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不看本文的标题,看到“文旅项目规划”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文化概念与符号、是秀丽的山川风光、是原生态的环境、是美轮美奂的仿古建筑……,还是消费从何而来与成本如何回收?
无论我们怎么用文化来包装,文旅项目的本质还是一个商业项目,因此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到文旅项目的“商业共性”才能说其它。如果不谈“文旅”这两个字,如果问题变成“如何创办一家企业”的话,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并不是这家企业的文化、办公环境、人才……,而是这家企业“是否可以赚钱”。文旅项目的管理方其实也是一家企业,所以,我们为什么不用“财务优先”的逻辑来思考文旅项目呢?

我所见过的文旅项目规划团队当中,并没有专职的财务人员,这个现象一方面让我感觉有些“意外”;另一方面,也让我觉得如今大多数文旅项目的不成功是有原因且有道理的。创业团队确实需要热情、需要梦想,但是热情不能等同于“挥霍”、梦想也只有通过“收入”才有实现的可能性。
或许是我看到的文旅项目商业计划书还不够多,或许是我所见过的那些文旅项目创立者对我都“有所保留”,每次参与文旅项目规划会议的时候,我都会问到“消费如何产生”、问到“如何保证预期的消费可以产生”……,但是我却没有得到过哪怕一次“完整的答复”。

因为经常在网络上搜索有关文旅的信息,因此大数据对于这样的内容也会多给我推送一些。在我看来,文旅规划“没有从财务规划做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相当一部分准备(甚至正在)从事文旅工作的人一直把文旅项目当成了一个“建设+销售”的项目而并非一个“经营性”的项目。
对于文旅项目而言,“产品即服务”,这也就让文旅项目的财务模型从简单的“低买高卖赚差价”变成了“通过服务赚溢价”。在这一基础之上,服务到底如何定价、消费者的消费如何产生、在遇到市场动态变化时如何进行价格调整……,这些貌似属于后期管理范畴的问题,其答案都应当在项目规划期有所体现。

综合种种,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新兴文旅项目,需要各种关于建设方面的的规划,但是这些规划必须要在财务规划存在的前提下才可以考虑。建设规划可以外包、文化规划可以外包,而财务规划必须要由“项目内部人员完成”且财务规划必须是完整且严谨的。
再补充一点非常核心的概念:对于许多文旅项目管理者而言,往往会注重成本控制方面的问题,而实际上成本控制并不重要,想把成本控制到最低、不去做项目不投入就好了。对于任何一个商业项目而言,财务规划中最重要的部分永远是收入,通过收入去倒推成本、倒推各项建设才是一个文旅项目的合理规划逻辑。
所以,你的文旅项目,财务规划是怎么做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