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区有很多种,其中与熟悉的人交流就是一种。
但如果你想获得新知还是要不断扩大自己的接触范围。
我记得,刚上班的时候参加培训班,有些老同志就跟我说,其实听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交几个朋友。
作为系统内的培训,显然这些朋友也是同一个系统的同事。
有些时候还真有用,想要问什么事情的时候,还是能找到一些熟悉的人,否则也不知道该问谁,别人不认识你也不一定爱搭理你。
我们那个时候培训,是刻意的不与本院的人坐在一起吃饭的,因为回到单位的时候总有见面的机会。而故意的找到一些你认识的外院的人坐下来吃饭,这样就可以认识一些他的同事,有些了得来的话也会成为新朋友。
我们热衷于饭后的散步,主要在于吐槽和交流一些信任,在这个过程中也会结识一些新朋友。
还有在座谈交流的时候,你也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就会引起别人的关注,有时候甚至会与一些不认识的人产生共鸣,这也是一种结识的渠道。
那时候没有微信,主要就是留一个手机号,过年过节发点祝愿的信息,平时联系并不频繁。但这远远好过不认识。
认识了以后是可以相互质询业务问题的,不是一个单位的,有些问题可能还更方面讨论一些。
有事就联系,无事就不联系,其实这只能算是一种熟人关系。
这种熟人关系,可能通过后续的培训,偶尔的咨询,偶然的相遇而不同程度的有所加深。
这些或深或浅的关系,其实在工作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他可以帮助其开脱思路和视野,从而形成一些观点的碰撞。
在你这里是非常挠头的问题,但如果人家遇到过解决过,就完全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但如果你不认识这些人,不知道该问谁,那自然就会多走很多弯路。
这也是不能仅仅生活在社交舒适区的原因。
在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也是这样,对于很多人一直到退休,他也认不全单位里边的人,有些人甚至只认识本部门的人。这样一来开展工作就很不利,也不知道该找谁打交道。
我常常鼓励年轻人要多干一些活,这样才能因为工作与其他部门或者其他单位的人产生交集,通过工作的沟通彼此熟悉,也了解单位的工作流程,了解处理问题的底层逻辑。
有的时候,很多规则并不是写到纸面上去的,你只有接触了才知道。你只有跟人家熟悉了,人家才愿意告诉你或者配合你。
还有就是食堂,也是一个产生不特定交流的场合。
正常来说,无论是摆长桌或者圆桌,只要不是单人单桌,都可能产生一些不确定的交流。桌子越大,不特定交流的机率就越高,反之就越少。
两三个人的小桌,也不太容易插入陌生人,但七八个人,十几个人的桌子就很容易插入陌生人。
也就是我只是坐在我认识的人旁边,但隔着一个人或者两个人的人我是不认识的,当然他可能也是认识其中一两个人,也不会全都认识。因为桌子足够大,我就与熟人为为媒介与陌生人产生联系。
只要有人聊天,我只要插话,不认识的人也插话,我们就算在一个讨论区产生了交流了。这个时候就很容易产生引荐和介绍,这个时候就在不经意之间就与其他人产生了联系。
虽然这个人往往也是一个单位的同事,但如果不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可能直到退休也不认识。
只要我不刻意往熟人堆里扎,我就总是能或多或少认识一些其他人,与这些陌生人产生一些不特定的交流。而时间长了,你认识的人自然就越来越多,甚至到哪一个部门你都认识,你自然的也就可以与任何一个部门的人产生交集,因为你的链接渠道越来越多。
这些熟人关系除了方便工作联系之外,也是能够帮助你拓展你的认知边界,避免只是以自己熟悉的视角看问题。
你接触的多,视角也会增多,认知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现在有些年轻人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不愿意接触陌生人,展开不特定的交流。
不管干什么事情,都只是与自己熟悉的人在一起,这样一来他的圈子就会很封闭,思维也会跟着变得封闭。
吃饭永远跟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人坐在一起,冷不丁加入一个陌生人还会感觉很诧异。
也很少散步,总习惯闷在房间里。
好不容易参加一次培训,也不愿意与其他单位的同事接触,回来之后还是不认识几个人,加微信都变得不好意思。
其实,我也不是交往能力特别强的人。
但这些年来,我也是努力去打破这种舒适区,尽量的去接触一些陌生人,尤其是各地的同行。
这样可以拓展认知的视野,他们的经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我的经历,让我可以接触到更大的世界。
同时也能带来一定的安全感,越到各种难题各种困难,总是可以找到可以寻求帮助的人,哪管是可以问问题的人也行,这并不是现用现交就能找到的。
同时同行同仁都是我学习的对象,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人都有一些我值得学习的地方,而这些学习的地方并不是书本上能够找到,他们是活动的图书馆。
认识的人多了解到的观点就多,从而让我们可以更加开放的认识世界,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一种答案,很多答案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这就让我们能够走出狭隘的一元化思维。
认识的人多既能够帮助我们拓宽信息的渠道,也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的机会,事实上几乎也是一种有用的信息,很多时候有用的信息就是机会,而接触边界的广泛性帮助我们提升了接触有用信息的速度。所谓孤陋寡闻,主要是认识的人少。只要认识的人足够多,不想知道也知道了。
对于司法者来说,所谓人员接触是有一定边界的,但在守护边界的前提下,接触人员的增多,仍然有利于我们了解人性,了解常识常情常理,有利于司法公正。
因为,所谓的常一定是大样本之下的常,而不是小样本的常,如果接触的人太少,就不好说具有足够的代表性,所取得的平均值就容易产生偏差,在很多情况下也很难产生同理心,因为很多情形他都没见过,没有感觉。
所谓一名司法者,终究要见天地、见众生,才能体会何谓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