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南汇
在我们国家,老百姓之间免不了相互借钱。
用司法领域的词来说,叫做民间小额借贷。因为借钱还钱,常常会产生一些纠纷,免不了会打官司。这种现象,由来已久,清朝有位官员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当中记载了自己经手的一件借贷案件,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我在南汇县(今属上海市)任职时,遇到一件案子。
有一位棉花行老板,姓姚。告王某欠他棉花钱一百零六块洋钱,是有借条的。借条也完整,规范,上面有中间见证人,有替借主打借条的代笔人。姚某称自己找王某讨要棉花款,王某不但不还,还被王某狠狠的揍了一顿。
我接到这件案子,马上就提审。
先问的是原告,中证还有代笔,他们的供词都是一致的,也都吻合。接着就提审被告,被告王某跪在堂下,战战兢兢,惶恐不安,看起来说不出来话。
过了很久,才说了一句:“我实际上不欠他钱。”
我问他:“既然不欠,人家为什么要告你呀?”
王某又回答不上来。
我怀疑他说假话,心虚,接着催他回话。
王某开口说:“我即使欠他的钱,我何必要找烟管的人做中间人?”
我不太明白他这话的意思,笑了笑:“你要不是什么大贵人,开烟馆的人怎么就做不了中间人了?”
王某又来一句。“我自己能写字,哪里需要找人代笔?”
我一看他尽是提问题,却不回答问题。
加大声音,斥责他:“你肯定是存心不良,所以不肯自己写借条,不就是想日后抵赖么?”
边上的衙役一看我声音走高,也都跟着“威武”声起,配合着我。
王某马上伏下身子,称自己愿意偿还,鼻涕都流好长。
我有些起疑了,欠债还钱,怎么还哭哭索索的。我让人把他带下堂。
再让人把原告带上大堂。
“你的借条,为什么不让王某自己写?”
“他自己托人写的,我不清楚这事。”姚某回答道。
“这张借条是他带过来的,还是在你家写的?”我继续问。
“是在我家写的。”姚某迟疑了几秒,回复我。
“那代笔之人,是和王某一起来的吗?”我再问。
“不是,代笔的甲某平常居住在村口,那一天,因为在茶馆里相劝,甲某才一起回来替王某写的借条。”
我大声问道:“是从茶店一起回来的吗?”
“是的。”姚某肯定地说。
这时,甲某已经在大堂外面侯着了。我于是让人把原告带到大门外,把甲某喊到跟前来讯问。
“你给王某代书,是王某邀请你的吗?”
“是王某邀请的。”
我估猜甲某大概刚才听到我讯问姚某的话当中的“茶店”两个字,因此问道:“这借条为什么不在姚某家里写,偏偏要在茶店里写呢?”
“那天,是王某在茶店劝我,我就在茶店里帮他写了。”
“你本来就想给王某代写借条吧,你写借条的纸张和笔都随身带着的吗?”
“不是,笔是从茶店借来的,纸张则是买的。”
“真的如此?”我再次让甲某确认。
“确实如此。”甲某肯定的说。
我马上让人给他带入后堂,传唤作中的人乙某上堂。
仿古县衙
我等他一进来,马上重敲惊堂木:“王某并不欠钱,你和姚某把王某骗到你的家中,逼他写借条,强行作中间人,这是什么道理?”
乙某有些害怕了,说道:“我只不过好好相劝,真的没有逼迫王某。”
“先头在茶店,已经讲明了,怎么又去了你家?”我问乙某。
“老爷,我是开烟馆的,家里宽敞,这样王某跟着姚某一起来的,甲某自己想抽烟,所以就在我烟馆中打的借条,让我作中,确实没有逼迫的事情。”乙某解释道。
问完乙某,我开心的大笑起来,案子前后搞清楚了。
马上把原告、被告、代笔三个人都传唤到大堂。
我告诉被告王某:“案子我已经查清楚了,你欠的钱不止一百零六块洋钱,而是三百一十八块。”
王某大惊。
接着哭将起来:“老天呀,冤枉呀。”
“只欠一百零八块。”姚某这时也插话说道。
“一定是的。借条一共有三张:一张是在你家打的,一张是在茶店打的,还有一张是在乙某的烟馆打的,难道不是三百一十八块吗?现在这里有一张借条了,还有两张,赶快交上来!”
几个人都吃惊地互相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随后,我把那三个人狠狠地惩罚了一顿,让他们全部带上木枷示众,放王某回去了。
过来几天,陈医师来县衙对我说:“幸运呀,陈公你断的案子!”
我问他为什么。
陈告诉我:我在你断案的前一天出诊,走累了,就在庙里一个卜卦摊子那里坐了一会儿。进来一个人,手里拿着香烛,面容憔悴。算卦的和那个人平常都熟悉,就问他为什么来庙里。
那个人说:“前村的姚某欺负我懦弱,与几个恶棍串通,造了假借条,把我告了,明天就要提审,借条上还有中间人,还有字据,我笨嘴笨舌的,肯定讲不清的,还不如死掉了。我先拜拜佛再死吧。”
卜卦的劝慰他说:“你暂且去听审,官司败了,再对神求诉,来来来,我先给卜一卦。”
说完,就给那个人卜了一挂,然后看看爻辞说:“大吉,有贵人相助,应当无大碍。”
我后来又问了他的名字,就是你昨天断的借条案啦。现在已经得到公正的结果,王某也不用死了。
我听完陈医师这么说,也是吓了一大跳。像这种借条的案子,在打官司当中,是很小的案子,如果我不留点心,差一点断送人家一条命。
民间借贷
现在想想,断案子,判决官司是一点错误都不能犯,何况有些案子不但错误多,而且还用刑!
本文由江南一郑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奸夫杀死亲夫,哥哥三次告状惊动巡按,冤案得以昭雪
明朝知府略施小计,智断一起杀人纵火案
“不敢越雷池一步”中“雷池”究竟在哪里,为什么不敢?
生平作战无败绩的晚清悍将鲍超用兵有什么特点?
晚清满族将领胜保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