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顶级的伟大诗人,
很多人都很在意【李白】的清誉。
于是,李白那段为永王李璘效力的经历就成为了很多人热议的题材。
那么,李白的这段经历是否可以作为其【从贼】的罪证呢?
后来的历史中,永王李璘甚至被唐王朝平反了,李白自然也同时得到了完全平反。
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李璘作为李唐皇室的一员,他的东巡本身就具有天然合理性——为了朝廷,诛灭反贼叛军。
至始至终,永王李璘都没有走到利用手中军队妄图夺位的那一步。
所以,揣测其起兵动机,并以此定罪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那么,为什么永王李璘会被唐肃宗定罪为谋反呢?
永王李璘起兵是经由唐玄宗授意的行为。
而在当时,太子李亨利用唐玄宗入蜀远离政治核心的机会进行了实质性的夺权篡位,架空了玄宗,使之成为太上皇,而让自己坐上了龙椅,登基为唐肃宗。
一国不容二主,为了防止自己的帝位被其他皇子觊觎,先下手为强,唐肃宗因此给永王李璘扣上了一个谋逆的罪名,使其及其下属蒙受了不白之冤。

永王李璘在唐玄宗和唐肃宗的政治斗争中被定罪为谋逆,只能说这是胜利者单方面的定罪,但其事实影响却直接导致了李白的【清誉】受损——被打成谋逆罪!
这也是很多对历史并不了解的人最喜欢诟病李白的一点,哪怕李白没有上帝之眼,甚至完全是遭受了池鱼之殃,也难以阻挡这些历史小白们的悠悠众口。
其实,他们并不在意历史的真相,只是为自己讨厌李白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借口而已。
然而,李白不仅在流放过程中就被赦免了,后来甚至被直接平反了。
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永王李璘的所谓谋反,源于唐肃宗的直接定罪,而不是有实证证明的事实谋反。
永王李璘的谋反罪本质上就是唐玄宗和唐肃宗政治角力的牺牲品,是唐肃宗巩固皇权的一项有力措施。
在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即位,急需稳定政局,对永王李璘的平反就水到渠成了。
既然身为皇子的永王李璘都已经得到平反了,身为随众的李白自然更没有理由背负如此沉重的罪名了。
退一万步讲,就算永王李璘当年确实有心谋反,但其招兵买兵的旗号仍旧是清扫反叛。
作为一个心怀家国情怀,有志于军旅的爱国诗人,李白为了实现其人生志向,进入李璘幕府难道不是合情合理的吗?
《唐律疏议名例十一》中规定,即使永王确有谋逆之心,但李白很有可能受其蒙蔽,其在主观上并不具备任何谋逆意图,只是受永王牵连的池鱼,这为李白的清白提供了法理依据。

无论永王是否有谋逆意图,李白只是个随众,并没有主观意识上的谋逆之心,所以,李白是【反贼】存在极大的主观臆测,含有极深的恶意!
更遑论永王李璘作为梁代帝王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被唐代宗彻底平反,这是从根本上帮李白恢复了【清誉】。
所以,李白并不是【反贼】,而是广大人民心中的【伟大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