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墓地有多凄凉?从照片看杂草丛生,周围寒酸简陋但肃穆安静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1-23 22:56:43
文/历史勘探社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浏阳郊区一个偏僻安静的地方,坐落着一座墓,那是谭嗣同的墓,因为位置较为隐蔽,所以很少有游客会专门前来参观,这也使得他的墓地保持了难得的宁静。

这座位于半山腰的烈士墓,设计得非常特别,与我们常见的墓地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围栏形状像是一个大大的眼睛,由上下两块圆弧形的石板组成,守护着谭嗣同的安息之地。

墓地并不大,但非常精致,表面是用一颗颗小小的卵石镶嵌而成,这些卵石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已经变成了深黑色,从远处看,就像一块完整的黑土地,只有走近了,才能发现这其中的秘密。

在墓的后面,立着三块洁白如雪的碑石,它们虽然各自独立,但又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最右边的碑石上刻着立碑的时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夏”。

中间的主碑上则刻着:“清故中宪大夫谭公复生之墓”。最左边的碑石上则记录着立碑人的名字:“兼祧子谭炜立”。

在谭嗣同遇难后的第三年,也就是1901年,谭家才为他立下了这块碑,其实,早在谭嗣同去世的第二年,谭家就已经将他的遗体安葬了。

但那时候,朝廷中的保守势力仍然非常强大,对维新派人士采取了高压政策,为了避免遭到迫害,谭家一直没有公开立碑,直到义和团之乱后,朝廷的态度开始有所转变,谭家才敢公开为谭嗣同立碑。

主碑上的“中宪大夫”是谭嗣同生前的最高官职,虽然他在政变中被处死,但朝廷并没有剥夺他的官职,所以在立碑时,家人依然沿用了这个称号。

而谭嗣同生前并没有留下子嗣,所以谭家决定让他的侄子谭炜来继承他的香火,充当他的“兼祧子”。

虽然墓地两边的石兽已经有些破损,但这里周围杂草丛生,或许这些青草也有灵性,它们自愿来到这里点缀烈士的墓地,用绿色的生命来慰藉谭嗣同的英灵,陪伴他度过那些孤独的日子。

谭嗣同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父亲谭继洵是晚清官员,曾任湖北巡抚,谭嗣同并没有因为家庭的优越条件而懈怠,反而从小就表现出对学问的浓厚兴趣。

1875年,年仅十岁的谭嗣同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谭嗣同对王夫之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

谭嗣同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有才华,他对传统的时文八股非常反感,曾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不满。

1876年,谭嗣同十二岁时,曾重病昏死三日,奇迹般复活,因此得名“复生”,此后,他更加仰慕那些锄强扶弱的草莽英雄,并与当时的“义侠”大刀王五结交,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

1884年,谭嗣同离开家乡,前往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人情,开阔了视野。

1888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时又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了自己。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惨败,次年签订《马关条约》,丧权失地,群情愤慨,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揭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在民族危亡,维新思想又特别火的时期,谭嗣同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突然觉得自己过去三十年里,花太多时间在研究古文诗词这些老学问上了,这些对解决国家大事一点帮助都没有,于是,他下定决心,把那些老一套的东西都扔掉,全身心地投入到维新变法中去。

1896年至1897年,谭嗣同以父命入资为候补知府,在南京待委,此间时往上海与梁启超讨论学问,研究变法理论;潜心读书,与杨文会研讨佛学,撰成其代表性著作《仁学》(1897)。

《仁学》作为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在书中谭嗣同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在《仁学》这本书里,谭嗣同深入地讲了自己的社会和政治想法,他还试着从哲学的角度来总结这些观点,他特别看不惯封建专制制度,说这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统治,简直就是强盗行为,那些专制君主,都是只顾自己、不管百姓的死活的独裁者。

他还指出,那些维护君主专制的什么三纲五常,简直就是害人不浅的毒瘤,给社会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和痛苦。他不仅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而且大胆揭露清朝统治的罪恶,提出“废君统,倡民主”,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康、梁等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范围。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谭嗣同被荐,奉召于8月21日进京,9月5日,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刘光第同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然而,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新政,阴谋政变。

在紧急关头,谭嗣同等维新派欲说服握有军权的袁世凯,幻想得到袁对变法维新的支持,但迅即被袁世凯出卖,慈禧太后于9月21日发动政变,对维新派残酷镇压。

谭嗣同从回到北京到在菜市口被处决,时间仅仅只有23天,非常短暂,他的故居也因为他的经历而见证了维新变法时期的风风雨雨。

有一次,光绪皇帝收到了一份奏折,这份奏折是由一个非常保守顽固的人——曾廉写的,曾廉在奏折里编造了很多罪名来诬陷康有为和梁启超,光绪皇帝看了之后非常担心,他怕这份奏折落到慈禧太后手里,会引起更大的麻烦。

于是,光绪皇帝就找到了谭嗣同,让他帮忙起草一份文件,用来逐条反驳曾廉的那些无中生有的指控,谭嗣同接到任务后,立刻动手写了起来,他写得非常快,而且非常有条理。

在文件的最后,他还用非常工整有力的楷书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谭嗣同愿意用全家人的性命来担保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忠诚,如果曾廉说的那些话是真的,那么我愿意第一个接受惩罚。”

这句话充分展现了谭嗣同的勇气和担当,他愿意为了国家和朋友的清白,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谭嗣同拒绝出走,矢志为变法献身,24日被逮下狱,28日与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等同被杀害,世称“戊戌六君子”。

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谭嗣同和其他五位勇士一起被处决,场面非常悲壮,当时,刑场上挤满了上万人,大家都来观看这一壮烈一幕。

尽管面临生死关头,谭嗣同却表现得非常镇定,没有丝毫畏惧,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大声喊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在被捕前,曾有机会逃离北京,但他拒绝了,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用自己的命,去证明了他相信的变法维新是对的,这条路他走得坚定又悲壮,成了咱们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让人敬佩的大英雄。

据说,在谭嗣同被捕的前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件非常聪明又让人心酸的事情,他模仿自己父亲的笔迹,写了一封断绝父子关系的信,并且故意把这封信留在了家里一个很容易被发现的地方。

在这封信里,他假借父亲的口吻,严厉地指责自己“大逆不道,经常违背父亲的教导,胡说什么维新变法,还违反了国家的法律和家规”。

所以,他决定断绝与自己的父子关系,并且说,如果以后自己因为犯了事被抓住,那么所有的责任都由自己一个人承担,与父亲没有任何关系。

后来,慈禧太后派兵去搜查谭嗣同居住的浏阳会馆,结果真的搜出了这封“家书”,正因为有了这封“家书”作为证据,谭嗣同的父亲才没有被牵连进去,得以幸免于难。

谭嗣同的思想和事迹,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废君统,倡民主”等主张,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他的牺牲精神,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

在1899年,谭嗣同的遗体被运回了他的老家湖南浏阳,安葬在城外的一座石山下,在他的墓前,立着一根华表,上面刻着一副挽联:“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这副挽联生动地描绘了谭嗣同墓地的壮丽景象,也寄托了人们对这位爱国志士的无限敬仰和怀念之情。

谭嗣同这辈子,虽然短,但足以让人铭记,他一心想着维新变法,想让咱们中国变得更强更好,给国家的发展出了不少大力。

最后,他为了这个信念,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真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让人永远忘不了。

参考信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舍身求义 气雄万夫(京华名人故居新探 2006-11-17

NOTER纪念网——谒谭嗣同墓

凤凰网——谭嗣同简介2014-08-14

1 阅读:492
评论列表
  • 2025-01-25 20:03

    想改革国家,旧势力太强,改革失败

  • 2025-01-27 11:13

    湘江宝地,尽出英才[点赞][点赞]

  • 2025-01-28 16:55

    肯定是鸟不拉屎的地方,要不然早就被铲平来开发房地产了

叨叨小科天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