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时节话清明
作者丨张传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清明,在纷纷细雨中,这个古老的节日带着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情感内涵,如同一幅淡雅而凝重的画卷,在岁月的长河中徐徐展开。

清明节的来历,宛如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其源头可追溯到古代的寒食节。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他国,途中饥寒交迫,臣子介子推割下自己的大腿肉为公子充饥。后来重耳回国成为国君,即晋文公,他在封赏功臣时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求名利,带着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追悔莫及,为逼介子推出山,下令放火烧山,然而介子推坚决不出,最终抱树而死。晋文公深感悲痛,遂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融合,寒食节的禁火、寒食习俗慢慢被清明节所吸纳,清明节也因此承载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清明,这个名称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清”者,清澈、纯净之意。在清明时节,天地仿佛经过一场洗礼,空气变得格外清新,天空湛蓝如洗,山川河流也像是被擦拭过一般,清澈而明朗。这种清澈不仅仅体现在自然的景象之中,更象征着人们内心的一种澄澈。在这个时节,人们放下尘世的喧嚣与纷扰,怀着一颗纯净的心去缅怀先人,去追溯家族的根源,去思考生命的意义。

“明”,明亮、光明也。清明时节,阳气上升,万物生长,大地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新绿的草芽破土而出,鲜嫩的柳枝随风摇曳,桃花、杏花、梨花竞相绽放,仿佛是大自然在向人们展示生命的力量和希望的曙光。这种明亮,是对新生的礼赞,也是对未来的憧憬。它暗示着人们在缅怀过去的同时,也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如同这春日里蓬勃生长的万物一样,向着光明前行。

清明节,它是一个缅怀先人的节日。人们纷纷前往墓地,清扫坟茔,献上鲜花和祭品,寄托对逝者的思念之情。在那一座座墓碑前,生者与死者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这种缅怀,不是一种消极的沉溺,而是对家族传承的敬重,对生命延续的感恩。每一个家族的历史,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在这种传承中得以铭记和延续。

同时,清明节也是一个亲近自然的契机。人们趁着大好春光,踏青出游,放风筝、荡秋千。在田野间、在山林里,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这种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循环与交替。大自然在清明时节展现出的生机与活力,仿佛在告诉人们,死亡只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新生则永远在孕育之中。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清明节的内涵似乎在逐渐被淡化。一些人把扫墓当成一种形式,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一些人在踏青游玩时,只图一时之乐,忽略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我们应该反思,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清明节的真正内涵,让这个古老的节日在现代文明的浪潮中不失其本真。

清明节,它是历史与现代的交融,是文化与情感的纽带,是生命与自然的对话。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缅怀过去、珍惜现在的同时,满怀希望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