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骊山下的黄陵有多大呢?修黄陵的封土体积就达到1120万m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的面积,27层楼那么高。如此规模的黄陵,被称为中国第一帝陵毫无争议。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修建这座黄陵花费了近40年的时间,征调多达72万劳役。秦始皇为何耗费巨大人力,修建这么大规模的黄陵呢?这其实源于秦朝时期的“阴宅”建造理论。
秦始皇的“阴宅”有多大秦始皇的黄陵并不是不变的,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已非原貌了,现在考古学者只能根据这些遗迹,猜测黄陵的情况。黄陵内部大概213万m³,历史记载黄陵原封土高约115米,现在高度是76米,陵园城墙主要是正南正北,南北方向呈长方形,黄陵有内外两重城墙,其中内城长1355米,宽380米,北面有两个城门,其余三边各有一个城门。
外城墙长约2185米,宽970米,两个城墙呈现“回”字形。内城墙高约8米,今天还残留有痕迹。黄陵的南部周围分布着一些大型陪葬坑,黄陵的北面是陵园中心部分,秦始皇黄陵当中的寝殿以及便殿都在黄陵的西边,东边是陪葬的墓区。在内外城之间还有四个小区,各小区都是一些陪葬品。
外城俗称陵区,大概接近70个足球场的面积,在东边已经发现了小型的马厩坑,17座陪葬墓,还有一组兵马俑,在陵园东侧1500m的地方,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兵马俑。在陵区的北边是禽类坑,以及浴池等。西边发现了石料加工的遗址,同时还有窑址,修陵人的墓地等。
从古到今,没有一个陵园能够达到秦始皇的规模,即使盛行厚葬的西汉,也没有如此壮观的陵园。文献记载,秦始皇的黄陵历经吕不韦和李斯两代人的修建,总设计师是秦始皇,这座陵园充分反映了秦始皇的“阴宅”世界观。
秦始皇的“阴宅”所谓的“阴宅”顾名思义就是人死之后的住所,它承袭了古代关于“象天”“王气”之外,还有鬼能够造福后人,事死如生的生死观。并且秦始皇并没有和自己的祖先葬在一块,开始流行个人的“阴宅”。同时秦始皇对周朝的礼仪做了很大改动,出现了反周朝原则,这其实源于五行之说。
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个人叫邹衍,他提出了阴阳五行学说,他认为阴阳是推动万物生成变化的两种元素,并支配着一切事物,比如太阳为阳,地为阴,男性为阳,女性为阴。在西周时期人们用阴阳失调来解释地震、陨石坠落,以及朝代的更迭。
邹衍剧照
邹衍还认为,与自然界五行相对应的还有人类社会当中的“五德”,即金、木、水、火、土,它们随时随地都在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就好像阴和阳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一样。阴阳家们说五行有生克,所谓生,就是指某一行凝聚得多了,就会从中产生出另一行来;所谓克,就是指某一行会影响甚至克制另一行。五种元素相生相克,克来生去地形成了种种复杂关系,于是宇宙万物就都因为这些生克而产生出来,并存在下去,或者演化,直至消亡。五行的生克规律是: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这其中某些关系很好理解。比如水生木,就是必须得浇水,草木才能生长;火生土,火把木头烧光了,变成了灰烬,那不就是土吗?再比如土克水,洪水泛滥得靠土堤、土垒来堵啊;水克火更简单,谁都知道用水能浇灭火头。但某些关系就理得不那么顺了,土怎么就生金了?矿物大多是埋在土里没错,可怎么能算是土生出来的呢?还有,木怎么就克土了?理论上植被保持得好,水土才不会流失嘛。但总而言之,理论就这么出来了,五种元素相生相克,形成了两个完整的循环,不但在学术上貌似能够自洽,而且还蕴含着一种圆融的艺术之美。
政权的更迭这样循环更替的,舜是土德,夏是木德,商是金金德,而周就是火德。每个政权都会受到“德”的支配,该“德”的盛衰决定了这个政权的兴衰。统治者必须按照“德”来建立王朝制度,以进行统治。
为了克周朝“火德”,秦始皇陵园反周的格局,所有的元素都要和周朝的制度相反,把周朝的“负阴抱阳”改成“负阳抱阴”,把“背山面水”改成“背水面山”,把“青龙”“白虎”均由“砂”而改为水。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其陵寝的文字:
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诊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树草木以象山。
除了反周以外,秦始皇希望自己死后能够像生前一样,明烛高照,永远不灭,为此还不惜用“人鱼膏”这种稀有的蜡烛,让其千年不灭。
秦始皇的“阴宅”,展示了秦始皇的生死观,一方面希望江山能够万古长存,另一方面相信五行学说,人是由五土而生,死后也必须葬在五土当中。
秦朝“阴宅”对后世的影响秦朝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它给中国奠定了基本的治理体制框架,所以黄陵当中“阴宅”的模式,也遵从了他的价值观念,同时也给中国民间“阴宅”建造上,也起到引领的作用。
古代建筑讲究,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后面是集市。在这种规划思想中,南北通道是一条主要轴线,宗庙和社稷坛作为最重要的礼制建筑沿着南北轴线对称分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把这个规划思想体现得十分到位。
比如长安街,根据中国古代的五行理论,西方属金,象征秋季,寓意凋零跟死亡,因此历史上的西长安街主要和刑罚、军事、威权联系在一起。这里设立过明代的五军都督府、锦衣卫等部门,还有清代的刑部都察院等部门。而东方属木,象征春季,意味着生长和生命,因此东长安街和商业、民生、庆典相关,明清两代的各部委,比如礼部、户部、吏部、工部之类的部门,还有当时的最高学术机构——翰林院,都设在这里。老北京有一句谚语,说的是“东富西贵,南贱北贫”。这句话也暗示着当时的东西长安街在功能上的差异。
在《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说秦王室成员樗里智勇双全,非常骁勇善战,而且履立奇功,他晚年为自己在渭河的南岸章台选择了一块墓地,并且说一百年后,会有当朝天子来陪我,这位天子会在这里建造左右宫殿,会让我在两个宫殿中间。果然在他死后100多年,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就在渭河的南岸建筑宫殿,长乐宫在东,未央宫在西,印证了他的预言,这也是民间最早关于“阴宅”的记载。
阴宅在汉朝尤为兴盛,樗里子之所以在此地选择墓地,很明显是受到秦始皇的影响,而刘邦在此为新朝修建宫殿,则是因为此地地处渭河南岸,要比咸阳优越。到了汉朝宫殿的修建,也就是“阳宅”,是对“阴宅”地形要素的直接继承。其中隐藏着秦朝的价值观,事死如生。
现在出土秦朝的《日书》,也就是秦朝的黄历,其中详细记载了某日“地支”,适宜建筑。现在很多地方依旧有这些的习俗,在某一天是否适宜盖房子,应该朝哪个方向等,禁忌还是非常多的。除了像盖房子“土忌”,还有“行忌”,也就是某一天不能往某个方向去。这些“宜”和“忌”都不讲原因,也不会用八卦或者五行之类进行推理,只是把事情与凶吉等效果挂钩。
到了汉朝,选墓地的书就层出不穷了,后来逐渐将看墓地与看住宅的融为一体,在东晋《葬书》当中,已经将“卜”和“相”合二为一。一方面“阴宅”理论充斥着迷信与民俗,另外还与古人“天人合一”,与自然相融合的理念。
阴阳五行是古人对世界真理的一种思考,但是因为条件有限,所以思考出来的东西,现今我们只能当作文化现象,进行历史研究,是文化领域当中一种非科学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