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舟山小郭巨绿色石化拓展区六横迎来关键一跃——总投资50亿元的朴烯晶聚烯烃项目正式签约。这一项目瞄准长期被美日企业垄断的高端聚烯烃市场,首期14万吨高分子量聚乙烯产线建成后,将填补国内锂电池隔膜、半导体滤材等领域的原料空白。
据了解,项目核心在于突破单活性中心催化剂技术,通过超临界聚合工艺实现分子结构的精准调控。朴烯晶的电子级聚丙烯纯度已达99.99%,性能较进口产品提升30%,可直供芯片封装材料生产。配套建设的催化剂研发中心,形成“研发-生产-迭代”闭环,或可破解中国高端聚烯烃长期依赖进口的死结。

选址小郭巨拓展区,距宁波舟山港核心港区仅5公里,原料运输成本降低15%。这一区位优势与六横岛现有的23家新材料企业形成联动,构建从原油炼化到特种材料的全链条生态。项目单位GDP能耗控制在0.3吨标煤/万元,较传统工艺降低40%,推动重化工向“低能耗高附加值”转型。
首期14万吨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料将优先供应锂电池隔膜市场,目前国内98%的隔膜原料依赖进口,朴烯晶的技术突破有望将国产化率从不足2%提升至30%。更值得关注的是舟山本地应用——高分子聚乙烯滚塑船艇技术已实现船体一次成型,耐腐蚀、免维护且不沉没的特性,可以推动舟山修船业“以塑代钢”的转型。

尽管技术突破显著,项目仍面临28项国际专利壁垒。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生产需绕开陶氏、三井化学的专利封锁,而造粒工序的良品率必须稳定在98%以上。此外,裂解气压缩机组等核心设备仍依赖进口,国产替代进度直接影响成本竞争力。
例如,陶氏专利(如US6174949)要求添加硼化合物与乙酸盐以提升层间粘合性,而三井化学则通过控制羧酸含量优化熔融稳定性。朴烯晶需通过“微创新”规避侵权风险:过期专利利用:部分基础工艺专利(如2012年公开的EVOH树脂组合物制备方法)已于2023年到期,可自由用于技术开发。配方替代方案:采用不含乙酸的碱金属盐(如碳酸钾)与二氧化碳水溶液接触工艺,既规避专利又降低异味。结构重组策略:通过调整乙烯含量(5-60%摩尔)与皂化率(99.7-100%摩尔),构建差异化分子链结构。

氯碱前沿认为,朴烯晶的破局路径需“三线并进”——绕道专利封锁(过期技术+二次创新)、死磕工艺精度(SSA技术+设备升级)、绑定国产替代(设备联研+政策红利),或能在EVOH的万亿市场中撕开缺口。
不管怎么说吧,这个50亿项目承载的不仅是国产替代的希望,更是中国化工从“跟跑”到“定义标准”的野望。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