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救过曾国藩两次命,为什么曾国藩还要两次弹劾他?什么仇什么怨?

江南一郑 2021-10-20 13:49:29

曾国藩

有这样一个人,曾经两次救了曾国藩的命,一度两家还商议结为儿女亲家,结果被曾国藩两次弹劾而丢官。

这个人是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里面有什么样的故事?笔者就这些问题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这个人叫李元度。

李元度,字次青,一字绮庭,自号天岳山樵,晚年更号超然老人,晚清湘乡派重要作家,道光元年生于湖南平江县,道光二十三年中举。

道光年间太平军兴起,清廷启用汉族大臣自行招募兵勇与之对抗,当时曾国藩奉旨回湖南办团练。咸丰四年,李元度进入曾国藩军幕,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率军先后转战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省。

岳阳

01 救人

说起救人的事,李元度救过曾国藩两次。

第一次是,咸丰二年,太平军水师过洞庭湖,攻陷岳州,曾国藩大败于靖港,战舰炮械损失惨重,此前曾国藩己经因为作战不力官降二级,这一次又遭惨败,曾国藩是又悔又恨,在铜官投水自尽,幸好李元度派人尾随他,才及时把他救上岸。

第二次是咸丰四年冬天,太平军占领湖口,大败湘军水师于鄱阳湖,曾国藩乘坐的战船被太平军俘获,文牍资料损失殆尽,曾国藩情急之下又一次跳水自尽,李元度强行拖拽曾国藩过江,送到罗泽南的陆军大营,才脱离险境。

鄱阳湖

按理说,两次救过自己,不说曾国藩结草衔环,怎么也得铭记在心吧!

确实,曾国藩对李元度两次救了自己,也没有忘记。

第一次兵败之后,曾国藩就曾经感叹道:“兵凶战危之地,无人不趋而避之,现除李次青外,无人肯相助者。”

这次经历深深的打击和刺激了曾国藩,但也拉近了他和李元度之间的距离,从此曾国藩对李元度更加信任,随后调李元度随他处理机密军务。

02 弹劾

对于两次救过自己的救命恩人,为什么曾国藩还要弹劾他呢?弹劾他到底是因为什么事情。

第一件事,是徽州失守的事情。咸丰十年八月初一,李元度率领新募平江勇三千行抵达江西贵溪,身处祁门大营的曾国藩急催李元度带兵来徽州会剿。八月初七,李元度领军到祁门湘军大营,十四日,李元度赴徽州接办防务,三天后的八月十七日李元度抵达徽州后仓促迎战布防。

徽州古城

八月二十日,太平军李侍贤部十万大军直扑徽州,环攻徽州三日,原来防守的清军溃败,李元度又死守两日。二十五日北门失守,李元度驰往北门督战,坠马晕厥被亲兵背负出城,其部溃败撤离,太平军攻下徽州府,势趋祁门大营。

当然,李元度在徽州失败之后,一直悔恨交加,躲着不敢面见曾国藩,徘徊赣皖边界二十余天后才回到祁门大营,无疑让本来就生气的曾国藩更加恼怒。

于是战后曾国藩就参奏了李元度,并且毫不怜惜旧情,并且多次声明要从重处罚。

浙江江山江郎山

第二件事情是咸丰十二年,李侍贤攻陷江山,李元度力战挫其锋,复分军与左宗棠会击,大破太平军。二月十五日,奉上谕,李元度授浙江盐运使,署布政使。李元度卖力作战,一路胜利,加官进爵,可谓踌路满志。

咸丰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曾国藩参奏将李元度革职,交左宗棠差遣。御史刘庆也上疏参劾李元度,清廷命曾国藩、左宗堂按治。

很多人一定会想到,公事归公事,私事归私事。让你防守徽州,你把城池给丢了,作为大帅当然要秉公处理啦。

好吧,我们不讨论当时的战况实力。我们就看一看丢了徽州之后,朝廷下发的谕令。

该大臣(曾国藩)甫接皖南防务,连失两郡,随因饷绌兵单,究属筹划未密,著即振作军心,再接再厉,毋以一挫之后,即损军威。李元度谋勇兼优,此次失钮,殊属可惜,人才难得,著即迅速查明下落具奏。

看到没?朝廷一褒一贬,对曾国藩提出批评,对李元度进行了鼓励。不管怎么说,曾国藩试图极力通过弹劾李元度来掩饰自己军事战略失误,同时也表达自己的不满。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李元度本来就是刚接手,比较仓促,此外和太平军相比实力太过悬殊了。

李元度多少兵马,太平军多少兵马。

对于第二次李元度其实也是莫名躺枪。前账未清,新债又起。好不容易去浙江那边,一路剿匪胜利,一路升官,你曾国藩怎么又来弹劾,完全是……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那这次曾国藩又是犯了啥毛病呢?

原来曾国藩早前因为湘军军饷的事就和浙江巡抚王有龄不和。而这次李元度之所以出现在浙江战场上,就是王有龄奏调的结果。

李元度徽州失守之罪还没有追究,现在你又听从王有龄调遣,自作主张募军援浙,曾国藩认为李元度是改换门庭,率军援浙是对己不忠,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

他又一次提笔上奏弹劾李元度,甚至于添油加醋,把他描述为不忠不孝,忘恩负义的小人。

这次李元度真的是彻底凉凉了。

果不其然,这一次李元度不仅被免官,而且还要被发往军台效力,幸好有沈葆桢、李鸿章、彭玉麟、鲍超等人力保,李元度才得以免罪。

湖南平江

既然啥都没有,那就回乡吧!

同治二年,李元度回到平江,结束了十多年的军事生涯,回家休养开始潜心于学术。

从同治三年,李元度正式开始撰写《国朝先正事略》,经过两年时间就完成了这部著作,这本《国朝先正事略》是由清代人在当代完成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综合性大型人物传记,很有价值。

可见这个李元度还真不一般,上马可以提枪杀敌,下马可以著书立说。

03 解结

按理说,经过两次被弹劾,李元度的小心肝应该被曾国藩伤透了,但事实却并不是。

随着湘军攻破金陵,太平天国政权宣告灭亡。

李元度得到消息欣喜异常,立马给曾国藩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他对曾国藩建立了万世功业的赞赏,此外还陈述自己对当时漕务、盐务、夷务等问题的看法和主张,信中丝毫没有半点对曾国藩的抱怨。李元度一片赤子之心,让曾国藩越发愧疚。

非本文中的书信,示意一下

早在同治元年,曾国藩就有愧意了。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或者说减缓自己的愧疚感,在给曾国荃、曾国葆的信中提到:如果有机会,让他们两个人从中间设法挽回自己与李元度的友情。

攻灭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获取殊荣,决定为李元度平反,同治三年曾国藩给皇帝上了一封情文并茂的密奏,请求酌量录用李元度。曾李二人的关系逐渐由对立走向缓和。

虽然李元度后来并没有恢复官职,但是对李元度来说,也算是最大的安慰吧,至少他洗脱了作战不力的罪名,有了清白的政治履历。

04 再出山与结亲之议

同治四年,清廷在肃清太平天国之后,腾出手来,镇压自咸丰以来,贵州、云南日益严重的苗号军起义。

同治五年,巡抚张亮基疏调李元度入黔,专办剿匪事宜。对于李元度来说,他并不情愿再去征战了,但是张亮基找到了曾国藩,托曾国藩给李元度写了一封书信。

曾国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希望李元度以大局为重,再为国尽忠出力,再加上其他同僚的不断劝说,李元度这才极不情愿地再次披甲上阵出山平剿。

同治五年六月,李元度自铜仁进兵,经过大小战阵,终于在同治七年六月李元度胜利班师。李元度上疏请求回家养老,朝廷下旨允许并开云南按察使缺。在戎马倥偬之际,李元度还完成了把自己生平文章合成一集这项工作。

当年曾、李感情绸缪时,二人曾经商议两家联姻,后因李元度获咎而中止。同治十年,李元度重提往事,想把第四女许配给曾国藩之孙曾广铨为妻。

曾国藩在家书中感慨地说道:“余往年开罪之处,近日一一追悔,其于次青尤甚。顷闻次青欲与纪泽(曾国藩长子)联姻,断无不允之理,特辈行不合,抱惭滋深耳。”最终两家未能联姻成功,双方都深感遗憾。

光绪十年,法国在中国西南边境骚扰滋事,中法战争爆发。慈禧太后亲自召见李元度,第三次启用他,六十四岁的李元度再次出山。后升任贵州按察使。

贵州苗寨

光绪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李元度卒于贵州布政使公署,享年六十七岁,后迁祀曾文正公祠。

友友们,你是怎么看待曾国藩和李元度这一生的交往的呢?

从昆山慧聚寺到闽台“妈祖庙”

七万太平军围攻小池驿,陈玉成率军驰援,鲍超之霆字营告急

北齐高纬为什么要自毁长城,派刘桃枝杀死斛律光?谁才是真凶?

为什么历史上得到这个封号的人都注定不得善终(二)?

衡山国除国始末——兼谈废太子事件

1 阅读:116
评论列表
  • 2021-10-24 12:16

    关键时候拉你一把,这是真朋友啊

    江南一郑 回复:
    嗯,主要还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李元度当年只是举人,而曾国藩早就是进士了。他进入曾国藩幕,相当于拜入师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