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送礼都送啥?很多都已经消失了,经历过的都老了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1-28 22:50:36
文/历史勘探社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八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相较于七十年代有所提升,但物质条件仍然有限,那时的送礼文化,简单而真挚,每一件礼物都承载着送礼人的深情厚谊。

如今,许多当年的礼物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那份淳朴的情感却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中,今天就一起回顾八十年代那些经典的送礼物品,感受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

回想起80年代,那时候送大礼可真讲究,讲究到有个专门的称呼叫“4礼盒”,这4礼盒里头都有啥呢?就是2包香脆的果子、2瓶醇厚的白酒、2袋甜滋滋的白糖,还有2瓶美味的罐头,这些东西在当时可都不容易搞到手,得费点心思才能备齐。

住在城里的人,要是赶上送礼的场合,能拿出这样的4礼盒,那可真是有面子极了,果子香、酒醇厚、糖甜蜜、罐头鲜,每一样都是实实在在的好东西,吃上一口就能让人回想起那个年代特有的味道,那时候,这样的礼物不仅代表了送礼人的心意,更体现了对收礼人的尊重和重视,现在回想起来,可真是让人怀念啊!

过年走亲戚的时候,送挂历是个不错的选择,在那个时候,一些经营得不错的国营单位,到了年底的时候,都会特别定制一批精美的挂历作为福利发给自己的员工。

这些挂历不仅设计得好看,而且还很有纪念意义,因此,如果你把这样的挂历作为礼物送给别人,那可是相当有面子的,既体现了你的心意,又展示了你的品味和格调,这样的礼物,既实用又体面,深受大家的喜爱。

没想到吧,盒装的糕点和饼干在那个年代就已经有了,过年过节时,人们常常会送盒装糕点和饼干作为礼品。

这些糕点种类繁多,口感各异,虽然现在看来可能不如现在的糕点精致,但在当时却是难得的美味。

以前像蜜三刀、糖角等这些好吃的糕点,都会被仔细地装进漂亮的盒子里,然后送给亲戚朋友们,表达节日里的高兴和美好愿望。

还有那些饼干,经常是满满地装在一个铁皮桶里,家里一来客人,就会打开铁皮桶,拿出饼干来招待大家,等饼干吃完了,那个铁皮桶还挺结实,能继续用来装别的东西,特别实用,一点都不浪费。

在八十年代,罐头是送礼的热门选择,尤其是水果罐头和肉类罐头,水果罐头如黄桃罐头、苹果罐头、山楂罐头等,不仅美味,而且便于保存和携带,是探病、走亲访友时的理想礼品。

每当有人生病住院,亲朋好友总会提上两瓶罐头前去探望,那香甜的果汁和软糯的水果总能给人带来一丝慰藉,肉类罐头如大公鸡罐头等,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更是难得的美味,过年的时候串门一个网兜装两个罐头,现在想想都是回忆。

糖果礼盒也是送礼时候的好选择,特别是深受小孩子们的喜爱,礼盒里头装满了各种口味的糖果,包装得漂漂亮亮的,你要是拿着这样的礼盒去送礼,那可真是有面子极了,收礼的人一看就知道你是下了功夫的。

大白兔奶糖就是其中的代表,它香甜可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水果也是送礼的热门选择之一,特别是北方地区,由于运输不便利,香蕉等热带水果更是被视为高端水果,送礼时倍儿有面子。

在那个东西不多的年代,白糖和鸡蛋这些吃的可都是宝贝,不常能吃到。

要是把一包甜滋滋的白砂糖,再加上几个自家养的土鸡蛋,这么简简单单地凑在一起,就能算是一份挺拿得出手的礼物了,白糖吃了能让人浑身有劲,心里还美滋滋的,所以送人也特别合适,大家都喜欢。

搪瓷制品如搪瓷盆、搪瓷茶缸等,结实耐用,且价格适中,是当时很多家庭必备的日用品,结婚时,同事和朋友也会送一些搪瓷制品作为礼物。

这些制品以红色为主色调,搭配着红花绿叶、鸳鸯戏水等图案,寓意着吉祥和幸福,如今,虽然这些搪瓷制品已经逐渐被塑料和不锈钢制品所取代,但它们所承载的那份淳朴和真挚的情感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暖壶、被子和枕头等日常用品也是当时常见的送礼选择,这些物品虽然看似普通,但却非常实用,能够给收礼人带来实际的帮助和温暖。

那时候有人结婚,送暖水壶给新人,也有着很好的寓意,意思就是希望他们两个人能一直过得暖暖的,被满满的爱包围着。

在过去,也有着一些保健品,蜂王浆在当时被视为高档的滋补品,适合送给长辈或需要滋补的人。

虽然现在这些保健品仍然存在,但已经不再是八十年代那种稀缺和珍贵的状态了,在那个年代,这些保健品是稀缺资源,人们往往舍不得自己吃,都会留给孩子们或长辈。

麦乳精和奶粉也是当时走亲戚的高档礼品,麦乳精由乳粉、炼乳、麦芽糖等营养物质制成,有浓浓的奶香和粮食香气,可以迅速恢复体力。

在那个不富裕的年代,喝新鲜牛奶是相当奢侈的,因此,奶粉和麦乳精就成了人们补充营养的佳品,每当有亲戚来访,主人家总会拿出这些高档饮品招待,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已。

那时候的浓缩果汁也挺不错的,得加水才能喝,要不然甜得让人受不了!想想以前的果汁,那味道可比现在的好喝多了。

就拿橘子汁来说吧,那时候都得自己加水稀释一下再喝,可能是因为那时候条件有限,得省着点儿喝,或者是怕太浓了对嗓子不好,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东西真是让人怀念,要是不趁现在多想想,以后只能在脑子里想想那些画面了,可那感觉肯定没现在这么真切。

在八十年代,送手绢作为礼物是一件既实用又充满情感的事情,那时候的手绢,都是用纯棉做的,摸起来软软的,透气也挺好,图案大多是手工印的或者是简单的花样子,看着就让人觉得心里暖洋洋的。

有的手绢边上还绣着好看的花边,或者是梅花、兰花、蝴蝶这些小图案,真是既显手艺又带着满满的祝福。

这样一条手绢,不仅是日常生活中擦拭汗水、泪水的小帮手,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它轻巧易携,可以随身携带,每当使用时,都能想起送礼人的心意与关怀,让人心生暖意。

那时候东西不多,但这样的小礼物,因为心意重,往往能让人记一辈子,成了心里头最宝贝的回忆。

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像现在这么高,猪肉算是比较稀缺的资源,不是天天都能吃上的好东西,在那个年代送猪肉是一件特别有面子的事情。

送的猪肉往往都是新鲜宰杀的,肉质紧实有弹性,肥瘦相间,看起来就让人直流口水,那时候的人们讲究实在,送猪肉就是实打实地送了好吃的,既解决了餐桌上的问题,又体现了送礼人的大方和诚意。

收到这样的礼物,人们都会很高兴,因为这意味着接下来几天的餐桌上都能有顿像样的肉菜,家里的小孩也能解解馋,

而且,这样的礼物还特别有分量,让人感觉到送礼人的重视和关怀,在那个物质不那么丰富的年代,这样的礼物既温馨又实在。

1983年春节,市里的烟糖公司做了快一百万只蛋糕,再加上饮食行业的四十多家店铺,一共做出了二十五万只,这样一来,整个上海就有了上百万只香喷喷的奶油蛋糕。

那时候的奶油蛋糕不仅样子好看,味道也是一流的,你要是拿着一块这样的蛋糕去送礼,那可有面子了,不过,你送出去,别人可能又送给你认识的人,绕来绕去,说不定最后这块蛋糕又回到了你手上。

在上海,那时候送礼必须得是雀巢咖啡,那个时候喝咖啡在很多人心里是很洋气的一件事,在八十年代,一些有钱人的家里都会摆着一盒雀巢咖啡。

到了90年代末的时候,送雀巢咖啡加伴侣的礼盒特别流行,价格也不贵,一百块钱都不到,刚刚好适合送礼,礼盒里头还带个红杯子,看着就喜庆,一到春节,大家伙儿都喜欢送这个,收礼的人也高兴。

在八十年代,送礼也有一些禁忌和讲究,从谐音方面来说,不能送钟表等类似的物品,因为“钟”和“终”同音,给长辈送钟的话非常不吉利。

也不能给新人或者有家庭的人送“梨”,“梨”和“离”同音,送了之后会被曲解成希望别人分离的意思,此外,送礼时通常都会选择双数的物品,寓意着好事成双。

八十年代的送礼文化简单而真挚,每一件礼物都承载着送礼人的深情厚谊,虽然那些经典的礼物已经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那份淳朴的情感却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中。

如今,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送礼的方式和选择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真挚的情感和祝福却永远不会改变。

参考信源:

澎湃新闻——上海人春节送礼40年风云史2021-02-10

4 阅读:715
评论列表
  • 2025-01-30 23:04

    一下子勾起了我的童年回忆!难忘而美好的八十年代!

叨叨小科天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