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目标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几乎大家在新年伊始时都会做。
但部分人在定目标的时候,只是在心里想想或粗略地写下来,没有对目标做过详细的分解。
如果能把目标分解后写下来,而且具体到每一天的每一段时间应该要做什么,这样才会为目标付出行动。
比如说早上醒来,我们习惯性地都会去看手机,一旦被某个信息吸引,可能早上的时间就被“被动消费”了,而原先定好的事却没有完成或者说压根没有时间去做。
菲尔*瑞塔:
“如果不约束自己先做重要的事,那些不重要的事就会占据你的时间。”
有明确的行动计划,会把自己拉到该做的事情上,没有明确的行动计划,惰性让人在短时间内只会选择消遣。
开始时,只为完成目标设下限如果每天为完成目标的计划安排,都让自己很疲倦,那恐怕很难坚持长久。
斯蒂芬*盖斯为自己每天定的“任务”就很简单:每天做一个俯卧撑,读一本书,写50个字。
如此简单的任务完成起来并不难,不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最主要的是在完成这些任务的时候,可以让自己做到全身心地投入,而不是说为了完成任务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
太多太重的任务会让自己望而生畏,选择放弃;很容易完成的任务,一旦为计划付出行动,后面就形成了自律。
主动学习主动学习一般发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会满含热情地去学习。
因此,要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知识。
网上的一些付费课程或快速阅读,或一些技能课,看似宣传得很简单,但自己没有兴趣的话,报了名,结果往往是花了冤枉钱,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只有在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去深入学习,才能说完全地做到主动和投入。
芭芭拉奥利克说:
“主动地回想测试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比坐在那被动地重读材料要好很多。”
主动休息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发明了番茄工作法:先专注地工作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再接着专注地工作25分钟……依次往复循环。
这种工作方法的好处就是能让人在这25分钟之内全身心地做到投入,而不是说由着自己的节奏来,什么时候累了才选择休息。
因为人在疲倦的时候,学习效果或者工作效果就没有开始精力饱满的时候效果好。
《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老师在用了这个工作方法后,就说特别有助于效率的提高。
现在网络上也有卖专业番茄时钟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先假设“高人”是对的对人生迷茫时,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做。
只要某个人比自己强,取得的成就比自己高,而且他也有相应的学习或工作方法,就要试着去运用一下,先假设“高人”是对的。
然后在执行的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做调整。
在这个调整过程当中,也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
由知易行难到知难行易爱因斯坦说过
“如果给我一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五十五分钟弄清楚他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五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巴菲特也是说,用五年的时间研究股票,然后用五分钟的时间做交易。
他们都是先充分了解一件事物,然后再去行动,基本上可以确保结果万无一失。
我们大部分人犯的错误,往往是没有想好就行动,从而产生了不太理想的结果。
“知难行易”试试在“知”上下功夫。
边输入边输出光输入不输出,会让输入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
因为这个知识在大脑里面存储一段时间,就会消失。
学以致用才是最好的办法,只有在输出的时候,才会对自己新学到的知识重新进行整理理解。
就像一个人,感觉自己学会了某些东西,而表达不出来一样,这个时候,只能说明他对知识还没有做到完全地充分地掌握。
有些人怕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没人看,或者说怕别人看了以后给自己不好的反馈,其实这些都没有必要太过于担心。
即使这种情况出现的话,可以换一个心态来看这个问题:
“他说得对,我改正后不就让自己越来越好了吗?”
当然,如果说有一些人只是出于嫉妒或者说出于一些别的不怀好意,而对自己的作品没有好的反馈的话,可以想想那句话“不被人妒是庸才。”
大部分人在工作或者生活当中都愿意重复地做一些事,却不愿意去做一些挑战性的工作。
就像一个小学生重复地去做1+1=2,尽管看着很努力,却对提高成绩无益一样。
所以我们一定要敢于挑战,做一些对自己来说有一些难度的学习和工作,打破舒适区的边界,会让自己得到成长。
挑战核心困难也是跳出舒适区的进一步表现,敢于面对问题的核心,着手去做它的时候,不仅让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人生价值也得到了提升。
我是红七六,关注我,我们一起学习、改变,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