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说起黄金荣,人们脑海中自然就会浮现出曾经老上海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而其中声名赫赫的“三大亨”更是绕不开的话题。

这“三大亨”指的就是黄金荣、杜月笙和张啸林这三位在旧上海滩呼风唤雨的大人物,而在这三人里头,黄金荣可是稳稳地坐在头把交椅上,那地位、那影响力,在当时可是无人能及。

从黄金荣的照片中来看,一看就是个狠人,留着光头,眼神也不算慈祥,整个人看上去就很有权势。
他这一辈子,就像坐过山车一样,经历了三个大起大落的阶段,一开始,他就是个普普通通,甚至还有点游手好闲的地痞流氓,每天就在街头巷尾瞎晃悠,靠点小聪明和狠劲儿混日子。

可没想到,他运气好,搭上了殖民者的线,一下子就翻了身,从农民变成了地主——当然,这“地主”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地大户,而是成了脚跨黑白两道的狠角色。
他先是混进了法租界巡捕房,当上了督察长,黑白两道都得给他几分面子,慢慢地,他在上海流氓界也混出了名堂,成了响当当的大亨,走到哪儿都有人点头哈腰。

他仗着自己手头那点职权,偷偷摸摸地跟黑帮混到了一块儿,从此踏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他开始贩卖鸦片、开设赌场等违法活动,积累了巨额财富。
有了权力和财富这两张“王牌”,他在上海滩那是混得风生水起,势力跟吹气球似的越来越大,慢慢地,他和当时在上海滩同样臭名昭著、势力庞大的杜月笙、张啸林齐名,被人称作“上海三大亨”。

这三人凑到一起,在上海滩那简直就是横着走的主儿,不管什么事,只要他们插手,就没有办不成的,老百姓提到他们,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个个都吓得大气不敢出。

这是三位大佬难得的一张合影,这时候的黄金荣还很年轻,他的站姿都非常的潇洒不羁,一身笔挺的西装显得挺正人君子,其他的两位也是挺洒脱的。
后来他遇到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那时候,蒋介石正陷入困境,他不知道从哪儿听说了这事儿,就出手帮了一把,这一帮,可不得了,直接让他搭上了蒋介石这条大船。

借着这个机会,他还参与了“四一二事变”,这可是民国时期响当当的事情,从那以后,他的名声就更响了,成了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走到哪儿都是焦点。
可是好景不长,中国走入了新时代,一切都变了,他作为帮会的头头,按理说应该是新政权重点打击的对象。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他居然选择了留在上海,没有跟着那些旧势力一起跑路,更让人惊讶的是,他还和新政权达成了合作。
就这样,他经历了新中国成立这个关键时期,居然毫发未损,平平安安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历程。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黄金荣最宠爱的女人卷走了他大半辈子攒下的家当,这对他打击不小,有人劝他去香港或者台湾躲躲风头,可他岁数大了,身体也不好,怕死在半路上,就没走,留在了上海。
解放后,上海的老百姓对他这个黑帮老大恨之入骨,街头巷尾都在喊着要收拾他。

黄金荣一看形势不对,赶紧写了封“悔过书”,登报公开认罪,说自己过去干的那些事儿不对,希望大家能放他一马,上面的这张照片就是所谓的“悔过书”。
由于黄金荣亲自写的那份“悔过书”,在上海滩的流氓圈子里可炸开了锅,大家都被这份坦诚和悔意给震住了。

为了表明自己真心想改过自新,他居然跑到“大世界”门前,拿起扫帚就扫起了地,这事儿可不得了,很快就有记者拍下了他扫地的照片,登在了报纸上。
照片一出来,那影响可就大了去了,特别是那些帮派头目们,一看连黄金荣这样的大佬都放下了身段,扫地认罪,心里简直是五味杂陈。

他们意识到,连黄金荣都低头了,自己还能硬撑多久呢?于是,一个个都开始动摇,纷纷向人民政府交代起了自己的罪行,事实证明,新社会可不是那么好混的。
对于扫大街,因为黄金荣是自首,对自己的小弟的罪行也供认不讳,夏敏这张照片就是黄金荣扫大街时的一张留影,谁能想到那会威风凛凛的青帮大佬,如今成了老态龙钟的老人。

事情处理之后,他本来赋闲,怕再被清算,所以主动要求做事,最终被安排扫大街,坦坦荡荡的清贫比杜月笙这种四处巴结日夜担惊受怕的情况好多了。
原本那可是个腰缠万贯、风光无限的富翁,整日里锦衣玉食,住的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大宅子,身边前呼后拥,走到哪儿都有人巴结讨好。

一夜之间,他就从云端跌进了谷底,变得一文不名,穷困潦倒,黄金荣的生活直接从天上掉到了地下。
那么关于这件事,有人可能会心生疑问:既然黄金荣此前做过那么多坏事,为何不直接把他制裁,而是让他扫街呢?

因为刚刚解放的上海,环境复杂,这里此前聚集着多方势力,如若直接将黄金荣就地正法,那么恐怕居心叵测之人会以此大做文章,对时局不利,搅乱秩序。
其次,刚刚解放的上海百废待兴,仍需吸引外来资产入驻投资,如若黄金荣此时被就地正法,恐怕会吓到那些有心入驻的外资,这显然是不利于上海的发展的。

所以,让黄金荣扫大街既是对他之前那些欺负老百姓、作威作福的行为的一种惩罚,也让所有人都知道,欺负百姓的人,绝对不会有好下场,这就是在给大家敲响警钟。
可另一方面呢,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宽容,是给他一个赎罪的机会,虽然他犯下了错,但也没直接把他往绝路上逼。

而是让他通过扫大街这种方式,去弥补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让他心里能好受点,也算是给他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之后的黄金荣在上海住进了龙门路钧培里的那座老宅子,之后就很少出门,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安安稳稳地度过晚年。

每天早上,他会去茶馆坐坐,喝喝茶,聊聊天;到了晚上,则喜欢去澡堂泡泡澡,放松放松,这日子就像苏北人常说的那样,“早晨皮包水(喝茶),晚上水包皮(泡澡)”,悠闲得很。
对于“上海三大亨”有这样一句评价,“杜月笙的面子,张啸林的胆子,黄金荣的票子。”然而,黄金荣可能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死后竟然一口棺材的钱也没有。

1953年6月20日,83岁的他在家里突然昏过去了,家里人找了医生来看,可病情太重,救不回来,当天下午就死了。
他死的时候,家里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最后还是老朋友、“江北大亨”顾竹轩掏钱给他买了口薄棺,操办了下葬的事儿。

黄金荣的墓地原本是安放在苏州市木渎古镇灵岩山脚下的一个陵园里头,后来有些对他心怀怨恨的人,就把这墓地给破坏了。
到了1992年,黄金荣的后人为了缅怀他,就在原来墓地附近的地方,给他重新建了个衣冠墓,说白了,就是里头没放他本人的遗体,只放了点他生前穿过的衣物啥的,做个纪念。

现在在去看黄金荣的墓地,就是个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衣冠冢,在那一大片墓地里头,根本就不起眼。
在墓碑的背后,刻着一块《槐荫堂黄家阡表》的碑帖,上面记录了黄金荣生前的一些事情,这块碑也是1992年重新立起来的,现在读起来,还是让人忍不住要感慨一番。

墓碑是一块花岗岩,1.2米高,0.6米宽,上面刻着“黄金荣”仨字和生卒年份1868—1953,字体挺深,可风吹日晒早模糊了。
碑帖当中还有行小字“千秋得失,后世自有定评”,短短的几个字,其实还挺好品的,不管谁写的,这几个字确实有点意思。

墓地周围全是杂草,地儿干得裂开缝,石碑上爬满青苔,连字都快看不清了,灵岩山附近有座灵岩寺,香火还挺旺,可公墓这边冷清得不行。
风一吹,落叶堆在碑前,鸟叫两声,跟上海滩那时的灯红酒绿比起来,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黄金荣的一生是旧上海社会的一个缩影,他从一个普通混混起家,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手段,逐步爬上了上海滩权力的顶峰。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与各方势力勾结,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敛财,成为了上海滩的风云人物。

随着时代的变迁,他的势力逐渐衰落,最终落得个凄凉的结局,这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无情和时代的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巨大影响,无论一个人曾经多么辉煌,都无法逃脱历史的洪流。
参考信源:南京日报——青帮大头目黄金荣:蒋介石下跪拜师 晚年认罪扫地(6)2010年05月31日

开普饭——上海大亨黄金荣墓地:丧礼简单低调,墓碑曾遭破坏,如今重新立碑2024-0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