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没讲,甲午海战后,大清海军脱胎换骨,竟然会变得如此强大

醉波看过去 2025-04-19 20:02:33

在1894年到1895年进行了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引以为傲的北洋水师,竟然全军覆没。

要知道,清朝海军曾一度排名世界第九,远比日本海军强大,却因为种种原因而落后于日本。

但是,故事到这里并未结束,清朝很快就开启了海军的重建工作,仅在甲午海战十五年之后,日本人就在东沙岛屿的争夺上,败给了清朝海军。

1907年,日本商人西泽吉次带着120人来到东沙岛,开始疯狂掠夺岛上富含磷质的岛沙和丰富的海产资源。

为了永久占领东沙岛,西泽吉次派人摧毁了岛上的中国建筑,把东沙岛说成无人岛,然后为其改名为西泽岛,并修建了永久防御工事。

更过分的是,西泽吉次还采取武力手段,驱赶到东沙岛附近捕鱼的中国渔民,一些世代在此谋生的闽粤渔民因此失去生计。

然而,让西泽吉次意想不到的是,甲午海战后重新崛起的大清海军,已经悄然盯上了他。

1909年初夏,两广总督张人骏派遣飞鹰号军舰协同一艘海关巡逻舰到东沙岛取证,同时对西沙群岛进行了巡视。

此后,清朝又派遣广海号军舰进逼东沙岛,对西泽吉次进行武力威慑,同时展开外交谈判。

飞鹰号驱逐舰

当时,清朝掀起了新一轮抵制日货运动,加之中日在东北的对抗加剧,日本又见清朝海军在甲午海战后发展很快,为避免“两线作战”,便向清朝妥协,不但承认东沙岛是清朝国土,还赔偿清朝百姓损失合广东毫银3万元。

清朝灭亡前两年,大清海军竟然逼得日本赔款,谁能想得到!

01

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后,对清朝的自信心打击很大,毕竟清朝花了十几年时间,投入了数千万两白银,才建立起来的强大海军,竟然一战就崩溃。

为此,清朝一度裁撤海军衙门和海军学堂,同时遣散所有北洋海军官兵,“海军活化石”萨镇冰就是在那个时候失业的。

但是,海防的重要性还是让许多有识之士颇不甘心,张之洞、刘坤一和陶模等地方督抚极力建议清廷重建海军,以拒西方列强。

清廷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到了海军的重要性,便在1895年至1899年间花费巨资,陆续从西方海洋强国购买了四十多艘军舰,重新崛起成为亚洲海军强国。

1896年从英国购买的海圻号防护巡洋舰,此后很长时间都是清朝、民国海军的主力

1896年,清廷任命云贵总督王文韶为北洋大臣,正式开启了北洋水师的重建工作。

1898年,清廷任命叶祖珪为北洋水师统领,与萨镇冰一起重建北洋水师,北洋水师的重建工作进入快车道。

1909年,这一年对清朝海军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清廷将北洋、南洋、广东和福建四只水师,统一整编为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两大作战系统,萨镇冰出任海军大军统领全军,程璧光统领巡洋舰队,沈寿堃统领长江舰队,清朝海军由此建立了统一的指挥体系。

当时,清朝海军一共有几十艘战舰,以及大量鱼雷舰和后勤舰队,别说在亚洲,在世界范围内都不可小觑。

清朝赴欧洲海军留学生

当然了,清朝海军的崛起,可不仅仅是战舰的采购,还在于海军人才的培养,清廷不但自己开设了海军学堂,而且派遣了大量留学生前往西方海军学院学习,这对清朝海军的重建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因为他们带回了先进的理论和技术。

到清朝灭亡前夕,大清海军的整体水平虽然比不上列强,但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眼中,都是惹不起的存在。

1899年,意大利自以为清朝软弱可欺,竟然派遣舰队向清朝公然索要浙江三门湾,大清海军毫不示弱,派遣五艘战舰与意大利对峙,意大利人见大清海军威武强大,只得识趣地离开。

1908年,盘踞澳门的葡萄牙船舰竟然越界到广东沿海活动,清廷屡次交涉无果后,派了两艘战舰到澳门边界,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葡萄牙人见清朝战舰巨大,武器装备先进,只得退回澳门。

可见,重建之后的大清海军,已经可以向西方世界叫板了,并且清朝海军还开启了频繁外出的旅程,比李鸿章时期的北洋水师走得更远。

大约从1902年开始,清朝就经常派遣舰队巡视各个岛屿,致力于勘探、立碑、升旗,从而宣示清朝主权。

比如,1909年,两广总督张人骏收回东沙岛,又对西沙群岛进行巡视,当时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带着两艘战舰对西沙群岛进行了探查,并对十五座岛屿命名,刻下碑文“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巡阅至此”,从而宣示了清朝对西沙群岛的主权。

1908年辰字舰船员的合影

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这些都是大清海军做的有益工作,也是大清海军强大的一个标志。

02

1909年,溥仪继位为帝,载沣成为摄政王,为了加强清朝中央集权,载沣对陆海军的建设力度空前加大,大清海军迎来了新的发展。

这一年,载沣任命弟弟载洵、萨镇冰为筹办海军大臣,于当年和次年分两次奔赴欧洲考察军事。

这两次出国考察,载洵和萨镇冰阔气地不得了,每到一个地方就大肆购买军舰,有人批评二人乱花钱,毕竟清朝国库可不充盈,实际上两人有自己的考虑,因为只有购买先进军舰,才能快速提升大清海军实力,也可为日后清朝自行建造军舰打下基础。

载洵和萨镇冰出访欧洲

就在载洵赴欧洲考察期间,象山港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是清朝为了重建海军而建造的大型军港,具有重大意义。

正如载洵第一次出访归国后上书所说:

海军为自强之本计,瑾就原拟办法,权其缓急,目前以设立海军学校及建造军港为要图,拟先举办,以期渐立基础。

可见,建设军港和培养海军人才,在清朝的国防战略当中占据重要位置,清朝还围绕这两点做出了七年长远规划,且每一年都有制定了不同的目标:

第一年:清查兵船、订造军舰、查勘军港、扩充学堂、改革船厂;第二年:配定兵轮、筹办各式军舰、开辟军港、筹办预算、海军征兵;第三至七年:大量添加各种兵舰、水鱼雷舰、编定各洋军舰、成立各洋军港、奏定海军经费全数预算、实行各海域征兵、设置海军专部设置海军大学等。

当然了,受到当时清朝财政困难的限制,这些目标并未完全实现,但载洵和萨镇冰依然功不可没,大清海军的实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

载洵和萨镇冰考察德国造船厂

1910年,清廷成立海军部,以载洵为海军大臣,至此大清海军的编制初步完善,经过为期十几年的建设,大清海军基本打到现代化水平,而且开始在国际上扬名。

03

1909年,大清海军开启世界巡游,海圻号巡洋舰先后到访香港、新加坡、雅加达、西贡等地,为今后大清海军走得更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1年4月,程璧光奉命率领海圻号巡洋舰到英国参加乔治五世的加冕典礼,随后又率舰对美国进行访问。

程璧光访美期间,恰逢墨西哥和古巴等国爆发大规模排华事件,这让他感到十分生气,便向清廷做了汇报,在清廷的授意下,他准备对古巴和墨西哥进行“访问”。

1911年8月,海圻舰官兵在美国列队行军,备受美国人瞩目

8月中旬,海圻号巡洋舰抵达古巴首都哈瓦那,古巴总统慑于大清海军的军威,自知古巴海军不是对手,便向程璧光表示,“古巴军民决不会歧视华侨!”

随后,海圻号巡洋舰在古巴港口进行了为期十天的休整和补充,下一站打算奔赴墨西哥。

当时,墨西哥对华人进行大屠杀,仅在托雷翁城就有三百多华人被杀,清廷多次交涉无果,便打算让程璧光率舰“访问”。

不过,还没等海圻号巡洋舰“访问”墨西哥,墨西哥总统就听说古巴被大清海军治服,以墨西哥海军那几条破船,根本不是对手,便没等海圻号巡洋舰抵达,就派人向清朝赔礼道歉,同时停止对华人的屠杀,并赔偿损失。

海圻号巡洋舰对古巴和墨西哥的成功“访问”,是晚清难得一见的外交胜利,当然是建立在大清海军强大的基础之上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海圻号巡洋舰在回国途中,辛亥革命爆发了,以程璧光为首的全舰将士都选择参加革命。

程璧光出访美国期间留影

1912年5月,海圻号巡洋舰回到国内,当即由大清海军改编为民国海军。

后来,海圻号巡洋舰一直在服役,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为了阻止日军进入长江中上游,便让其与其他10艘军舰自沉长江,为国家尽了最后一份力。

04

大清海军重新崛起后,在国内复杂的局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900年,随着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东南一带督抚坚决反对,实施“东南互保”,他们与列强签订条约,用保护列强在华利益,换取列强不登陆长江流域。

“东南互保”能否实施下去,大清海军的态度十分重要,不过让督抚们欣喜的是,北洋水师参与了“东南互保”,为维护长江流域的安全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使列强不敢贸然毁约,把军舰开入长江。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朝当即派遣军队镇压,大清海军在萨镇冰的率领下,驻扎在武汉和九江一带,与革命军形成对峙。

很快,大清海军就展示出了强大的实力,在满天炮火的轰炸下,夺取了革命军控制的刘家庙车站。

慑于大清海军的军威,革命政府都督黎元洪打算对萨镇冰进行招抚。

萨镇冰

说起来,黎元洪也曾是大清海军的一员,因为他毕业于天津水师学堂,又与萨镇冰有师生之谊。

当时,黎元洪给萨镇冰及其部下写了一封信:

汉族存亡之机,在诸船主一臂之助。孰无心肝,孰无血诚,孰非炎黄子孙,岂肯甘为(满族)奴隶,残害同胞?请勿犹豫。

彼时,全国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灭亡在即,大清海军内部人心思动,萨镇冰不愿意当清朝的殉葬者,也不愿意加入革命军,便脱离海军去到上海,算是默许了部下们起义。

1911年11月2日,大清海军选择集体归顺革命军,调转炮口,炮轰镇压革命的北洋军,使得革命军得以控制长江和汉江流域。

失去海军的大清,实力被严重削弱,而革命军则如虎添翼。

1912年1月,由大清海军改编的民国海军,在山东烟台、辽宁花园口和河北秦皇岛进行了巡游和武力威慑,给摇摇欲坠的清朝造成了极大震撼。

1912年2月,溥仪宣布退位,清朝就此灭亡,大清海军这个名字正式终结,它能以和平的方式被保留下来,是国家的大幸。

萨镇冰

民国时期,萨镇冰作为海军元老,长期担任海军部长、海军总长等职,继续领导海军,守护中国水域安全,直到1927年北伐战争爆发后,他这才彻底退出军界。

有人可能要问,清朝能把海军搞好,民国一定能做得更好吧?

实际上并没有,大清海军这份清朝留下的丰厚资产,不但没有得到发扬光大,反而在混乱的军阀纷争中因为内耗而不断削弱,执政者把心思都花在争权夺利上了,压根没太关注海军建设。

即便如此,大清海军依然在民国熠熠发光,是民国海军的主力。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中山舰,它就是清朝时期的军舰,原名叫做永丰舰,是1910年载洵、萨镇冰出访日本时订购的。

清朝灭亡的时候,永丰舰还没完工,1912年袁世凯支付尾款之后,这才将其运回国内服役。

孙中山在永丰舰上留影

后来,永丰舰跟随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东征平叛”、“孙中山蒙难”、“中山舰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立下赫赫战功,对历史进程有着较大的推进作用,1925年孙中山死后被改名为中山舰。

永丰舰在民国的发展历史,是大清海军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与多数人认知不同的是,大清海军其实很强大,哪怕到了民国时期,它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05

大清海军既然延续到了民国,那它最终的归宿在哪里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为国殉葬。

大清海军虽然经历了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遭受了一定损害,但毕竟底子够厚,是民国海军的绝对主力,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抗战时期。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除了在陆面与敌较量之外,在海空的争夺也十分激烈。

当时,国民政府海军的所有军舰加起来,也不过66艘,其中一大半是清朝遗留下来的,而且总排水量不过6.8万吨。

而同时期的日本海军则有300多艘军舰,总排水量达到120万吨,并且还搭载了舰载和陆基飞机一千多架。

与日本相比,中国海军的实力就显得太弱小了,这注定清朝遗留军舰只能以一种悲壮的方式完成最后的使命。

1937年年底,日本打算沿长江进犯长江中上游,临时首都重庆的安全遭受巨大威胁,蒋介石便发起江阴保卫战。

海圻舰

为阻止日军沿江而上,一共有11艘战舰自沉江底,其中就包括海圻舰、海容舰、建安舰、建威舰等多艘大清海军遗留战舰,而在自沉之前,这些战舰多与日本海军展开过激战,自身遭受了比较大的创伤,自沉江底是为了发挥它们最后的作用。

除此之外,大清海军遗留下来的战舰,许多都在与日本海军作战时被击沉,比如健康舰,在江阴保卫战中被日军飞机狂轰滥炸后沉入江底;还有应瑞舰、肇和舰和同安舰,等等,都在对日作战时被炸沉或被迫自沉。

大清海军遗留的战舰当中,要说哪一艘是最悲壮的,非中山舰莫属。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为了保护首都南京的安全,蒋介石将包括中山舰在内的49艘战舰调入长江,但这些战舰后来大部分被击沉。

当时,中山舰的舰长是萨镇冰的侄孙萨师俊,他是中山舰第十三人舰长。

1938年,北京和上海沦陷后,日军将目标直指武汉,中山舰奉命参加武汉保卫战,担负从嘉鱼、新堤至武昌县金口镇江面的警戒及运输任务。

由于武器弹药缺乏,所以在武汉保卫战打响之前,中山舰的主副炮都已经被拆下,装在了长江边几个要塞上,这就导致其进攻能力大大下降。

中山舰旧照

1938年10月24日,中山舰在行驶到湖北金口江面时,遭到日军六架飞机的轰炸,因缺乏反击能力,故而舰身多处被击中,导致军舰失去控制,开始出现倾斜,几分钟就进水达一米多深。

没过多久,中山舰就彻底失去了行驶能力,只能在长江上随波逐流,即便如此,萨师俊依然率领全舰官兵保持警戒。

不幸的是,日军飞机很快就实施了再一次轰炸,一枚炮弹直接击中驾驶台,萨师俊的右腿被直接炸断,左手和左脚都受了重伤,无法动弹,但他仍然坚守在指挥岗位。

有一名士兵见萨师俊受伤太重,打算扶着他离开,他却说:

我还能指挥作战,你们不许这样!我身任舰长,职责所在,应与舰共存亡!

不久,中山舰就出现了更为严重的倾斜,即将沉入江底,副舰长吕叔奋见萨师俊受伤严重,便接替其指挥,还放下两艘舶板,打算将萨师俊转移到岸上接受治疗。

但悲催的是,舶板刚开出去没多久,就遭到了日军飞机的扫射,包括萨师俊在内的16人全部壮烈牺牲。

不久,中山舰经抢救无效后,最终沉入江底,前后一共有25人在作战中牺牲,另有20多人负伤。

以中山舰的沉没作为标志,大清海军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它在经历了风雨和战火洗礼之后,在保家卫国的不屈抗战中舍身成仁,成为永久的绝唱。

被打捞出水的中山舰

大清海军覆灭之后,唯一能让人想起它的人事萨镇冰,这个中国海军的活化石,一直活到了1952年才去世,活了93岁。

当初,萨镇冰参加甲午海战,见证了北洋水师的覆灭,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萨镇冰从新闻中听说志愿军攻克汉城,顿时激动不已,回忆起那些发生在朝鲜的伤心往事,他挥笔写下这样一首诗:

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萨镇冰在清朝受的那些窝囊气,新中国帮他出了,他有幸见证这一切,到死都没有遗憾。

4 阅读: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