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658年开始,郑成功连续发起了三次北伐,吹响了向清朝大举进攻的号角。
但是,这三次北伐,只有第三次是取得实际进展的,第一次清朝实施围魏救赵之策,迫使郑成功退兵;第二次则因为大军遭遇飓风,导致损失惨重,就又撤了回去。

1659年,郑成功率数万大军与南明永历政权的张煌言会师,发起第三次北伐,目标直至明朝旧都南京。
此次北伐,起初进展十分顺利,郑成功与张煌言成功进入长江,连克镇江、瓜州等地,取得定海关战役、瓜州战役、镇江战役的胜利,严重打击了清朝水师,最终将南京包围起来。
但是,在巨大的胜利面前,郑成功被冲昏了头脑,产生了懈怠心理,竟然围而不攻,而是让部下饮酒作乐,提前为夺取南京进行庆祝。
结果,清军趁着这个间隙发起偷袭,加之各路援军相继抵达,结果郑成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伤亡至少两万精锐主力,还死了好几个得力干将,无奈之下只得撤回厦门。
经此一战,郑成功元气大伤,再也无力组织北伐,只能坚守厦门,处境十分尴尬。
而随着郑成功的战败,张煌言也变得孤立无援,最终战败逃到海上。
此后,在得不到支援的情况下,南明被清朝步步紧逼,损兵折将、丧城失地,昆明的永历帝被迫逃到缅甸。
李定国虽然在云南继续坚持抵抗,但被吴三桂阻绝滇缅边境无法动弹。
至此,反清大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大挫折,几股反清势力被孤立包围起来,形势对清朝来说一片大好。
在这种情况下,顺治帝便认为,只要毕其功于一役,就能彻底消灭郑成功,一举解决来自东南沿海的威胁,于是内大臣达素率大气精锐直奔厦门。
得知清军到来,郑成功大军内部人心惶惶,他们还没有从南京之战惨败的恐惧当中走出来,清军却又来了,一股悲观气氛瞬间笼罩在将士们心头,甚至有人逃跑。
其实,这时候清朝最好的策略是攻心为主,武力为辅,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能让郑成功内部首先瓦解,那必将事半功倍。
但是,顺治帝显然太冲动了,对郑成功太轻视了。
南京之战的时候,清军损失惨重,顺治帝一度意志消沉,绝望到打算跟郑成功议和。

但是,南京之战获胜之后,顺治帝瞬间信心倍增,认为郑成功也没那么可怕,还是八旗更厉害,只要八旗兵一到,郑成功必定“亲身剃会,自行绑缚来降”。
正是因为这种自信,清军最终战败了,八旗劲旅不败的神话,被郑成功彻底打破。
01在顺治帝的影响下,八旗将领也认为自己很厉害,骄狂到了极点。
1660年初,顺治帝命达素奔赴福建,明安达礼率军进驻镇江作为后援。
在此之前,镇江早已在战争中遭受摧残,残破不堪,实在经不起折腾,所以苏松巡按马腾升就上书说,八旗兵骄悍成习,此番到镇江,必定扰民,老百姓还能活下去吗?
顺治帝看到奏折后,有些不高兴,认为马腾升有阻扰清军围剿郑成功的嫌疑,便收回之前发布的“今后有抢汉人一物者即行处斩”的诏令,还说之前郑军攻陷镇江,镇江百姓多有协助,他不追究已经是法外开恩了。
顺治帝还指责马腾升说,你为什么说八旗兵骄悍成习,你是站在哪边的立场?
最终,马腾升被处死,明安达利则率部进驻镇江,百姓深受其害,而达素的表现,也印证了八旗兵确实骄悍成习。
据记载,达素来到福建后,将驻扎地方圆三十里内的百姓全部抓来当劳役,还拆毁他们的房子,抢走他们的财产,让他们修城筑墙、修筑工事,许多人劳累、饥饿致死。
在达素的一顿骚操作下,福建百姓对清军厌恶至极,许多人跑去郑成功处参军。
1660年3月,达素自以为准备好了,于是率领4万精锐八旗兵奔赴泉州。

在泉州,达素做了一些工作,他到处抢掠百姓船只,还对郑成功内部进行招抚策反,但力度显然不大,极少有人投降清朝。
当时,郑成功身边有个厨子叫做张德,被达素成功策反,达素用高官厚禄作为诱饵,让其在做饭时下毒,将郑成功毒死。
郑成功警觉性很强,发现张德上菜时神色异常,让人检验饭菜,才发现有毒,于是命人将张德乱箭射死。
因为这件事,郑成功加强防备,抓捕了不少清军间谍,使得达素的阴谋破产。
达素进驻泉州后,顺治帝再次进行安排,他下令坐镇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出兵协助达素,毕竟广东水师很厉害,如果能参与围剿郑成功,将事半功倍。
但是,尚可喜担心自己的主力水师遭到损失,又担心清军趁机吞并其部众,便以郑成功的叔叔郑泰率水军在金门,随时有进攻广东的可能为由拒绝。
达素得知消息后,感到非常不屑,就上书顺治帝说,尚可喜来不来无所谓,八旗兵足以消灭郑成功!
顺治帝对达素的自信感到很满意,便没有坚持让尚可喜调兵。
达素放弃尚可喜的援助也就算了,但他竟然不愿意重用从郑成功旧将施琅和黄梧,要知道这两个人都曾是郑成功的得力部下,对郑成功十分了解,对厦门及周边海域,以及郑成功水师的情况很熟悉。

如果达素能得到这两人的协助,那么郑成功几无胜算,他却让这两人乘坐小船在后面当看客,自己则带着八旗主力当先锋。
由此可见,厦门海之战爆发前,清军狂妄到了什么程度。
021660年5月,顺治帝完成了对郑成功的军事部署,他将大军分为两路,一路是以汉人水师为主的南路军,一路则是以达素八旗兵为主的北路军,北路军又分为两路,分别是镶白旗的索浑和正白旗的赖塔。
这两路大军,南路军主要负责牵制性佯攻,为北路军打掩护,北路军才是绝对主力,八旗兵想要独占功劳。
在实际进攻的过程中,达素玩了个心眼,他让南路军的前锋船头上站满八旗兵,北路军的前锋船头上则站满汉兵。
达素这么做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虚晃一枪,让郑成功误以为南路军才是主力,将大部队调去对付南路军,从而忽视对北路军的防御。
达素认为,只要南路军能吸引住郑成功的主力,那么他的北路军就可以趁机登岸,以八旗兵的陆战能力,顷刻间拿下厦门不是问题。
不得不说,达素还是有些头脑的,并且他选择的进攻时机也很好,定在5月15日早上,因为这一天洋流退潮,郑成功水师处在逆流下风,只能被动挨打,他则趁着潮流向厦门发起进攻,先把天时占了再说。

再说郑成功,自南京之战战败后,他遭受了很大的压力,军心动摇,急需一场大胜来缓解,当他得知清军来攻,不忧反喜,知道这一仗是迟早的事情,早来比晚来好,因为越晚,形势对他越不利。
尽管郑成功战心十足,但他一开始还是上当了,误以为清朝南路军才是主力,便带着主力部队舰队迎战。
南路军虽然负责牵制,但这不代表他们就是打酱油的,如果没有战斗力,怎么能拖住郑成功。
为了鼓舞士气,清朝在战前下达了一个命令,将郑成功的水师战船,按照大小分为三等,承诺第一个登上一等船者,赏银250两,赐官云骑尉世袭,就连第五个登船的也有50两白银,二等三等船依次递减,总之很有吸引力。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南路军将士各个跟打了鸡血似的,不要命地向郑成功发起进攻,爆发出了北路军都看着可怕的战斗力。
第一个被南路军登船的是闽安侯周瑞,他没想到清军这么不要命,正打算发起反击,结果更多清军跳上船,他最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杀。
南路军旗开得胜,将士们兴奋异常,认为富贵就在眼前,便四处寻找目标,这时郑氏元老忠靖伯陈辉的船出现了,清军便一窝蜂冲过去,跳上陈辉的船,陈辉寡不敌众,决定以死殉国,点燃了早已藏在夹板下的炸药,一声巨响之后,陈辉与清军同归于尽。

这可把清军吓坏了,误以为这就是郑成功部下的战术,只要清军敢登船,炸药就是爆炸。
在富贵和保命前面,清军选择了后者,他们不再登船,而是拿出武器与郑军对射,战斗逐渐进入胶着状态。
殊不知,陈辉的选择只是无奈之举,但凡能有生还可能,他都不会引爆炸药。
03南路军成功牵制住了郑军之后,北路军也开始行动了,目标直至厦门战略制高点高崎,八旗劲旅开始出场。
为了守住高崎,郑成功早就做了妥善安排,他让吴豪率舰队把守在高崎,同时让林察、萧拱宸率舰队驻扎在厦门对岸的刘五店,防止两路清军合流。
郑成功的安排不可谓不严密,但达素名字虽然有素,却不是吃素的,他见吴豪船只很大,料想行动速度肯定很慢,便派出大量小而快的哨船发起进攻,由镶白旗统领佟济带队。
结果,郑军水师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生猛的佟济还第一个跳上郑氏部将林登的船,上去就一刀将其砍死,然后带着八旗兵夺其船,硬生生把高崎防线撕开了一个口子。
达素见状,便准备从高崎登岸,哪知道清军刚上岸,就遭到了埋伏在岸上的郑军的进攻,郑军居高临下,火炮齐射,清军被击退。
这时,吴豪带着船队也赶了过来,在岸边与清军爆发激战,战斗十分胶着。

达素见高崎无法登陆,便派遣赖塔这一路清军出击,赖塔拿汉人当炮灰,趁着郑氏水师被吸引在高崎的机会,对厦门东岸发起进攻,最终成功在赤山坪抢滩成功。
当时,驻守在赤山坪的是郑氏部将陈璋,但他手上只有2000来人,不过郑成功此前已经布置下去,一旦赤山坪有危险,那么驻扎在附近的右虎卫总兵陈鹏将紧急支援。
但是,陈璋都快全军覆没了,都没看到陈鹏的身影,这让他感到绝望。
事实上,陈鹏之所以没去,是因为他早就被清军收买,当了清军的内应,达素敢攻打赤山坪,原因就在于此。
可见,达素虽然骄狂,但能力其实还不错,如果搁别人身上,他将大获全胜,但可惜他遇到的是矢志抗清的郑成功,一个在东南沿海与清军打了二十多年仗,让清军无可奈何的男人。
并且,郑军的运气还很好。
就在陈璋陷入绝境的时候,他的侄子陈蟒出手了。
陈蟒是陈鹏的部下,他得知叔父就要殉国了,便请求陈鹏出兵,陈鹏置之不理,他便强行下令属下开火。
当时,陈鹏的部下大多想要出战,却被他制止,当他们听到枪炮声之后,误以为是陈鹏下令发起进攻了,便纷纷往前冲。

右虎卫是郑军的绝对主力,配备了精良的武器和威力巨大的火炮,很快就击退了清军,在清军前面当炮灰的汉人大多战死,而跟在后面的八旗兵也吓傻了,纷纷往海上跑。
很快,陈蟒就带着人来到海滩,八旗兵见是右虎卫,以为是来接应的,哪知道陈蟒上去就是一顿胖揍,清军开始溃败,到处都是尸体,就连海水都被染红,而跳入大海溺死的清军不计其数,只有少数人乘船逃走。
04南路军这边虽然在坚持战斗,但其实形势已经开始不利,因为只在船上相互射击,根本奈何不了郑军,而且错过了潮水这个战机,随着潮流变化,郑军开始发起反击。
中午的时候,海上刮起大风,波涛汹胸,清军哪见过这阵势,郑成功大喜过望,亲自带着舰队向清军杀去。
当距离与清军拉近后,郑成功下令万炮齐鸣,清军战舰顿时飞灰烟灭,海上到处都是清军尸体,清军开始溃逃。
到这个时候,南路战场胜负已分,郑成功留下一部分人继续战斗,自己则带着主力回援。
当时,达素见赤山坪登岸失败,而且损失惨重,又见南路军还在战斗,认为强攻高崎,可能是他最后一丝希望,便带着主力猛扑高崎。
正当达素与郑军激战之时,郑成功却突然从后面发起进攻,在强大的炮火之下,清军战舰都相继击沉,许多八旗兵逃到岸上,但因为铠甲太沉重,陷入到泥淖之中,结果又遭到郑军掩杀。
一时间,清军陷入到了彻底的混乱当中,海上漂浮着大量尸体,达素见状,自己再不走,恐怕小命不保,于是乘坐小川跑到泉州。
不久,高崎的战斗就结束了,郑军在南路也取得了最终胜利。

此次厦门海大捷,郑成功取得完胜,清军则损失数万人,其中八旗兵就占了一大半。
比较搞笑的是,在厦门海战斗结束后两天,尚可喜的水师才在许龙的率领下抵达福建沿海,但一听说清军战败,就灰溜溜跑回广东。
原来,尚可喜担心顺治帝事后清算自己,所以让许龙带着部分水师支援达素,只不过他玩了个心眼,故意将大军出发的时间推迟了几天。
再说达素,他逃到泉州之后,收拢了一些清军散兵游勇,又逃到福州,清点人数后发现,八旗兵的损失实在太大,许多权贵子弟都阵亡了,比如皇室成员莫洛浑、阿哈丹、哈尔弼等人,他可怎么交代。
达素遭此大败,担心顺治帝治罪,会连累家人,于是在福州自杀而亡。
05厦门海战以郑成功大获全胜而结束,他彻底走出了南京战败的阴影,使得清军放缓围剿步伐。
清军方面,自努尔哈赤创建八旗以来,虽然偶有战败,但总得来说战绩辉煌,尤其与汉人作战的时候,可以说获胜率很高,创造了不败神话。
然而,在厦门海战当中,八旗兵死了数万人,遭遇了自创建以来的最大败绩,不败神话被郑成功彻底打破。
除了死亡了八旗士兵之外,阵亡的八旗将领多达80余人,这还不算蒙古和汉族将领。
八旗遭遇如此大的损失,自信心遭到了严重打击,历史的发展也受此影响颇深。
厦门海战之后半年,清朝就宣布放弃了舟山,这让人大出意外,毕竟舟山曾是南明海上抗清的重要基地,双方反复争夺十余年,清朝说放弃就放弃。

只能说,清朝八旗损失太大,京城防守变得空虚了,只得从外地抽调兵力,这就导致清军无法守住舟山,无奈只得选择放弃。
反观郑成功,在取得厦门海大捷之后,稳固了以厦门和金门为中心的抗清基地,开始将注意力转到海上,一举从荷兰人手上收复台湾,从而解决了后勤补给问题,使得抗清得以继续下去。
随着清朝东南水师损失殆尽,沿海防守也变得空虚,为了防止郑成功袭扰,清朝颁布了严格的迁海令,下令沿海百姓内迁50里,并摧毁所有房屋,几乎是坚壁清野了。
清朝的注意力也开始转向西南,由于没有八旗兵可派,清朝只能让吴三桂的部队进入云南,与李定国作战,防止永历帝发起反扑。
对于郑成功,清朝则放弃继续用八旗兵围剿,转而让耿继茂率部从广东进入福建,试图用汉人对付汉人,但耿继茂显然不愿意当冤大头,反而趁机经营福建,将福建变成自己的领地,这样三藩就彻底形成了。
再说清朝内部,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两白旗与两黄旗斗争一直比较激烈,难分胜负。
但在厦门海战中,两白旗损失大半,两黄旗损失则很小,这就导致平衡被打破,两黄旗开始取得绝对优势,日后鳌拜之所以能独揽大权,跟这件事就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了,最痛心的当属顺治帝,在云南攻打南明时,八旗兵在磨盘山之战中被李定国大败,现在八旗兵又在厦门海战中惨败,导致八旗精锐损失过大,统治根基动摇,对汉人的依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

顺治帝明知道三藩危害极大,却依然要钱给钱,要兵给兵,还不是因为八旗损失太大,需要时间恢复,只能先用汉人对付汉人,等国家统一之后,再想办法除掉三藩。
由于局势对顺治帝的统治不利,他心情非常不好,再加上董鄂妃的去世,他再次遭受打击,几个月之后就去世了。
康熙帝在四大辅臣的拥护下继位后,出身两白旗的苏克萨哈为了泄愤,不顾阻拦下令处死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导致清朝对郑成功和郑经的诏降难度增大,双方又敌对了二十多年。
不过,从大局来看,受到南京之战失利的影响,郑成功的实力其实已经被削弱,厦门海战虽然取得胜利,也只是稳固了防守而已,并没有能力继续进攻清朝,这才转而经营台湾金澎等地。
但是,台湾也不能救郑氏政权的命,康熙帝继位二十年后,已经恢复元气的清军,一举攻下了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