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为了使国际援助的物资运往中国,国民政府修建了滇缅公路,这是一条关乎抗战命运的生命线,十分重要。

滇缅公路
1941年,东条英机发动10个师团的兵力,封锁了东起浙江宁波,南迄雷州半岛的海上运输线,使得滇缅公路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1942年,日本开始执行南进策略,发兵大举入侵缅甸,并试图切断滇缅公路。
东南亚是英美等国的殖民地,日本入侵缅甸,无疑触犯了英美等国的利益。
于是,英美决定与中国联合起来,组织一支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这是由双方共同利益所趋势的。
1942年3月,中国援缅远征军正式成立,简称中国远征军。
由于事关重大,关乎到国运,所以蒋介石在远征军司令官的人选上,费了不少心思。

卫立煌
一开始,蒋介石将卫立煌任命为司令官,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卫立煌与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这五人,早在北伐时期就跟随蒋介石了,是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人称“五虎将”;
其次,卫立煌军事才能突出,曾指挥忻口战役并取得胜利,对日作战经验比较丰富;
再次,卫立煌资历足够,当时担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陆军二级上将,镇得住各支部队。
卫立煌接到任命后,很愿意为国出力,但还没等他到任,就出事了,他被指为“偏袒八路军有据”。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早在抗战之初,卫立煌就主张联共抗日,他在山西期间,与八路军关系密切,和八路军携手抗敌,还提供给八路军许多粮食和武器。
1938年4月,卫立煌甚至造访延安,与毛主席、周恩来等人有过亲密来往,自此之后对共产党的好感更甚,又偷偷给了八路军大量武器装备。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掀起反攻高潮,多次故意与八路军制造摩擦,卫立煌认为这么做不利于抗战大局,所以借故敷衍、推诿。
因为这一缘故,蒋介石在1941年剥夺了卫立煌的职务,让卫立煌反省自己,卫立煌明面答应,实则继续与我党保持联系。
等到1942年中国远征军组建了,蒋介石料想卫立煌吸取教训了,却又查出卫立煌“通共”之事。

罗卓英
在蒋介石看来,他是不允许一个跟共产党关系好的人统帅大军的,所以他剥夺了卫立煌的职务,改由罗卓英接任。
与卫立煌一样,罗卓英也是蒋介石的嫡系,是陈诚“土木系”的二号人物,资历深,官职高,对日作战的战绩也比较显赫,被称为“抗战以来最精彩一战”的上高会战,就是他指挥的。
不过,罗卓英当时正在国内率军与日军作战,一时脱不开身,故而没有跟着远征军入缅,蒋介石便将指挥权交给了副司令官杜聿明。
杜聿明也是蒋介石的嫡系,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军长,也是一位抗日名将,曾在桂南会战中取得昆仑关大捷,还击毙了日本旅团长中村正雄。
第一批入缅作战的部队主要有第五军、第六军和第六十六军,总人数大约11万人,其中最精锐当属第五军了,是当时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装备精良,作风良好,能打硬仗,是绝对的主力。
第五军统属比较有名的部队,一个是戴安澜师长的第200师,一个是孙立人的新编38师,此二人都是当时非常优秀的将军。

孙立人
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遇到了重重困难,依然在战争之初取得了同古保卫战的胜利,并在救助英军的时候取得仁安羌大捷,让英美军队对中国军人刮目相看,开始在国际上扬名。
但是,在随后的战争中,远征军并不顺利,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英军太不给力,拒不配合作战,一遇到敌人就跑;
其次,罗卓英在4月初进入缅甸后,与杜聿明、参谋长史迪威相处并不融洽,互不服气,意见经常相左,导致指挥系统痴线混乱;
再次,中国远征军在战略上失算,漏掉了日军第56师团,该师团出其不意地席卷了远征军的侧翼和后方,使远征军陷入被动。
4月底,因远征军作战不利,开始进行缅北大撤退,分五路撤离缅甸,最终进入缅甸的11万人,只有4万人回国,第五军新编38师和新编22师残部则进入印度,其余人要么战死异国他乡,要么死在回国路上,戴安澜将军也在撤退的时候战死。
随着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滇缅公路最终被日军切断,国民政府只得与美国合作,以飞虎队为基础建立驼峰航线,飞越喜玛雅拉山往中国运输物资。
远征军战败之后,蒋介石大动肝火,处理了一批人,还取消了第66军和新编29师番号。
1942年5月,史迪威向蒋介石建议在印度建立训练基地和反攻缅甸的计划,他的建议得到了美国和国民政府的支持。

史迪威
很快,蒋介石就下令将在印度的新编38师和新编22师整编为X部队,将退往云南的远征军与增援部队则称为Y部队。
在撤退的时候,罗卓英、杜聿明和史迪威也一起去到印度,后来杜聿明回国,蒋介石便下令成立中国驻印军司令部,由史迪威担任总指挥,罗卓英为副总指挥。
这一人事安排,当然是出于美国方面的压力了,蒋介石当然不可能把军队交给美国人指挥,于是成立了副总指挥部,由罗卓英负责节制中国军队,等于是将史迪威架空。
史迪威傲慢自大,看不起中国人,他试图将中国军队打造成为殖民军队,还要求营以上军官都由美国人担任,因此与罗卓英爆发矛盾。
史迪威不肯罢休,亲自打电话给蒋介石,列举了中国将领的无能,把罗卓英批得体无完肤,要求蒋介石给他绝对指挥权,而且态度十分强硬。
蒋介石很不高兴,本来不打算妥协,又担心因此得罪美国,从而失去援助,无奈之下只得将罗卓英调回国内。
1942年年底,蒋介石经过反复权衡,决定让郑洞国接替罗卓英的职务,为不失军权,他还下令以新编38师和新编22师成立新一军,郑洞国担任军长,孙立人担任副军长和新编38师师长,廖耀湘为新编22师师长。

郑洞国
郑洞国出发前,蒋介石告诉他,他的最大任务就是协调各方关系,尤其维护与史迪威的关系,确保反攻缅甸计划得以实施。
郑洞国到任后,做了很多细致工作,最终改变了史迪威对中国军队的偏见,双方关系融洽。
如此一来,中国驻印军就安稳下来了,在印度整训、备战,只等反攻计划实施。
再说云南方面,1943年2月1日,蒋介石任命陈诚为中国远征军司令官,黄琪翔、郑洞国为副司令官,负责对第二批远征军进行整训。
前文提到过,陈诚是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他虽然不是能力最突出的一个,却是最受蒋介石信任的人之一,且在抗战中做出过突出贡献,资历、威望都足够,在国民党内部势力庞大,蒋介石认为只有他能统筹全局。
不过,陈诚最初接到任命的时候,竟然选择拒绝,他列举了很多理由,诸如责任重大,自己能力有限等等,说到底就是怕干不好,会断送自己的政治前途。
蒋介石当然清楚陈诚的顾虑了,便给了他很多承诺,他这才勉强上任。
陈诚素来被称为“四干将军”,即苦干、强干、硬干、快干,他到任之后又提出了“三不主义”,即不耻过、不敷衍、不贪小便宜,以此来应付困难的环境。
此后一段时间,陈诚驻扎部队纪律和士气,同时采取措施加强部队战斗力,并通过协调,为远征军补充了不少兵力,使得远征军具备了出国作战的实力。

陈诚
就在陈诚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却与滇南的第十五集团军代司令关麟征爆发了矛盾。
原来,陈诚调任远征军的时候,他的嫡系部队54军被划归关麟征统辖,这让他很不甘心,为了抓住54军的控制权,结果与关麟征发生争执,关麟征则将54军军长黄维调走。
作为应对之策,陈诚指使54军副军长傅正模上告关麟征,导致二人矛盾激化。
蒋介石却选择和稀泥,他将陈诚的嫡系将领方天任命为54军军长,又引起了关麟征的不满,竟然公开诬陷陈诚吃空饷,让陈诚十分难看。
恰在此时,因陈诚对远征军进行整顿,导致了杜聿明等人的不满,也对他发起攻击。
陈诚感到非常郁闷,自己明明是远征军司令官,却没几个人听自己的,远征军内部派系林立,蒋介石都无可奈何,自己又能怎么办呢?
陈诚深感自己在云南的工作难以继续开展下去,再赖着不走的话,搞不好自己那点嫡系部队就都要被他人吞并,于是以生病为由向蒋介石请辞。
蒋介石自知无法挽留,便同意陈诚辞职,但让谁接替这个烫手山芋,他陷入了沉思。
1943年秋,蒋介石决定再用卫立煌,尽管卫立煌有“通共”历史,但他实在没人可用。

傅作义、蒋介石和卫立煌
不久,卫立煌就再次被任命为中国远征军司令官,蒋介石还恢复了他的上将军衔。
蒋介石的考虑其实还是有道理的,想要捏合从各个战区调来的部队,一个善于搞人际关系、做事灵活变通的人是不可或缺的。
卫立煌上任后,首先将司令长官部推进到距离怒江只有70公里的保山县,展示了积极的作战态度。
在整训远征军的时候,卫立煌对各支部队,尤其是杂牌部队一视同仁,鼓励他们团结作战。
卫立煌与云南省主席龙云关系很好,他上任之后,得到了龙云的大力支持,一举解决了棘手的后勤保障问题,使得远征军士气大振,他的威望也得到极大提升。
最重要的是,卫立煌很好地处理了与史迪威的关系,彼此之间坦诚相待,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在史迪威的运作下,美国成立了一支联络部队,负责为远征军提供武器弹药和装备,并派遣美国空军参战,解决了远征军的燃眉之急。
而在战略方针上,卫立煌与史迪威一起制定了“安纳吉姆”计划,这是一个反攻缅甸的计划,同时保障中印公路的修建。
1943年年底,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作战开始,装备精良、士气高涨的新编38师和新编22师对日本发起了猛烈进攻。

卫立煌在前线指挥作战
第二年5月,卫立煌在准备完毕之后,下令强渡怒江,向日军发起反击。
远征军两路大军在英美盟军的配合下,取得了节节胜利,最终于1945年1月在松山会合,取得了反攻缅甸的胜利,滇缅公路也被打通。
此次滇西缅北反攻大作战中,孙立人、廖耀湘等人表现亮眼,卫立煌的指挥才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当时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对他的抗战事迹做了详细报道,刊登了他骑马的照片,标题为“常胜将军卫立煌”。
在卫立煌和史迪威等人的指挥下,盟军收复大小城镇50多座,歼灭日寇4.9万余人,当然中国军队的伤亡也很大,达到了6.7万人之多。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完成的,它有力支持了正面战场抗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的良好形象,是中国抗战历史的伟大篇章。
那么,中国远征军的三任司令长官,最终都是什么结局呢?
先说罗卓英,罗卓英其实很倒霉,因为他当远征军司令长官的时候,蒋介石与史迪威有些龃龉,导致他与史迪威关系不睦,结果自然是徒劳无功,直至被蒋介石撤回。
罗卓英回国之后,先是在军政部任职,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东北行辕副主任,东北丢失后,他被派去经营台湾,一直都是陈诚的副手。

罗卓英
可以说,自从印度回来之后,罗卓英就没有得到重用,这与他在印缅战场没有作为不无关系。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罗卓英在军政部任职期间,训练了十万青年参加抗战,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点不容抹杀。
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罗卓英的主持下,依法收回了被日本占领的西沙和南沙岛礁,他派遣军队和技术人员登岛,进行视察和探测,宣告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这是他的另一大功绩。
罗卓英去到台湾后,积极协助陈诚制定反攻大陆计划,1958年以二级上将军衔退休,1961年65岁的时候去世。
再说陈诚,他是个非常聪明的人,自知在远征军司令长官任上不可能有所作为,果断选择辞职,算是及时止损了。
此后,陈诚继续得到蒋介石重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国防部参谋长兼海军司令,积极协助蒋介石发动内战,为蒋介石出谋划策,是蒋介石身边的智囊之一,深受蒋介石信任。
1947年,国民党在东北的经营出现重大危机,42座城池丢失,八万人被东北民主联军歼灭,蒋介石大为恼火,便让陈诚接替熊式辉出任东北行辕主任,罗卓英为副主任。
有人说,陈诚之所以去东北,是因为他在关内作战不利,想在东北战场出风头,为蒋介石缓解信誉危机;
也有人说,陈诚其实是临危受命,明知道东北局势不可逆转,为了给蒋介石分忧,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陈诚(中)与蒋介石
陈诚去到东北后,又搬出自己的三板斧,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民党的实力。
但是,在东北民主联军联军的打击下,陈诚还是无法招架,继续丧城失地,民国党溃不成军。
这个时候,陈诚为了不成为丢失东北的罪人,开始萌生退意,他表面上表示要与沈阳共存亡,暗地里却派人四处活动,还向宋美龄疏通,说自己溃疡病复发,急需休养,无法指挥军队了。
经宋美龄说情,蒋介石让卫立煌驰援东北,陈诚则调回南京。
许多人认为陈诚临阵退缩,要求蒋介石杀之以谢国人,蒋介石为了保护他,只得让他担任台湾省主席兼台湾警备总司令,让其经营太晚台湾,一旦战事不利,也好有个撤退之所。
如此一来,陈诚就退出了国民党军最高决策层,此后他一心经营台湾,因为政绩突出,所以继续受到蒋介石信任。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陈诚积极协助他实施反攻计划,一度担任行政院长、副总统、国民党副总裁等职务,继续“位列中枢”。
但是,陈诚的努力终究都是无用的,1965年68岁的时候在台湾去世。
最后说卫立煌,自从取得滇西大反攻的胜利之后,他的名声远播海内外,成为世界级名人。
但是,在蒋介石内心当中,对卫立煌始终有一种不信任感,当然了,卫立煌对蒋介石也不那么信任。

卫立煌视察远征军
1945年3月,卫立煌被任命为中国陆军副总司令,而司令则是与他不合的何应钦,他因此拒绝到司令部问事。
解放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积极发动内战,扬言“三个月消灭共军”,卫立煌对此十分反对,认为应该以和平手段解决问题,与当时国民党多数将领主战的态度大相径庭。
因不愿参与内战,卫立煌只得到欧洲考察,期间与共产党联系紧密,主张早日结束内战,实现国共再一次合作。
1947年秋,卫立煌返回国内,当时东北局势对国民党十分不利,四十多万国民党军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陈诚自觉无力回天,便假借生病请辞。
事实上,蒋介石已经做好丢失东北的准备,便打算让卫立煌去东北当“替死鬼”,替自己扛雷。
期初,卫立煌死活不同意,但迫于反对势力的压力,加之蒋介石态度坚决,他只得从命。
卫立煌来到东北后,力图掌握一些部队,从而摆脱蒋介石的控制,观望局势变化,避免与东北野战军作战,试图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随着东北局势的进一步恶化,卫立煌越发觉得自己就是替罪羊,于是干脆躺平,只顾自保。
东北丢失后,卫立煌飞往北平,蒋介石把西进兵团乃至东北失败责任推给他,以“迟疑不决,坐失军机,致失重镇”的罪名将其撤职查办。
卫立煌知道蒋介石打算对自己下手,便带着妻儿老小飞到广州,却在半路上被拦截回去,旋即遭到软禁。
到这个时候,卫立煌彻底对蒋介石失去信任,认为自己误跟了蒋介石20多年,便积极与我党进行联络。
为了解决卫立煌,解放军在公布的战犯名单上,故意将卫立煌列在第13位,使卫立煌的处境大为改善。

毛主席宴请卫立煌(中)
1949年蒋介石下台后,卫立煌得以释放,后来他辗转逃到香港,1955年受周总理之邀返回大陆,是第一个从海外归来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受到极高礼遇,此后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
1960年1月,卫立煌因病去世,享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