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学者贡德·弗兰克在他的《白银资本》当中提出一个让世界震惊的观点,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他指出,世界经济体系一直都存在,并且存在了5000多年,而且从来都没有隔断过。从1400年到1800年这400多年时间里,世界的中心并不是欧洲,而是亚洲,更具体点是在中国。
也就是说中国一直是世界贸易中心,只是近200年才转移到欧洲,因此现在贸易中心再次回到中国,并不是令人称奇的事情。这本书在1999年获得“世界历史学会图书奖头奖”,现在无论是中国经济学史专业学生,还是经济思想史专业的学生,都要阅读这本书,可见其在中国的影响力。
贡德·弗兰克
历史上的中国为何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本书开篇讲哥伦布为什么要开通新航道?而且是不惜付出生命代价,要知道在哥伦布之前已经有很多失败的先烈了。第一、说明当时东西方已经有了大宗贸易,而且形成了贸易网络;第二,这个贸易网络利润非常高,高到让人铤而走险,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
当时欧洲最富有的两座城市是威尼斯与热那亚,当时通往东方的贸易路线主要有三条,北边路过黑海的路线被热那亚人控制着,南边路过红海的路线被威尼斯人控制着;而中间路过巴格达的贸易路线,则因为蒙古帝国的衰落,已经衰败了。于是热那亚人和威尼斯人为了争夺商贸路线的控制权,进入白热化斗争,而哥伦布就是热那亚人。
其实相当长时间里,欧洲都在为贸易路线进行疯狂地争夺,比如1615年至1618年奥斯曼与萨菲之战,这个冲突从1578年一直持续到1639年,他们都是在争夺丝绸贸易以及商路的控制权。奥斯曼与印度的古吉拉特、苏门答腊的亚奇特结成同盟,共同对付葡萄牙人。同一时间,不同国家几乎在不同地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想控制这一区域的商路,以便在该地区占领最大的市场份额。
长期以来,人们对奥斯曼帝国的印象都是封闭、保守的。但是他们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贸易枢纽,奥斯曼帝国和蒙古帝国一样,也是以商业立国的。他们之所以疯狂进行领土扩张,一方面是帝国的属性,以抢掠为生,另一方面是就是为了经济利益。因为奥斯曼人必须和西边的欧洲人,以及东边同样强大的波斯人,争夺商路的控制权。
同时期印度莫卧儿王朝,一边在积极加入商路的争夺,另一边推动着印度的城市化以及商业化。印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纺织业集聚地,印度生产的棉布成为全球贸易的抢手货,远销西亚和欧洲。后来英国发展纺织业,最早也是学习印度的技术。
明朝后期,中国手工业品和农副产品大量出口欧洲和亚洲等地,江南一带形成了丝织品中心,这些丝织品通过菲律宾,由西班牙人转口到墨西哥,部分运送到秘鲁,或者将丝织品运送到日本,获利可达十余倍。万历年间,每年运往日本的生丝能保持三千担,价值一百万两白银。苏州当时拥有织机商户非常多,甚至有些商户能够拥有上百台织机,这些商户雇佣大量的丝织工人,形成了早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当时景德镇的瓷器也是远销海外的热销产品,明代中后期大量精美的瓷器,通过葡萄牙人,运送到里斯本,里斯本被称为中国瓷都。明朝后期景德镇聚集上万从业人员,这些民窑内出现了细密的技术分工。
中国和印度拥有着无与伦比的生产力,在这一亚洲贸易体系当中,占领着极大的市场份额,保持了长期的贸易顺差。而同时美洲、日本、非洲以及欧洲都处在巨大贸易逆差当中,他们只能通过白银来弥补贸易赤字,非洲出口黄金和奴隶,美洲、日本出口白银,而欧洲却没有任何可供出口的商品。
丝绸之路的衰落,并不代表中亚地区商业衰落了,以前很多跨大陆的商业贸易,更多被中国的朝贡贸易所取代。支撑明朝和清朝政治霸权的,不是军事也不是政治,而是贸易。当时的东南亚比如缅甸、越南、以及泰国等,都是通过朝贡体系,与中国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贸易往来。为了更好地开展业务,很多普通商人经常冒充朝贡使团,与中国进行贸易。
白银帝国由于中国的货币体系是银本位,所以朝贡贸易体系也采用了白银进行结算。而且中国对这个贸易体系有较强的掌控力,可能我们看到葡萄牙人占领澳门,荷兰人占领了台湾,这些欧洲人只是想办法融入这个贸易体系当中,远没有达到殖民地时期的“占领”。整个朝贡贸易体系,依然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中。
这时候海上军事力量主要掌握在郑芝龙,郑氏家族手里,即使到了清朝,掌握在施琅家族手里,他们成为这片海域的霸主。巅峰时期,郑芝龙拥有的舰船超过三千多艘,拥有20多万人的军队,这些军队当中包括日本人、朝鲜人以及非洲人等。相比较于鼎盛时期的无敌舰队,也不过100多艘舰船,共计船员不超过2万人。
因此任何人想要到东亚海面上做生意,都要向郑氏家族交保护费。一艘大船需要缴纳3000两白银保护费,交过费用之后,可以从郑家获得一面令旗,在这片海域自由贸易。
从15世纪到18世纪,当时世界贸易的主要产品是香料、茶叶、瓷器、棉布以及丝绸,这些商品绝大部分都是产自亚洲,可是贸易是双向的,那么欧洲能提供什么呢?他们只有白银,进入16世纪,欧洲人在美洲发现了大量白银,而且近85%的白银都流入了中国。1607年,也就是万历三十五年,据墨西哥官方统计,每年向中国出口的白银达到百万两以上。据梁方仲先生《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入》统计,从1573年到1644年,葡萄牙、西班牙、日本对中国白银的输入至少在一亿两白银以上。
中国在这一时期,一直是全球的制造业中心,全世界都需要买进中国商品,而欧洲却没有对等的高价值产品能够卖到中国,也就是说他们辛辛苦苦开采的白银,几乎全部流入中国。
按照经济学常识来讲,这么多白银的涌入,肯定会导致通货膨胀。可是从1600年到1750年,中国人口增长率达到74%,这一时期人口的大量增长,物价却没有上涨,这说明生产总量增加了。从15世纪到18世纪,在人均收入方面,欧洲生活水平是远低于中国的,亚洲在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也从未受到挑战。
李约瑟之谜书中还给我们解答了李约瑟之谜,这是英国学者李约瑟在20世纪提出来的,近代之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领先于世界,但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反倒落后了,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而发生在欧洲呢?多少年,很多经济学家都在试图寻找答案。
弗兰克给出的解释是,中国劳动力资源过于丰富,导致没有迫切的动力,去发展科技节约人力。欧洲在大航海之后,不断向美洲、澳洲移民,这种情况造成了西欧高工资,高成本的问题。欧洲虽然在亚洲、美洲赚得盆满钵满,但是回到国内,不得不面对高工资、高成本的现状。
同时欧洲和中国一样陷入了1585-1634年的“小冰期”,接连不断的饥荒,伴随着蝗灾和天花,导致大量人口死亡。这场自然灾害和疫情导致40%欧洲人死亡,同时也让明朝陷入农民起义的动荡当中。
另外清朝末年,大量白银的外流,也加速了中国的衰落。鸦片战争之后,清朝面临巨额的赔偿,同时为了实业救国,买进了大量的军备以及设备等,都加剧了贸易的逆差。从1840年到1906年,中国一共赔付13亿2千多万两白银,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1倍。这60年,如天文数字的赔款,足以抵消了明清时期流入白银的总和。对于欧美来说,不啻于在中国重新发掘了波托西和萨卡特卡斯银矿,而且是以非贸易的手段在短时间里轻而易举获得的。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出口商品也迅速失去了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如日本早已掌握中国丝绸技术,德国人烧制出新的瓷器也迅速投入工业生产;美洲大陆奴隶主成为新的棉业种植加工者,以质优价廉的产品,与中国传统棉业在亚洲乃至中国本土形成直接竞争,更不用说铁器等工业产品了。
特别是英国人用巧取豪夺的方式移栽了中国独有的人工培植物种-茶树,在印度大陆建立起红茶生产基地以后,中国数千年贸易传统的“拳头产品”已毫无优势可言,今天中国重新被称为“世界工厂”,但主要因为廉价劳动力而非基于新的自有独创技术形成的“拳头”。这也部分说明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起步,尤其在资本积累方面依旧如此艰辛曲折的原因。
15世纪到18世纪,全球已经有了一个成熟的庞大贸易网络。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生产了主要的贸易产品,吸收了全球一半的白银,成为世界上当之无愧的贸易和经济中心。可是随后由于工业革命的到来,中国逐渐失去了优势,并且在19世纪末被欧洲所赶超。
同时我们也看到,世界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它的中心地带和边缘地带总是随着经济周期而不断变动的。当中心地带遭遇经济的下行周期时,边缘地区就可以抓住机会取代中心地区,这是世界经济的一种自然更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