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有多帅?25岁时和同学的留影,英俊潇洒朝气蓬勃气质非凡!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2-21 04:53:24
文/历史勘探社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36年,25岁的钱学森和同学们拍了张合照,在一群青春洋溢的同学里,钱学森特别显眼,他站得笔直帅气,浑身散发着年轻人的活力和朝气。

钱学森,这个名字在中国那可是响当当的,一提起来,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咱们国家的航天事业、导弹技术以及国防现代化。

他不仅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他那颗热爱祖国的心,就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始终燃烧着。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心心念念着祖国,想着怎么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出生在书香世家的钱学森,他的学习成绩可不是一般的好,好的什么程度呢?在当时的学院里,钱学森可是整个年级的大名人。

1935年,钱学森美国期间,他度过了紧张而又有条不紊的留学生活,他每天都起得很早,来到查尔斯河边背诵航空理论的公式,那份专注与执着,仿佛整个世界都静止了。

午饭后,他独自一人抱着课本回到教室,静静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不受任何外界干扰。

到了晚上,钱学森简直就是在跟时间赛跑,他早早地就把下学期的课本给借来了,一个人躲在屋里,埋头苦读,自学那些还没学到的新知识。

有一天中午,太阳晒得正热,钱学森还是跟往常一样,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看书,就在这时,两个美国同学推门进来了。

他们一看钱学森这么努力学习,脸上就露出了不屑的表情,开始出言挑衅,想打扰钱学森的学习。

可钱学森毫不退缩,他义正言辞地说:“你们谁敢和我比学习?到学期末,看谁的成绩更好!”这两个美国同学一听,顿时愣住了。

因为在这件事情的前不久,还发生了一件事,那次考试全班大部分同学都不及格,大家议论纷纷,认为是教授故意出难题为难大家,于是,一些学生决定去找教授理论。

当他们来到教授办公室门口时,却发现钱学森的试卷贴在门上,那张试卷规矩工整,每一道题都答得准确无误,没有任何错误或涂改的痕迹。

这一幕让他们震惊不已,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么难的考题居然有人能得满分,想到这里,这两个美国同学哪里还敢应战?

他们面面相觑,吐了吐舌头,冲钱学森耸了耸肩,灰溜溜地跑了,他们深知,钱学森的成绩在整个年级都是数一数二的,他们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钱学森之所以能取得那么耀眼的成绩,背后的家庭环境可是功不可没,他的父母亲都是知书达理的好人家,特别看重钱学森的教育。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钱学森从小就聪明伶俐,勤奋好学,简直就是个小学霸,他3岁那年,全家搬到了北京,开始了新的生活。

钱学森每天清晨都跟个小闹钟似的,准时起床锻炼身体,早饭过后,他就跟着妈妈学背唐诗,这家伙记性特别好,3岁就能背好多首唐诗宋词,还有其他启蒙书,真是让人惊讶不已。

慢慢地,钱学森长大了,他渴望更多的知识填满自己,他经常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溜进爸爸的书房,找出那些厚厚的书,一个人坐在那儿,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特别入迷。

从小,钱学森心里就埋下了一颗特别的种子,那就是要用学到的先进科学知识,让咱们祖国变得更加强大。

他曾在一次与父亲的对话中问道:“人间的大人物,做大事情的人,是不是都是天上的星星变的呀?”

父亲告诉他,英雄和大人物原本都是普通人,只是他们从小爱学习,有远大的志向,又有决心和毅力,所以才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

听完父亲的一番话,钱学森深受鼓舞,立志要做一位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英雄。

1935年,钱学森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深造,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教授。

在加州理工学院的日子里,他不仅在学术圈里混得风生水起,还搞了个“火箭俱乐部”,自己当上了“喷气推进中心”的头儿。

更厉害的是,他和冯·卡门教授一起,捣鼓出了个“卡门-钱近似公式”,这可是火箭科学里的宝贝,他还首次提出了高超声速飞行和“钱学森弹道”这些超前的概念,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身在曹营心在汉,尽管身处美国,钱学森心里始终装着祖国,他虽然在美国科学界混得有声有色,但一直惦记着家里的亲人,还有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1946年,麻省理工学院看中了钱学森这块宝,聘他当航空系的副教授,钱学森也没客气,欣然接受,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

到了1947年初,麻省理工更是破天荒地把钱学森提升为终身正教授,这可是多少学者梦寐以求的事情。

但就在这时,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钱学森的母亲去世了,他心里非常着急,一心只想回国处理家里的事情,那时候,钱学森虽然已经36岁了,但还没结婚呢。

回国之后,他意外发现儿时的玩伴蒋英也在国内,蒋英是民国时候大名鼎鼎的军事专家蒋百里的女儿。

早些年,蒋百里去德国考察,还专门绕道麻省理工学院去鼓励钱学森,让他坚持学习航空,将来好报效祖国。

蒋英在德国深造声乐,回国后也教起了声乐,她可是个唱功顶呱呱的女高音歌唱家,钱学森回国探亲那会儿,俩人的感情迅速升温,没多久就喜结连理了。

婚后,他们小两口又一起回到了美国,到了1949年初夏,加州理工学院也向钱学森抛出了橄榄枝,聘他为终身教授,这可是个不小的荣誉。

钱学森这人,对工作那是出了名的认真,他在课堂上给学生们传授当时最前沿的“弹道导弹”知识,一边搞科研,一边教书育人,忙得不可开交。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全球,钱学森夫妇俩听到后,心里那个激动啊,恨不得立马飞回祖国,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可没想到,他们的回国之路却充满了波折。

美国当局硬是给钱学森扣了个莫须有的帽子,把他给拘禁了起来,还想方设法阻挠他回国,这一关就是五年,好在有周恩来总理的外交努力,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踏上了回国的路。

钱学森回到祖国后,周恩来总理特别关心他,安排他到东北好好逛了一圈,看看咱们国家的工业和教育情况,这一趟下来,钱学森心里有了底。

要说钱学森这个人就是为新中国的火箭事业而生的,一点也不为过,他三天两头往导弹基地跑,亲自上阵指导,硬是把咱们的火箭导弹研究带上了一条快车道。

作为火箭、导弹领域的扛把子,卫星技术方面的顶级大佬,从近程到远程导弹,再到人造卫星,这些大项目里都有钱学森的身影,每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贡献巨大。

1974年4月24日那天,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轰鸣,“东方红一号”嗖的一下就飞上了天,咱们中国也光荣地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那一刻,全国人民的心都跟着沸腾了。

作为航天领域的总指挥和设计师,钱学森不知道指挥了多少次发射试验,从地面到靶场,哪儿都有他的足迹。

尽管钱学森在科学领域成就斐然,但他从来不在乎名和利这些东西。

他常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各种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在生活上,钱学森过的简单又满足,他住在一栋住了40年的老房子里,还把自己得的很多奖金都捐给了科研和需要帮助的地方。

他关心年轻人的成长,经常与他们交流思想、探讨学术问题,他的一生都在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奋斗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到了晚年,钱学森先生得到了两笔总共200万港元的科学奖金,但他一分钱都没留,全都捐了出去,心里想的全是怎么帮助祖国西部治理沙漠。

人家给钱学森封了那么多高官厚职,像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还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等等。

这些头衔一个比一个响,可钱学森呢,他从来就没想过用这些职位来给自己捞啥好处,也从没伸手要过权。

就连美国那边,多少次请他回去访问,还想让他当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这些荣誉可都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

但钱学森呢,人家理都不理,直接就给拒绝了,他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外国荣誉。”

参考信源:

中国航天报——致青春 | 钱学森: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知人善任高瞻远瞩2022-04-30

学习时报——钱学森:科学最重 名利最轻2021-06-23

3 阅读:464
评论列表
  • 2025-02-22 14:21

    中国的脊梁有一根就是钱学森给的

叨叨小科天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