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去西贝吃过饭的朋友说,它家logo变得不一样了,原来的“西贝莜面村”变成了“西贝XIBEI”。
作为一家37岁的品牌,换logo可是个大事。“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们一时间吵翻了。有人觉得变得更加大众化,没有辨识度,甚至撞脸良品铺子;也有的说换得好,因为xiao和you傻傻分不清楚.......不过既然说到“莜面村”三个字,想问问有多少人跟我一样,是通过西贝这个品牌名字认识了“莜”字?
如今的西贝,让人不禁联想到时隔17年换新logo的沃尔玛。按理说,打广告做营销都追求一个把钱花在刀刃上。沃尔玛砸了据说125万美元请两家顶级设计公司设计新logo,但最后给人感觉却是“换了又好像没换”。
当然换一次logo就能打一波免费的广告,属于天降流量。品牌换logo并非玩抽象,绝不是一时兴起,一定有沃尔玛、西贝们自己的道理,这就要先讲讲品牌logo的作用。品牌建设就是用最简单的描述,告诉你的目标用户「我是谁」、「为什么要买我」这件事,负责传话的就是品牌logo。作为一把视觉锤,品牌logo作用之一就是区隔品牌与竞争对手,让消费者知道“我是谁”。另一个作用就是建立业务联想,让消费者快速了解品牌“我是做什么的”。就像大家看到今日头条logo——报纸上有红色的头条标题,使用黑体字,就能知道它是提供新闻资讯的;看到可口可乐弧线logo时,会联想到喝可口可乐时的快乐。理解了logo的作用,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西贝要换logo,本质是服务于品牌业务升级。
△ 西贝XIBEI北京六里桥旗舰店
先说说西贝的名字,它是将创始人贾国龙“贾”字上下拆分而来,“西贝”与“西北”谐音,消费者一看就能联想到西贝是西北菜。不过西贝并非一出道就是奔着西北菜去的。考古西贝的品牌发展就会发现,西贝简直就是餐饮界的六边形战士:西贝最早可以追溯到1988年的康德乐咖啡厅,后来从咖啡、火锅、海鲜到酒楼雨露均沾,业务发展还是太全面了。虽说餐饮是西贝的统治区,但西贝并没有局限于此。西贝除了横向在不断试探拓展新业务,纵向也在尝试走出去,主打一个做大做强。于是1997年西贝杀进了深圳市场,经营起了园丁酒楼;2年后西贝又走进北京,金翠宫莜面美食村就这么水灵灵地诞生了。到了2002年,金翠宫莜面美食村再次更名为西贝莜面村。但西贝开始头大了,因为“莜(you)面”对于大家来说还是太陌生了,有人总是容易把“莜(you)面”念成“筱(xiao)面”,或者压根不知道莜面是什么。
要知道中国地大物博,年轻一代消费生力军不断引领消费潮流,科普名字和品类并不是品牌一两天就能搞定的事。于是从2010年开始,西贝开始陷入一直改名一直爽的模式里,真实上演“甲方总喜欢改稿,改来改去又改回第一稿”。面对西贝这样的魔鬼甲方,都可以脑补服务的乙方真的是要枯了。终于2013年,西贝主品牌Logo敲定“西贝莜面村”,这一用就是十年。随后,华与华又为西贝设计了“I love 莜”和爱心小厨的超级符号,“莜”字日渐深入人心。
西贝最初“西贝莜面村”的logo,更聚焦莜面与牛羊肉品类等西北地域性产品。但随着西贝提供多元化的餐饮品类——比如近期上新了烤鸭——原来旧logo“西贝莜面村”的人群和品类被窄化了,已经无法表达西贝的业务。所以去“莜”是去品类化、实现大众化人群传播。
当我们跳出设计领域,从整体餐饮和消费行业的角度来看,西贝将“西贝莜面村”logo换为“西贝XIBEI”,不仅是对一个符号进行简化,还在积极拥抱餐饮和消费行业的新趋势。正如此次西贝也通过实际的创新举措,来支撑起logo的升级,将logo反映的包容性美食进行具象化呈现。比如西贝结合传统工艺基础和非遗技术做烤鸭,并将其纳入菜单;在打造烤鸭特色的基础上,又进行多种创新,推出“莜面鸭饼”、“酸萝卜鸭架汤”和“香辣鸭架”等。
此举看似十分大胆,但这也恰恰说明西贝将logo的升级落地有声,不再局限于聚焦地域品类,而是向多元化菜系发展。想必烤鸭只是西贝logo焕新、拥抱餐饮新趋势的一个缩影。从jellycat咖啡店的爆火到海底捞不断跨界上新,餐饮品牌都在卖情感,暴露出情绪价值成为当代人的餐饮消费刚需。这一现象也可以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消费者对餐饮的需求从“生理层次的吃饱”,升级到“归属尊重层的社交情感满足”,餐饮消费成了消费者一种情绪价值的投资。透过西贝新logo背后的“欢聚餐厅”新定位发现,西贝也在强调“欢聚”,这也是为用餐场景加入更多聚餐、欢聚的情感元素,为消费者打造情绪价值空间,提升西贝的“情价比”感知,从而将“欢聚餐厅场景”具象化、向国民品牌靠拢。
无论如何此次西贝换logo只是一个开始,剩下的就要交给时间。西贝能不能肩负起新logo背后的使命,为消费者带去多元化多品类的美食,抢占家庭欢聚场景的品牌心智,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