨询机构创始人

01
发生冲突,
如何做到相互倾听,彼此理解?

▲ 图片来源:Isozaki Nana
主持人:中国人崇尚“以和为贵”,好像不喜欢和他人发生冲突?
叶斌:从广义上来说,在同一时间或地点,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意见,便是冲突。比如我们对今天讨论的主题理解不同,从严格意义上讲,就是“冲突”。
冲突往往容易引发争吵,那些极度害怕冲突、习惯讨好或顺从他人的人,即便意识到意见不同,也可能选择不提。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观点有误,公开提出会十分尴尬。
当然,也有人察觉到意见分歧后,会直接将不同意见摆到明面上。
首先,将不同意见摆到明面上存在一定风险。如果无法找到妥协点或说服对方,就可能引发激烈的争执。
其次,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和谐,同时也尊崇权威,这两个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冲突外化。
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压抑自己的想法,秉持“和为贵”的观念。
如今,在青少年教育方面,一些家庭条件优渥的家长会将孩子送往国际学校。在国外,孩子从小就接受辩论训练,课堂上也经常开展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会有代表进行汇报,接着便是辩论环节,这些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冲突处理理念。
当大家意见产生分歧时,如何达成统一?谁会做出妥协?如果我们是领导者,会用自己的意见来统一大家的想法吗?我们如何做到比赛时各执一词,但比赛结束后仍能保持良好关系,不会因辩论而反目成仇?
这类问题都值得思考。
我不确定国外在教育中融入这些元素是否是有意强化冲突处理,但客观上确实产生了这样的效果,我认为这可能与他们个人主义的文化背景有关。
个人主义培养了人们的独立性和坚持自我意见的意识;另一方面,为了相匹配,就必须训练人们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达成共识。
因为如果每个人都过于自我,只坚持自己的观点,无法达成一致,冲突只会不断增加,导致团体工作陷入极度混乱的状态。
一个真正有凝聚力的团体,具有“吵而不散”的特征。中国的许多团队往往避免争吵,但一旦发生争吵,团队可能就会分崩离析。所以,他们维持的只是表面的平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稳定。
主持人:当您在团体中遭遇冲突时,有哪些基本的处理原则?
叶斌:处理冲突的第一步,让冲突双方能够相互倾听、理解。
冲突中常见的困境在于,当甲乙两人发生冲突时,甲只顾阐述自己的观点,乙也一味强调自己的立场。表面上看,双方你来我往、投入了不少时间交流,但实际上他们的对话前言不搭后语,甚至随着交流的进行,双方声音越来越大。
这背后的心理隐喻是“你到底有没有听进去”。因为讲一遍似乎对方没听进去,就会再讲第二遍,并且提高音量。
其实,如果双方距离较近,不存在听不到的问题。这反映出一种心理状态,即我们急切地希望对方倾听,但每个人都只顾表达,并不擅长倾听。
如果在团体中两人发生纷争,我通常会先让情绪更激动的一方放慢节奏,询问他,你为什么如此激动?是什么触动了你?
引导他逐步展开讲述。
这样,甲借此有机会通过我与乙的互动,了解到对面的乙原来是这样的想法。等乙讲述完后,我也会同样引导甲进行表达,让乙也能有机会倾听甲的想法。
甲和乙的心理边界会因此发生改变,原本甲只局限于自己的认知,乙也固守自己的想法,双方虽讲很多话,却他们之间没有交集。
交流过后,他们的认知中融入了对方的部分观点,这样他们便拥有了一幅共同的认知图景,意识到“原来对方是这样的,我是这样的,我们合在一起是这样的”,进而思考“面对当前的局面,我们该如何解决?”
这样,他们就具备了共同的视野,即便双方可能仍然存在分歧,但至少能够看到全局,解决冲突便有了一定契机。

02
拉黑、离开、忽视……
为什么我们在关系中会被动攻击?

▲ 图片来源:Isozaki Nana
叶斌:虽说中国人常被认为不擅长直面冲突,但是十分擅长被动攻击。
比如,老板开会时,如果我们对老板的发言并不感兴趣,可能就开始刷手机,这便是被动攻击,传递出“手机里的信息远比你讲的内容有趣”的信号。
还有一种表现是借故离开、拉黑对方、装作没听见而自顾自忙自己的事等等,这些也都是强烈的被动攻击,释放出“我不屑与你共处”的信号。
以我为私董会工作的经历为例,有时他们会将不满藏于玩笑中。当我询问这个玩笑是否暗含对某人的不满时,对方却说只是玩笑而已,这样就失去了处理冲突的机会,但底层的矛盾依旧存在,如同筑起一道无形的墙。
我在团队工作坊中的一项工作内容便是,如果察觉到这类被动攻击,会将攻击显化,进而拆解。
我会询问对方“你似乎对我有所不满,能否详细说说,你的不满是关于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满?我发现旁人对这件事并不在意,而你却很在乎,能否多说一点?”这样双方能增进彼此的了解。
主持人:被动攻击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我们与伴侣交流时,分明感觉对方在嘲讽或挑刺,但一问对方就说没有;我们与孩子发生争执时,孩子情绪激动,接着沉默不语,甚至转身离开,也是被动攻击。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被动攻击呢?
叶斌:首先要有所觉察。
比如,通过今天的交流,我们了解到被动攻击的存在,便可以留心观察生活,既要审视自己在哪种情况下会不自觉地使用被动攻击,也要留意对方是否有这类行为。
通常,采用被动攻击的一方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如果处于强势地位,或许对方早就直接发起冲突了,因为有权力的一方更有把握获胜。
弱势的一方既想实施攻击,又不想让攻击过于明显,以免遭受损失,于是就会采取暗中拖延、摆烂等类似的方式。
所以,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存在被动攻击的行为,就需要反思是否内心恐惧。思考对方的哪些方面让我们产生恐惧,这种恐惧是否是必要的自我保护机制。
在非洲草原上,马赛马拉族有个传统,男孩子成年时要猎杀一头狮子。据说,非洲草原的狮子看到马赛马拉人就会立刻逃窜。
因为那些敢于挑衅马赛马拉人的狮子都已被猎杀,所以在狮子的基因里,对这类人产生了本能的畏惧,遇到就会赶紧逃离。
处于弱势的一方,本能地会产生恐惧而选择逃避,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当我们仔细审视时,或许会发觉,某些恐惧是没有必要的。比如,有的恐惧可能源于童年我们与父母的相处模式,但在当下新的情境中,对方不是我们父母,我们可以尝试学习全新的互动模式,而不必一味沉浸于过往的经验与印象里。
随着认知的转变,我们或许会进一步思考,能否以坦诚的态度直面问题,将矛盾摆到桌面上来进行开诚布公的讨论?
应对被动攻击,我建议保持觉察。在觉察之后,我们要问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并思考哪种策略最好。
我们的生活中也许存在很多冲突,一方面我们没有察觉到,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觉察到了,但没能妥善处理,那么我们就需要提升自我觉察意识,着重训练自己的冲突解决能力。
这样情况便有可能改善50%,显著提升我们的幸福指数、自信心以及自我效能感。

03
提升自我觉察能力:
慢就是快,少即是多

▲ 图片来源:Isozaki Nana
主持人:如何通过练习提升自己的觉察能力?
叶斌:首先,我们要与自己的感觉和身体状态建立连接。
比如有时我们害怕冲突,却没有觉知到自己处于害怕的状态。
当人害怕时,心跳会加快,脸会微微泛红,神情也会有些慌张。有些人反应较快,稍有感觉便会说:“我好像有点害怕。”一旦意识到害怕,就有可能扭转整个局面。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害怕时,不妨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会害怕?我究竟害怕什么?是害怕处理某件事,害怕某种局面,害怕对面的人,还是害怕自己表现不好?”
接着,我们可以深入思考一系列问题,然后判断这种害怕是否必要。
如果有必要,就坦然接受害怕的情绪,带着这份害怕走下去;如果这种害怕没有必要,就要思考自己该采取怎样的行动。
然而,如果缺乏觉察,一旦产生害怕情绪,我们就会立刻启动防御机制。
常见的防御方式就是逃避。
大多数人,就是在情绪产生的瞬间,还没有觉察到,就已经采取行动逃开了。
或许三天后,我们会反问自己:为什么别人抓住了机会,而我却选择逃避,轻易放弃?可惜,那时已追悔莫及。
如果在情绪产生的瞬间,我们就能迅速觉察并果断决定坚守,告诉自己这件事情对于我意义重大,即便内心恐惧、身体颤抖,也要全力以赴去争取。
这样,三天后我们便不会留有遗憾。因为无论成败,我们都已尽力而为,至少能坦然告诉自己,我曾努力过。
所以有时候,当我们对自己认知不足时,反应不够敏捷、放慢节奏反而可能是一种机遇。
很多人习惯运用头脑思考,平日里不太关注与身体的连接。实际上,身体发出的很多信号被他们忽视,直至引发严重的疾病。要知道,相当一部分疾病都与情绪被压抑在身体里有密切关系。
完形治疗的理论非常重视身体感觉以及喜怒哀乐等情绪感受,因此完形尤其适用于治疗身体疼痛。
身体疼痛的成因有两种,
一种是因受伤、如骨折等生理原因导致;
另一种则是与心理因素有关。
例如,排除生理病因的情况下,突然胸口绞痛。
完形治疗中,通过对话能够将疼痛具象化。举个例子:
治疗师会询问患者疼痛的大致范围,患者可能描述为拳头大小;还会询问如果疼痛有颜色,会是什么颜色,有的患者会形容像烧得通红的炭。
一旦患者能够将疼痛视觉化,他就可以想象将它们从身体中取出,这团东西就在来访者面前,然后与它对话。
实际上,通过这种对话,我们会发现身体的反应很可能是潜意识的表达。
比如,很多人在对话时第一句可能会问:“你是什么东西,为什么来害我?”
接着,转换到疼痛“所在”的位置,静下心来,直觉会引导我们说出相应的话语。
很多的直觉会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并不是来伤害你的,而是来保护你的。”
随后,我们回到自己的位置上问:“你怎么能说是保护我呢?我现在痛得要命,被你折磨成这样,还谈什么保护?”
接着,我们再回到对方的位置,它会回应道:“我是在保护你。如果我不这样折磨你,你会继续错下去,我折磨你就是希望你停手,你难道不知道自己正走在一条危险的道路上吗?”
经过几番对话,我们会突然领悟到,有些疼痛看似是阻碍,实际上在传递某种信息。我们的潜意识和身体在急切地呼喊,警告我们有些事别再做下去,否则将陷入困境。
当我们有所察觉后,最终的决定权在我们手中。
有些人会坚定地表示,即便付出生命代价也要继续做一些事,因为他们认为值得冒险;而另一些人则会听从身体的信号,选择停止,毕竟爱惜自己更重要。
每个人都有权根据自身需求做出不同的抉择,但关键在于要先有所察觉。当身体发出信号时,我们需要去探寻它所传达的信息。
主持人:完形强调“慢是机会”,“慢”是否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自我觉察的空间呢?
叶斌:如果操作熟练,速度自然可以加快;但在初始阶段,如果缺乏敏锐的觉察,放慢节奏反而能创造觉察的契机。
完形的另一个常见的理念是“少即是多”。
许多人常陷入“贪多求全”的困境,妄图将一切收入囊中,却不知“有舍才有得”。如果我们能在纷繁事务中精准甄别出最重要的部分,并专注其中,生活将会变得轻松许多。
比如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有的父母会陷入迷茫。当被问到“你期望孩子怎样”时,他们会说“我只希望孩子健康快乐”。
如果真的只看重孩子的开心和健康,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很容易。
但许多父母什么都想要,既希望孩子成绩优异、身体健康,又要求自己和颜悦色,不逼迫孩子,还期待孩子能够自觉努力……他们试图占据所有好处,却不愿付出任何代价。
这就不是“少即是多”的智慧,而是贪多求全。
从逻辑上来说,当我们什么都想要时,就等于什么都没抓住。因为每一项的权重相同,也就没有了重点。
我并不认为所有人教育孩子都应遵循同一模板和价值观。否则,所有孩子都将被塑造成千篇一律的模样,那这世界也将变得可怕。
我们无需过多在意他人,只需扪心自问:这个决定是否让自己心安?这是否真的是自己期望孩子成为的样子?
- END -
叶斌博士新课上线
15个真实提问,
揭示人际关系的深度困扰
带你从觉察到行动,
提升人际幸福感
课程更新完毕,扫描下方二维码,
现在购买,抢先学习啦!

课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