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连云港徐圩新区的盛虹化工基地里灯火如昼。第二套EVA装置控制室内,工程师们正在忙碌着项目建设,这套投资35亿元的设备即将在月底试车试生产,与去年10月投产的首套装置形成“双核驱动”。此刻,厂区里21万延长米的地基桩体、4.5万方混凝土浇筑成的装置基座,正托举着中国化工新材料史上最激进的产能跃迁。

首套装置投产五个月来,每天600-700吨EVA原料从这里涌向长三角光伏组件厂。1月起,出库量突破800吨/日,相当于每90分钟就有一辆重卡满载驶离。但真正的产能核爆将在月底启动:第二套装置试产后,盛虹EVA月产能将直冲4万吨,足以覆盖20GW光伏面板的封装需求。
管式VS釜式:两条技术路线暗战全球市场在第三套装置安装现场,工人们正吊装直径4.2米的反应釜核心组件。这是盛虹布局的2套釜式EVA装置之一,与3套管式装置形成“双技术矩阵”。“管式法适合光伏料大规模生产,釜式法则能做出高端热熔胶。”项目总工王振华解释,这种组合拳让盛虹可随时调整30%产能转产特种EVA,对标美国陶氏化学的拳头产品。技术暗战已显锋芒:首套装置生产的28%醋酸乙烯含量光伏级EVA,透光率超91%,比东南亚进口产品高1.2个百分点。而正在安装的第五套装置,将采用美国ECI釜式法工艺生产医用级EVA,纯度达到99.98%,剑指巴斯夫独占的欧洲市场。

当五套装置全部投运,盛虹EVA年产能将达100万吨,超越埃克森美孚(85万吨)和韩华道达尔(78万吨),问鼎全球。但这顶王冠异常沉重:成本生死线:216亿元总投资中,111.56亿元砸向EVA板块,每吨折旧成本高达1200元。项目必须保持85%以上开工率才能盈利;原料卡脖子:生产1吨EVA需消耗1.05吨乙烯,盛虹虽配套建设50.8万吨/年乙苯装置,但仍依赖外部采购。
盛虹化工新材料项目的快速推进,标志着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正朝着高质量、高性能方向发展。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增长,盛虹集团有望在化工新材料领域创造更多辉煌成就,引领行业迈向更美好的未来。我们期待盛虹集团继续发挥技术、资金、品牌等优势,为全球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站在徐圩新区瞭望,五套EVA装置如钢铁巨人般矗立。这里每天消耗的2400吨盐卤、150万度电力,正催化着一场全球化工权力转移。当100万吨产能全面释放时,盛虹将手握全球23%的EVA供给——这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一个产业链从追赶者向定价权掌控者的惊险一跃。
EVA都开始亏钱了,你才上??真是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