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与清朝的三次议和,其实是他的缓兵之计,充满了权谋与智慧

醉波看过去 2025-04-22 19:56:38

我们都知道,清朝八旗劲旅很强大,几乎难逢敌手,尤其与明朝作战,大多取得胜利,是清朝得以入主中原的强大依靠。

但是,清朝入关之后,情况就出现了一些转变。

据文献记载,清朝八旗入关时兵力大约10万人,这其中还包括不少汉人和蒙古人,所以满族士兵不过数万人。

在长期征战的过程中,满人开始享受安逸,不愿意入伍参军,加之八旗士兵染病去世、战死的人不在少数,导致八旗战斗力下降。

面对南明、李自成、张献忠和郑成功等反清势力的威胁,清朝感到无以为继,便提出了“以汉制汉”的策略,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重用汉人,二是对反清势力进行招抚。

三藩之所以会做大做强,就是受到这一策略的驱使,顺治帝实在没办法,才会如此下策。

还有洪承畴,也被清朝委以重任,担任大学士,经略五省,总督军务,这是清朝前期汉人权力的一大巅峰。

至于招抚反清势力,清朝可谓不遗余力,凡是投降的,都予以高官厚禄,毫不吝惜爵位。

在几股反清势力当中,清朝尤其看重对郑成功的招抚,只因郑成功在沿海一带多次击败清军,展示出了强大的实力,让八旗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使自身在军事上的弱点暴露无遗。

为了免遭损失,清朝选择对郑成功进行招抚,让其变得跟三藩一样为己所用,携手消灭南明。

清朝曾三次与郑成功议和,每一次给的条件都很优渥,郑成功虽然答应议和,但每次到最后都选择了拒绝。

事实上,这里面的水很深,郑成功选择议和,其实是他在施展自己的权谋与智慧,清朝其实被他给耍了。

01

南明隆武政权覆灭之后,郑成功开始经营闽南地区,他快速占据厦门、金门,并从清朝手上夺走平和、漳浦、诏安、南靖等地。

1652年正月,郑成功占领海澄,清朝便有些坐不住了,朝中招抚郑成功的主张开始占据上风。

为了给招抚郑成功做好铺垫,顺治帝下令将处在囚禁状态的郑芝龙释放,恢复其名誉,同时处理一些攻打郑芝龙老家同安,抢夺郑家财产的将领,并将郑芝龙抬入汉军镶黄旗。

这年十月,顺治帝下发了一道诏书给浙闽总督刘清泰,让其招抚郑成功,他在诏书中称,都是因为多尔衮虐待郑芝龙一家,才使得郑成功对清朝敌意颇深,他让刘清泰要诚心安抚郑成功,不要贸然发起进攻,只要郑成功来投,爵位、官职都好商量。

1653年5月,顺治帝开始正式招抚郑成功,他给郑成功下了一道诏书,由刘清泰派人转达,许诺封其为海澄公,可以保留军队,不必入京,仍镇守福建沿海,只要剃发降清即可。

清廷的意图是,在自身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先稳住东海沿海的局势,集中精力消灭永历朝廷,然后再想办法迫使郑成功就范。

面对清廷的招抚,郑成功有自己的考量,他既想确保父亲郑芝龙的安全,还打算借着议和趁机扩张兵力和地盘。

也就是说,郑成功与清朝议和,并非真心实意,而是缓兵之计。

在这种心态的作祟下,郑成功要做的事情就很简单了,那就是尽量将议和时间拉长,从而为自己争取时间。

在正式议和前,清廷让郑芝龙写了一封信,对郑成功进行劝降,郑芝龙则让家臣李德、周继武把信送给郑成功,郑成功阅信后对左右说,透露出了他对议和的真实想法:

清朝亦欲绐我乎?将计就计,权借粮饷,以裕兵食也。

不久,郑成功便给郑芝龙回了一封信,大致意思是,他不太相信清朝的诚意,毕竟郑芝龙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

原来,当初清廷为了招抚郑芝龙,曾许诺将浙江、福建、广东三省交给他管辖,但等到他带着部众投降清朝,清廷当即反悔,并派兵攻打安平,导致他的妻子,也就是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松被迫自杀,他本人也遭到囚禁。

因为母亲田川松之死,以及清廷对郑芝龙的出尔反尔,所以郑成功不信任清廷,他通过给郑芝龙的回信点明这一点,其实是在暗示清廷将浙江、福建和广东交给他。

当然了,郑成功知道清廷不可能这么做,也没办法这么做,因为平南、靖南两藩占着广东,浙江和福建当局也不会同意,所以难度很大。

02

为了不把议和的大门关死,郑成功又通过李德把自己的底线告诉清廷,清廷至少要给“三府屯兵,并辖三省(浙江、福建和广东)沿海地方”。

说白了,郑成功要求清朝把制海权交给他,他还告诉李德,只要朝廷答应这些要求,并保障他父亲的安全,他是可以投降的。

李德回去后,将郑成功的态度告诉顺治帝,顺治帝和大臣们都认为,郑成功被招抚的可能性还是有的,便决定做出让步,引诱郑成功入彀。

很快,顺治帝就给郑成功下达了一道敕谕,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第一,既然郑成功说自己兵太多,地方小了难以安置,那就把漳州、潮州、惠州、泉州四府交给他管辖,同时拨给粮饷;

第二,在封郑成功为海澄公的同时,封其为靖海将军,实际还就把制海权给了郑成功;

第三,撤回在福建的清军,这是为了表达诚意。

清廷虽然没有把三省沿海交给郑成功,但诚意已经很大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顺治帝急切想要招抚郑成功,以便集中力量消灭占据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地的孙可望、李定国。

有一说一,顺治帝的策略其实是对的,无论是郑成功,还是孙可望、李定国,实力都比较强,清廷没有能力同时与他们对抗,只能先稳住郑成功,把孙可望、李定国解决了再说。

殊不知,顺治帝其实被郑成功给欺骗了,而且骗得很惨。

郑成功当然不打算投降了,所以他在与清廷议和的同时,派人到福建、广东沿海招兵买马、征取粮饷,“大县十万,小县五万”,所到之处清朝官员都望风而逃,他的实力因此得到增强。

1654年正月十三日,顺治帝的敕谕抵达福建,刘清泰让李德到郑成功军中通知,郑成功则派遣部下到福建总督府迎接诏书。

二十日,清使带着诏书抵达郑成功军营,他要求郑成功先剃发,再宣读诏书,郑成功大怒,说诏书都未宣读,怎么能剃发呢?

清使却说,不剃发,何以表达诚意,坚持要郑成功剃发,郑成功坚决不从。

因为这件事,议和陷入僵局,清使便在未宣读诏书的情况下返回福州。

有人可能要问,不就是剃发吗,郑成功为何死活不肯?

其实,剃发兹事体大,郑成功一旦剃发,那他就是清朝子民了,而不是万人敬仰的国姓爷了,他的英雄形象将彻底崩塌,跟着他抗清的那帮将士,许多人也将离他而去,到那时,他就真的任人宰割了。

清使回去之后,他们的内心其实是十分忐忑的,因为招抚郑成功是顺治帝的一项重大决策,他们不敢贸然宣布谈判破裂;而在面对郑成功征兵征粮征饷的时候,福建当局又疲于应对,所以进退维谷,十分尴尬。

03

郑成功为了继续麻痹清廷,便在1654年三四月间给顺治帝写了一封信,竟然以已受清廷封爵封官为由,在清廷许诺的四府之外,提出了新的土地要求,即将福建全境、广东二府,浙江五府交给他管辖,作为屯兵筹粮之地。

郑成功还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海无扬波”、“地方宁静”,不然就会“海寇四起”、“祸不可测”,这当然是威胁了。

可以说,郑成功将清廷拿捏地死死的,知道清朝现在强敌环伺,必不敢贸然破坏议和,如果顺治帝答应他的要求,那他便可顺势得到大片地盘;即便顺治帝拒绝,也会再想别的方案,这样依然可以拖延时间。

这封信被送到清朝后,许多人都看出郑成功不是并无归顺诚意,福建巡抚佟国器、两广总督李率泰率先上书,提醒顺治帝不要被郑成功愚弄了;原本主张招抚并充当“保人”的刘清泰,也上密折告诉顺治帝,郑成功可能有诈。

很快,清廷内部就爆发了对郑成功的激烈讨伐,纷纷要求顺治帝出兵剿灭郑成功。

首先慌神的不是被郑成功,而是郑芝龙,他知道自己的生死荣辱取决于能否招抚郑成功,便在四五月间上书顺治帝,为郑成功百般辩解,说郑成功索取无度,还不剃发,是因为有人挑唆,且不懂清朝法度,这才导致了误会。

郑芝龙还告诉顺治帝,他了解自己的儿子,不会不顾他这个父亲死活的,只要朝廷继续招抚,定能成功。

实际上,郑芝龙说这话,自己都有点发虚,当初他投降清朝之时,郑成功曾明确对他说:

万一吾父不幸,天也,命也,儿只有缟素复仇,以结忠孝两全之局耳。

当然了,郑成功并没有那么绝情,其实一直在想办法保全郑芝龙,只不过他认为,只有自己继续抗清,清朝有所顾忌,父亲才能活下来。

郑芝龙在奏疏中还说,经过苦思夜想,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另一个儿子郑渡跟着清使一起去福建招抚郑成功,郑渡与郑成功情同手足,关系很好,将大大提高成功率。

顺治帝看了郑芝龙的奏疏后,召集大臣们进行了商议,反对的人很多,但他不想轻易放弃,便打算进行第二次议和。

很快,顺治帝就又颁布了一封敕谕,让郑芝龙之子郑渡、郑荫带去福建,他在敕谕中说,只能将泉州、漳州、惠州和湖州给郑成功,并将温州、台州、宁波和绍兴四府的赋税钱粮给他,至于其他要求,则一概拒绝。

顺治帝还口气很严厉地说:

尔若怀疑犹豫,原无归顺之心,当明白陈说。顺逆两端,一言可决。今如遵照所颁敕印剃头归顺则已;如不归顺,尔其熟思审图,毋贻后悔。

可见,顺治帝也有些不耐烦了,几乎对郑成功下了最后通牒,那郑成功是如何应对的呢?

04

很快,清使内院学士叶成格、理事官阿尔善就带着郑渡、郑荫、李德、周继武等人来到福州,李德、周继武先行到厦门劝说郑成功,郑成功继续实施敷衍拖延之策,还说清朝没有诚意。

8月13日,叶成格、阿尔善就抵达了厦门,郑成功召集水陆各军,列队数十里,锦旗飘扬,以此来震慑二人,二人果然被吓到了,一看气氛不对,便不敢住在驿馆,而是住在清军护卫临时搭建的帐篷里,而且保持高度戒备。

第二天,郑成功又是宴请叶成格、阿尔善,又是送去大量礼物,但二人始终坚持只给四府之地。

郑成功感到很不满意,便提出了一些其他要求,但叶成格、阿尔善事前得到旨意,他们只负责监督郑成功剃发受敕,并无谈判之权,便以郑成功“不接诏,不剃发”为由回到泉州。

郑成功为了继续拖延时间,便派人去追叶成格、阿尔善,还送给二人大量礼物,二人不敢接受,还告诉郑成功,最晚到25日必须给答复,不然他们就如实上奏朝廷。

24日晚,郑渡、郑荫等人来见郑成功,众人声泪俱下地对郑成功说,你要是再不接受招抚,剃发降清的话,父亲大人就性命不保了!

郑成功却告诉众人:“你们都错了,我不剃发才能保全父亲性命,一旦剃发,父命休矣!”

李德还想继续劝郑成功剃发,哪知道郑成功突然大怒说:

剃发乃身份大事,本藩自会定夺,谁人敢劝,哪个敢言!

于是,众人便不再说话,只能黯然离去。

郑成功知道,到这个时候,谈判就基本破裂了,说他不担心父亲的安全,那都是假话,所以又派人给叶成格、阿尔善送去大量礼物,还解释说剃发是大事,就怕手下人不服,这事得徐徐图之。

但是,叶成格、阿尔善认为郑成功根本没有诚意,不是剃不剃发的事,所以再次拒收礼物,然后回京复命了。

至此,第二次议和宣告失败,既然谈不拢,那就只能打了,顺治帝很快就做出了军事部署。

郑成功也没闲着,一方面他取得了永历帝的支持,在政治上获得了“便宜行事”的权力,特得以借此机会大封群臣,同时以永历帝的名义招兵买马,征集粮饷,从而扩充自身实力。

1654年年底,漳州协守刘国轩向郑成功投降,引郑成功攻占漳州全境及泉州府所属七县,一时间声势大振。

05

1655年9月,顺治帝下令定远大将军、郑亲王世子济度进入福建,驻扎在福州,打算会同福建清军,向郑成功老巢厦门发起进攻。

顺治帝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孙可望、李定国内讧之后,清军趁与郑成功谈判的间隙,出兵收复了湖南,还在广西、广东对李定国造成了沉重打击,使得形势有所好转。

在西南战场的胜利,让顺治帝认为,现在不需要招抚郑成功,也能完成统一大业了,所以他打算进攻厦门,一举消灭郑成功。

然而,郑成功趁着与清朝议和,也做大做强了,自然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得知清军来攻,郑成功从容做出安排,他决定扬长避短,主动放弃漳州、泉州二府,将主要兵力集中在海上,从而加强了厦门、金门的防御。

此后,郑成功率军在正面与清军作战,却又派出两股部队分别北上浙江、南下广东,而清军在这两路恰恰防守薄弱,因为兵力都派到福建和西南去了。

虽然南下广东的郑军遭遇失利,但北上浙江的郑军却连战连捷,一直攻到舟山,杀得清军死伤惨重,使清朝腹背受敌,首尾不能兼顾。

1656年4月,济度率军向厦门发起进攻,郑成功率军发起反击,连续取得全州战役和护国岭战役的胜利,清军几乎全军覆没,而且辎重钱粮都被郑成功所得。

随着清军围剿计划的失败,顺治帝再次看到了郑成功的强大实力,对贸然进攻颇为后悔,便又想起了议和。

早在第二次议和的时候,顺治帝一怒之下,将郑芝龙一家全都投入大牢,好在当时没有杀掉郑芝龙,要不然议和之事就一点可能都没有了。

顺治帝将郑芝龙找来,让他给郑成功写了一封信,说仍给四府之地,让郑成功投降,并以诛杀郑芝龙全族作为要挟。

郑成功见信后,依然认为只要自己不投降,全家人性命可保,于是以清廷诡诈,四府之地不足以保全为由拒绝。

至此,清朝与郑成功的议和彻底结束,顺治帝对郑成功不再抱有幻想,下令将郑芝龙一家流放到宁古塔,同时抄没郑氏家产。

06

清朝与郑成功三次议和,给的条件很优渥,郑成功死活不答应,原因是多方面的。

对于郑成功而言,他的政治立场已经决定他不可能投降清朝,因为他是明朝的坚定拥护者,将清朝视为异族入侵者,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动摇他抗清的决心,哪怕搭上家人的生命。

而郑成功之所以选择跟清朝谈判,是基于现实的考量,为了赢得扩充自身实力的时间,他不得不通过谈判来暂时阻止清军进攻的步伐。

郑成功的这一策略无疑是成功的,麻痹了顺治帝,也为自己争取了难能可贵的两三年时间。

对于清朝而言,与郑成功议和的动机不纯,也是导致谈判失败的重要原因,郑成功岂能不知道顺治帝的小心思,所以更不可能投降。

唯一让郑成功感到忌惮的,恰恰是他父亲郑芝龙及叔父、兄弟们的安全,不过他很清楚,自己如果不投降,全家人还有活的可能;一旦投降,那么连他在内,都只有死路一条。

当然了,清朝也不是一无所获,至少阻止了郑成功出兵与李定国联合,这就给了清军从容围剿李定国的机会。

第三次议和失败后,局势有些僵持,清朝无法消灭郑成功,也奈何不了孙可望、李定国。

但是,在这个历史关键节点,郑成功自己却出错了。

1659年,郑成功联合永历大臣张煌言发起长江战役,原本一路披荆斩棘,杀得清军片甲不留,却在南京之战的时候迟疑了,竟然围而不攻,结果遭到清军反击,带去了十几万人损失大半,导致元气大伤,只得退守厦门。

顺治帝本来还害怕得不得了,当得知郑成功战败,便派遣四万八旗、汉军主力为围攻厦门,发起厦门海战,结果被郑成功给打得全军覆没。

无奈之下,顺治帝只得暂时停止围剿,而郑成功虽然取得胜利,却无力再进攻清朝,开始将目光放到海上,并于1661年收复台湾。

当时,顺治帝已经去世,年幼的康熙帝继位,权力被四大辅臣把持,郑成功得以从容收台。

不过,郑成功保护父亲的愿望还是落空的,因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出身两白旗,而两白旗在厦门海战中损失惨重,为了泄愤,他矫诏杀掉了郑芝龙一家。

第二年,郑成功也在台湾去世,他的儿子郑经继位,也学习他的策略,跟康熙帝玩假议和,却半点好处没得到,反而被康熙帝给算计了。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