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滑红彬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她是中国古代极其罕见的女性科学家,她被全球最权威科学期刊《自然》评选为“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科学家”之一,她的名字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用来命名金星上的一个陨石坑……她就是生活在清代乾隆年间的王贞仪。
《自然》(Nature)网站宣传片中的王贞仪
王贞仪(1768—1797),字德卿,自号江宁女史,祖籍安徽天长,移居江苏上元(今南京市)。王贞仪出生在书香世家,她的祖父王者辅,官至宣化知府,通历算之学,藏书甚富。她的父亲王锡琛是一位学者,精于医术。她的祖母、母亲也都是大家闺秀。
在这样的家庭中,王贞仪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长于诗文,兼善书画,尤其喜爱天文历算之学。每逢晴夜,她常常坐在户外,仰观星象,追问宇宙的奥秘。在王贞仪十四岁的时候,祖父王者辅在吉林去世,王贞仪跟随祖母董氏和父亲王锡琛北上奔丧,并在吉林生活多年。客居吉林的日子里,王贞仪刻苦研读祖父留下的七十余柜藏书,毫不懈怠。她在《自箴》一诗中说:“人生学何穷,当知寸阴宝。所难在实践,所尚在闻道。”体现了其珍惜时光、积极探索的求学精神。
虽然身在他乡,王贞仪却有幸得遇多位良师益友。卜谦艾太夫人指导其举止礼仪及诗文创作,使其感佩不已;蒙古阿将军之夫人传授她骑射之术,“发必中的,每角射,跨马横戟,往来若飞”,练就成文武双全的才能。陈宛玉、白鹤仙、吴小莲等才媛闺秀又与她性情相投,彼此诗文唱和,“朝千诗,暮百艺,一时投赠答和诸篇什,且盈嚢箧。”可以说,客居吉林的时光里,王贞仪的生活丰富而多彩,为其日后在多个学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贞仪造像 当代国画家彭连熙先生 1996 年作品
乾隆四十九年(1784),王贞仪随父亲返回上元县(今南京市),不久又陪伴父亲四处游历行医,足迹遍布陕西、河南、山东、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在古代,女子出游的机会相对偏少,而王贞仪却有幸漫游祖国各地,开拓视野,增长见闻。她曾写下“忆昔历游山海区,三江五岳快攀途。足行万里书万卷,策马驱车幼年喜”的诗句,对其游行天下的经历倍感自豪。
她西出潼关,东登泰山,越黄河,渡长江,在岳阳楼观看洞庭湖浩渺千里,在杭州感受钱塘潮万马奔腾……所到之处,无不形诸笔墨,发为诗歌。在前往湖南的途中,王贞仪乘船路过九江,遥望庐山而无缘登临,不禁满怀惆怅,赋长诗一首,题曰《舟行过庐山不得泊游怅然赋此》:
匡庐名胜天下无,珠宫贝阙凌高区。银河倒向九天落,千丈瀑布飞香炉。平生有志不得遂,卧游往往空踯躅。今年买棹值于伇,中流隐见浮金芙。咫尺欣看石梁在,相从直欲随云徂。登临穷眺陟高旷,山椒历览轻双鳧。水帘之岩任探异,铁船之岫还追趋。讵知山灵不我遇,篷窗络日嗟模糊。石犹劝驾鼓长柁,孟婆促客催轻蒲。十幅驱扬过飞羽,迅遄猎猎如奔驹。江流激湍不可住,徒令怅望无良图。吁嗟乎登舟难得值风便,每每阻间留江湖。今觉乘风反怏悒,使我游兴终迥纡。何曾面目得真见,风景遂尔输樵渔,面目不在此山内,东坡之论无乃迂。缅怀意尽倏已远,临流三叹思攀逾。庐乎庐乎默相祝,回舟他日游嵚岖。
王贞仪说自己早就知道匡庐奇秀甲天下,却一直没有机会游览庐山,只能对着诗文或画作想象山中的景色。今日乘舟路过庐山,隐约看到“青天削出金芙蓉”,急切地想要亲临三石梁、瀑布、铁船峰等名胜,一饱眼福。然而船家为了赶路程,一刻也不愿意停留。往昔乘船因为很难遇到顺风的情况而懊恼,今天的乘风快进却使她不开心。因此,王贞仪气鼓鼓地与苏轼抬了个杠:不到庐山之中,更加得不到庐山的真面目啊。在诗的最后,王贞仪只能祈祷它日能够一圆其游历庐山的愿望。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评价王贞仪的诗“有奇杰之气,不类女流。”这应当与王贞仪的经历和志向有关,她立志科学,又游历天下,自然与闺阁情调异趣,不仅“不类女流”,怕是男子都难及她的气概和见识。《清史稿》说她的“诗文皆质实,说事理,不为藻采。”质实明晰,不尚辞藻,是王贞仪诗文的基调,也确实符合她的气质。用现在的话说,王贞仪具有理工生的思维方式。
2018年国外女性主题月历中的王贞仪
大约在十八岁的时候,王贞仪结束了踏遍万里的行程,回到上元县的家中,潜心科学研究。她认真分析天文学知识和数学知识,用逻辑的方法推导出“地圆说”。她用灯笼当作太阳,用圆桌当作地球,用镜子当作月亮,观察研究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运行规律,弄清了月望和日食的关系。这在现在看来属于常识的知识,在当时却是石破天惊的言论。这一时期,王贞仪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完成了众多著述,包括《德风亭集》《西洋筹算》《重订策算证论》《星象图释》《筹算易知》《术算简存》《沉疴呓语》《文选诗赋参评》等等,内容涵盖文学、数学、天文学、医学和文学评论等领域。
二十五岁的时候,王贞仪嫁给安徽宣城儒生詹枚。詹枚非常支持妻子王贞仪在科学上的研究和探索,二人琴瑟和鸣,感情融洽。在当时专制统治和礼教束缚之下,社会上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谬论,像王贞仪这样的弱女子,敢于追求真理,倡导科学,遭受着比一般人更多的责难。什么“历算之学非闺阁所宜学”,什么“幼而无知”,什么“一味好名的闺中狂士”……面对无端指责,王贞仪付之一笑,她在诗作中坚定的表示:“丈夫之志才子胸,谁言女儿不英雄!”发出了自信自强的抗争之音。
可惜的是,婚后第四年,王贞仪身染重疾,嘱咐丈夫将凝聚其毕生心血的手稿交给挚友吴江蒯氏整理,“生平手稿其为我尽致蒯夫人,蒯夫人能彰我于身后。”嘉庆二年(1797),王贞仪去世,年仅二十九岁。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擅长诗赋的女诗人、擅长丹青的女画家都不乏其人,而富于创新精神的女科学家则寥若晨星。或许,王贞仪就是唯一的那位吧!
滑红彬,1983年生,河北内丘人,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兼任江西省书院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读后记】
王贞仪(1768年—1797年)(乾隆三十三年 一 嘉庆二年),字德卿,女,原籍安徽天长,生于江苏南京,清朝天文学家。王贞仪通过艰苦努力自学天文学,数学,地理和医学等科目,突破了当时的封建习俗对女性权利的阻碍。她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女性,因其在天文学,数学和诗歌方面的贡献而闻名。她也是一位广受赞誉的学者,是“18世纪中国的一位非凡女性”。
——以上来自维基百科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