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金陵金銮殿
上次写了几个太平军的几名悍将:胡以晃、罗大纲、曾天养和杨辅清,很多朋友对此比较感兴趣,笔者也很开心。其实这些人物的事迹都是清代文人记录下来的,笔者根据这些记载,稍微整理了一下。毕竟从清王朝的角度来说,这些将领王侯都是“盗贼”,尽管目前官方主流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具有革命性。笔者也不否定,但是无论怎么说,太平军对江南地区的生产力、人口的减少、江南人民的伤害,是抹杀不掉的。
05 黄玉昆黄玉昆,也是广西浔州人。翼王石达开的岳丈。在乡下时,略通文字,曾经设过私塾教人子弟蒙学。
金田起义后,太平军各种典章制度诏令文书,一半出自黄玉昆之手。
起初授左一检点,攻入南京后,因功封卫国侯。太平军中一切讼狱事,都要经过黄玉昆裁决。
咸丰甲寅年四月,秦日纲在道上骑马,某甲碰巧坐在门外,因见东王的叔叔没有起身回避,杨秀清之叔很生气。
命人用鞭子抽打某甲二百鞭,并送到燕王秦日纲府上,还没有来得及审讯,又赶往黄玉昆办事的公署,想让黄玉昆再添杖刑。
黄玉昆认为:已经鞭打过了,就不用再实杖罚。并且一再宽慰杨的叔父,东王叔更加生气,推倒几案,拔脚就走。
回去把这件事告诉了东王。东王令石达开拘捕黄玉昆。黄玉昆听闻后,自己主动辞职,陈承瑢、秦日纲也一起请求辞职。
杨秀清火冒三丈,说:“你们这是拿离职要挟我吗?”杨秀清转头下令北王韦昌辉杖打秦日纲一百、陈承瑢二百、黄玉昆三百,对某甲则处以五马分尸。
黄玉昆被杖刑后,于夜间投水,被人发现救了上来。不久后黄玉昆侯职被夺,编入行伍充任士卒,随后进了翼王府处理事务。
陈承瑢与黄玉昆在广西老家是街坊,关系最好。定都天京后,被封为地官副丞相,后升为兴国侯。太平军大大小小的事,都是陈承瑢转达,但是他居然目不识丁,可想而知,太平军内部腐败到何种程度。
06夏官丞相赖汉英赖汉英,广西人。
早在金田起义前,就参与其中。攻下武昌后,负责太平军水师。
定都天京后,竟然不知所踪。
忠王府
07 杨元清杨元清,广东嘉应州人。
大约三十来岁时,才与范运齐等人结伙为土匪,聚众人数一度到三千多人,在道光庚戍年八月十日揭竿起义。
地方官派遣兵将前往镇压,轻轻松松就打败了杨元清等,杨部随即逃入广东西境。正好遇到洪秀全等在十一月初十那天金田起义,于是就率领残余前往投靠太平军。
杨元清极力结交杨秀清,奉承杨秀清,称东王为东宗兄。杨元清的妻子就此进入东王府,为杨秀清办事。
太平军攻下武昌后,军心大盛,杨秀清也自鸣得意。杨元清的妻子说:“叔叔固然是福气多多,为什么很多人(因战争)宗族离散?”
杨秀清恼怒她的埋怨之词,将她杀了。并且罢黜杨元清,不再任用他了。
08 林凤祥和李开芳林凤祥和李开芳,都是广西的剧盗。
金田起义后,两人就投奔了洪秀全。每次与官兵交战,两人都是一马当先,相当猖獗。
太平军攻桂林不克,西王萧朝贵率太平军转攻长沙。不久后萧朝贵在南门被炮击中身亡。
李开芳代替萧朝贵统军,后面就攻下武昌、窜入金陵,一路势不可挡,再也不能制服他了。
大凡与官军交战,攻坚战,阻击战,全部靠林、李二人拿下,太平军中普遍认为他们应该是首功。
洪秀全拿下金陵后,自己没打算率军出征,此外又过于看重林、李二人的才干,于是命令二人率兵北伐,各自统领二万兵马,分两路北上。
一路从申江黄浦口出发到安徽凤阳亳州,最后攻下归德;一路从安庆出发先是袭扰南昌,后马上从河南进入山西地界,再到河北,在平阳、洪洞之间,临洛、藁城地界,声势浩大,京师震动。
朝廷派遣胜保、僧王统领大军驰往剿匪,这时太平军的前锋已抵达河北正定、天津外围。
最后借助于朝廷劲旅和以及反长毛义民的齐心合力,痛歼两部。太平军败退后往西转移,被清军穷追猛打,死伤无数。
林凤祥在于连镇被斩首,李开芳在冯官屯被生擒,后被押往北京,凌迟处死。
安徽凤阳
09 忠王李秀部将陈坤书忠王李秀成部将,像陈坤书、吴定彩、萧招生、谭绍光、周文嘉都是骁勇强悍敢于冲锋陷阵的将领。忠王依仗这些部将纵横于战场。
咸丰十年,忠王从广德进攻杭州城,然后由小路直奔金陵,最后解了江南大营之围,全靠这些部将之力。
忠王攻下苏州、常州后,陈坤书被授求天义,与陈炳文共同驻守嘉兴。
清军张良玉从杭州率兵前往进攻嘉兴。兵多将广,人员齐整。在嘉兴城西门与南门,设下营垒大大小小四十余座。
太平军看着清军,气势上都衰了一截。
张良玉把嘉兴城团团包围,不分昼夜,持续攻打。不过陈坤书防守得很严密,短时间内清军也无法攻克。
随后,李秀成派来援军,与清军交战,战斗持续了五天。太平军决定分兵一部去守石门,去截张良玉官兵的粮道。
这样一来,形势发生逆转。清军面对的是久攻不下的坚城嘉兴,而后路又被太平军截断,士兵和将领上上下下都产生了恐慌,不待太平军进攻,自己就慌了手脚。
张良玉只好拔营突围回撤杭州。
咸丰十一年春,李秀成带兵北上豫、皖两省,命陈坤书留守苏州城。等到李秀成二克杭州城返回苏州时,陈坤书已经是护王了,被派驻常州。
元年闰八月,李秀成率军六万,进攻芜湖金柱关,试图隔开宁国与金陵两地的清军。
彭玉麟、杨岳斌率水师在高淳东坝战胜李秀成。
常州最后也被李鸿章攻下,李秀成逃往江阴。最终李秀成还是被清军擒杀。
嘉兴烟雨楼
10 谭绍光谭绍光,广东人。
太平军攻下湖州后,谭绍光被封为慕王。李秀成前往天京上游地区征战时,谭绍光镇守苏州城。多次援救昆山太平军,攻打淮军和洋人联合的军队,尤其是英国人戈登指挥的洋枪队。
和谭绍光同守苏州城的,还有太平天国其他王侯,分别是: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钧、宁王周文嘉、大将张大洲、江花斑五个人。
这五个人全部都是湖北人。
纳王与谭绍光一直来关系不好,矛盾累积多了,无法解开疙瘩。
随着形势发展,清军加强了对苏州的围攻,李秀成虽率领将帅在马塘桥驻扎,但这时已经有放弃苏州城的想法了。
而前述五个人似乎也察觉到了这一点,他们想集体投降清军,愿意为清军在苏州城做内应,献城纳降。
因而派出了汪有为、范汝发出城,前往清军大营定下密约,洋枪队英国头目戈登答应了下来。
第二天,这些准备投降的人正聚集在一起讨论,只有谭绍光坚决不同意,还拔出佩刀生气的砍向几案,纳王郜永宽从谭绍光背后,突然抽刀砍向谭绍光,谭绍光就此倒地而死。
纳王割下谭绍光的头,下令实行剃发,打开城门,拿着谭绍光的头颅前往清军大营投降。
过了三天,李鸿章赶到苏州,考虑到这些降将反复不定,用计把他们全砍了。
11 尧王侯观胜侯观胜,广东嘉应州梅塘人。本来是清军的兵勇,随军征讨过广西。
咸丰二年,太平军进攻湖南道州,清军昼夜兼程前往征剿,侯观胜在道州城外被太平军活捉。因侯观胜身材矫健高大,被太平军头目看中而留用。
侯观胜就此加入太平军,替太平军冲锋陷阵,作战也很勇敢。
太平军定都金陵后,侯观胜成为水师主将,负责水师炮船,驻扎守卫太平关,前前后后一共八年之久。
手下将领共有四万人,很是强悍。就此封为尧王。
同治元年,清军攻下太平关,侯观胜部转移到下游,时常进军至江苏浙江一带,名义上是征收粮草物质,实际上就是为太平军打先锋。
不久后,洪秀全调派侯观胜据守江东桥。
同治二年,曾国荃率军攻打江东桥。因为江东桥处太平军营垒坚固险峻,外面又布置几道壕沟,曾国荃部久攻不下。
后来,曾国荃设计先攻外围,灭其党羽,孤立侯观胜部,最后迫使侯观胜无法守卫而撤离,后来侯观胜又去了镇江七濠口。
天京陷落后,侯观胜把头发剃了,更换服装,从上海逃到了香港。在香港出买了店铺做生意,据说被香港的地方官缉拿正法了。
纵观太平天国运动,前后十来年,涌现了很多能征善战的将领,终究逃不掉失败的结局。有人说:“富贵险中求”,能从草根百姓到封侯拜将,不枉来世间一遭。也有认为它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给了腐朽落后的老大帝国沉重的一击。不管怎么说,这其中还是有很多人物在具体的战役中表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的。朋友们,对于这些太平天国中相对小一点的头目,你认为谁是悍将,有军事才能呢?
本文由江南一郑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太平军与清军反复争夺的高淳东坝有什么故事,芜申运河有前景吗?
断案要谨慎呀,看清朝县令审理的一起民间借贷案
明朝知府略施小计,智断一起杀人纵火案
从太湖潜山战役、安庆战役看胡林翼的战术思想以及具体实施
晚清名将鲍超战功卓著,为什么只封了一个子爵?
这几个人当中,林凤祥是洪秀全的五虎上将,应该算他最强悍了!
都是蠢材
强悍都是拿小兵命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