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中国化工尘封的历史,再看看如今强大的氯碱工业发展,曾记否那段从”0到1”的过程?
1957年3月7日深夜,上海天原化工厂实验室的油灯仍未熄灭。刘嘉树和汪汝霖盯着眼前的“钢铁巨兽”——这台重达3吨的立式吸附隔膜电解槽,正以每小时0.8吨的速度吞噬食盐溶液。当第一缕烧碱液体从出料口流出时,中国氯碱工业的旧时代被彻底终结。

这一年,我国首套氯碱电解装置在上海天原化工厂建成,这一这一技术的突破大大的促进了中国氯碱工业的发展。
它解开、推动的是什么历史呢?
从“洋油依赖”到技术突围:爱伦摩尔槽的三十年之痛1929年,吴蕴初创办天原电化厂时,中国氯碱工业的起点是进口的爱伦摩尔电解槽。这种设备单槽日产量仅0.3吨,每吨烧碱耗电高达3500度,且核心部件需从荷兰定期更换。到1956年,全国烧碱产能不足20万吨,连肥皂、纸张等民生工业都捉襟见肘。更致命的是技术封锁:西方已普遍采用立式隔膜电解技术,而中国仍困在水平槽时代。苏联专家曾断言:“没有十年时间,中国人造不出自己的电解槽。”

1957年初,化工部下达死命令:必须突破电解槽技术瓶颈。天原化工厂12人攻坚组在车间搭起行军床,用算盘和手绘图纸完成了三项关键突破:结构颠覆:将水平槽改为立式吸附隔膜槽,槽体高度从1.2米增至3.5米,电解面积扩大8倍;能耗腰斩:独创石墨电极涂层工艺,电耗从3500度/吨骤降至2300度,降幅达34%;材料替代:用国产耐腐蚀水泥取代进口衬铅材料,单槽建造成本降低60%。
3月7日试产当天,这台“中国首套”电解槽交出了震惊业界的成绩单:单槽日产烧碱3吨,是旧设备的10倍。时任化工部部长彭涛连夜致电:“这是中国化工的淮海战役!”

新技术的推广速度超乎想象:1958年:北京、天津等13个氯碱厂同步启动技改,全国烧碱产能突破30万吨;1962年:天原化工厂电解槽总数达120台,单厂年产量占全国1/5;1966年:全国烧碱产量飙升至69.3万吨,较1957年增长3.6倍。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链激活——烧碱廉价供应催生了新中国第一批肥皂厂、造纸厂和化纤厂。上海益民肥皂厂厂长曾感慨:“1958年我们日产能突破10万块,靠的就是天原的烧碱不断供。”
三次技术跃迁的起点:改写全球氯碱版图这场突破拉开了中国氯碱工业三次技术革命的序幕:1974年金属阳极电解槽:天原化工厂再次领跑,单槽电流密度提升至1700A/m²,电耗再降13%;1986年离子膜技术:从日本引进的万吨级装置投产,烧碱纯度突破99.3%,比肩国际顶尖水平;2024年绿氢耦合电解:内蒙古万吨级绿氢制碱项目投产,吨碱碳排放下降76%。

回望1957年,那台沾满油污的立式电解槽仍矗立在天原厂史馆。“它撕开的不只是技术缺口,更是一个农业国向工业文明冲锋的决绝意志。”当全球氯碱产业向低碳转型时,这场67年前的破局之战仍在释放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