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作为清朝最后一位太后,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同时也是个悲情人物。

作为慈禧太后的侄女,隆裕太后在历史的关键节点,成为了大清的最高统治者,是慈禧太后权力的延续。
但是,隆裕太后面对千疮百孔的大清,终归无力回天,好在她及时认清形势,用溥仪退位的方式保留了大清皇室,让小朝廷又延续了十多年,自己则成为了“亡国太后”。
袁世凯,晚清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手握北洋新军,是辛亥革命中唯一有能力保护清朝之人,但他却当了骑墙派,一面欺骗隆裕太后,一面又与革命党涡旋。
最终,在革命党的拉拢下,袁世凯迫使隆裕太后做出了溥仪退位的决定,他本人则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一个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一个是中华民国的统治者,隆裕太后曾在溥仪退位后接见袁世凯,此时的她深感无奈,内心也无比悲痛,便对袁世凯说,是你跪我,还是我跪你?
01隆裕太后本名叶赫那拉·静芬,是慈禧太后弟弟桂祥的二女儿,出生于1868年。
出生在这样一个贵族家庭,静芬的人生本应该是美好的,长大后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嫁了,一辈子快快乐乐、富贵无忧。
但是,慈禧太后的一个决定,却毁了静芬的人生。
1885年,慈禧太后打算给14岁的光绪帝选秀女,原本这件事交给户部操办就可以了,她完全不用操心。
但是,慈禧太后为了进一步控制光绪帝,从而为自己掌权提供有力支撑,便让19岁的静芬也参加了选秀。

我们都知道,清朝选秀女的条件十分严苛,必须是八旗女子,而且对家世、外貌、体态、品行等都有严格要求。
静芬什么都好,就有一条不是很好,那就是外貌一般,体态也不够好。
按理说,经过层层选拔之后,静芬在众多八旗秀女当中,是很难留下来的,但在慈禧太后的操控之下,她竟然从数百人中脱颖而出,进入到了最终八人名单。
1889年,选秀女进入最后环节,光绪帝在太和殿亲自挑选皇后、妃子,当时备选的秀女除了静芬之外,还有佛佑之女、志颜之女、凤秀之女、长叙两女、德馨两女。
光绪帝最开始看上了江西巡抚德馨的一个女儿,便准备把玉如意送给此女,此女只要接过玉如意,就是大清皇后了。
但是,当光绪帝正要递玉如意的时候,慈禧太后却大喊一声“皇帝”,然后使了个眼神,暗示他把玉如意递给表姐静芬。
光绪帝虽然很不情愿,但只得照办。
随后,光绪帝又将户部右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选中,即后来的瑾妃和珍妃。
就这样,光绪帝有了三位后、妃了,他最喜欢的当属珍妃,因为珍妃长得好看,性格也很好,而且有文化、有内涵,思想也比较开明,跟他志趣相投。
光绪帝最不喜欢的就是表姐静芬了,因为他知道,静芬就是慈禧太后派来监视他的。
因为这一缘故,静芬很不受宠,几乎得不到侍寝的机会,这让她感到十分苦闷。
但让静芬更难受的是,后来慈禧太后也开始不喜欢她了。

原来,静芬性格羸弱,不善言辞,非但无法约束光绪帝,就连珍妃也管不了,这样慈禧太后交待给她的事情,她一件也完不成,失去了她本该有的作用。
久而久之,慈禧太后对这个亲侄女就不怎么待见了,因此静芬在宫中的处境十分艰难,只能与同样不受宠的瑾妃在深宫中自怨自艾。
关于静芬在宫中的生活,经历过此事的老太监信修明是这样的回忆的:
(隆裕太后)不仅未受光绪的恩宠,就是慈禧太后也对她没有特恩。在宫廷里名有六宫之权,其实上既受制于太后和皇帝,对下不能管治二妃,尤不敢多言,就是对太监,也不敢骄傲自尊。每日必至两宫,早晚请安。请安完毕,只有闭宫自守,心中惴惴,惟忧郁而已……如一日未得太后之加罪,尤以为知足。
或许是因为静芬处境艰难,心情不佳,导致她的身体也不太好,时常生病,而且体型体型消瘦,满嘴蛀牙,弯腰驼背,明明只有二十多岁,却看起来像40多岁的老妇。
02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和静芬逃走,却将珍妃投入井中淹死。
珍妃之死让光绪帝恨透了慈禧太后,也对静芬更加不待见,因为静芬一直嫉妒珍妃,时常与珍妃作对,静芬的处境就更加艰难了。

就这样,静芬一直熬着,熬了十多年,终于盼来了春天。
1908年,光绪帝生了重病,在李莲英的安排下,静芬去见了一面光绪帝。
此时,二人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早已放下了成见,说了一番贴心话,静芬看着即将去世的光绪帝,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不久,光绪帝就去世了。
此时,慈禧太后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她留下遗言,由溥仪继承皇位,溥仪之父载沣担任摄政王,静芬则被封为皇太后,即隆裕太后,拥有军国大事的最终处置权。
慈禧太后将千斤重担交给隆裕太后,是希望叶赫那拉家族的荣耀可以继续,也是对载沣和溥仪的不放心。
但是,隆裕太后有能力担此重担吗?
隆裕太后入宫二十年,虽然在耳濡目染中对国家大事有些了解,但这不代表她有理政能力,她其实连后宫事务都管理不好,只是一个平庸之辈。
对此,慈禧太后是有预见的,所以她只希望隆裕太后当好监督者,替她守好大将江山。
但是,即便是这样,隆裕太后也没能做好。
慈禧太后去世后,载沣为了独揽朝政大权,开始排挤隆裕太后,隆裕太后不善交际,也不懂得笼络人心,所以身边亲信很少,结果导致自己陷入被动,无法对载沣进行约束。
后来,隆裕太后慢慢开窍,她担心自己地位不保,于是拉拢庆亲王奕劻,在奕劻的支持下,她开始插手更多事务,并将一些亲信安插进军机处,一度使载沣陷入被动。

载沣当然也不是好欺负的,很快就想到了办法,他根据慈禧太后“只有重大国事才需要隆裕太后定夺”这一遗言对其进行限制,隆裕太后竟然被怼得无话可说。
后来,隆裕太后一度有效仿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从而抢夺军政大权的想法,但这个想法很快就打消了,说到底她只是个庸懦无能、听人摆布之人,她的能力不足以支撑她的野心。
既然无法在前朝施展拳脚,隆裕太后便决定在后宫大干一场。
原来,慈禧太后还在世时,对同治帝的瑜妃十分器重,瑜妃则对隆裕太后很不恭敬,甚至有轻视隆裕太后的感觉,还多次在慈禧太后面前说隆裕太后的坏话。
因为这一缘故,隆裕太后对瑜妃十分反感,为了报复瑜妃,她多次找茬对其进行处罚,导致瑜妃的处境十分艰难。
瑜妃也不甘落后,竟然提出自己也要当皇太后,理由是她是同治帝遗孀中地位最高者,隆裕太后也不惯着她,直接又给她安了个罪名,她差点就被打入冷宫。
在与瑜妃的斗争中,让她充分享受到了权力带来的快感,也是她一生唯一雄起的一次。
03隆裕太后虽然放权给载沣,但不代表她没有责任心,事实上她一直为清朝的前途担忧,只不过她没什么好办法罢了。
1911年,载沣搞出个皇族内阁,把立宪派和民众都给欺骗了,立宪派便转而支持革命党,打算联手革命党一起推翻清朝。

不久,皇族内阁又发布了将铁路收归国有的诏令,直接引发了湖南、湖北、广东和四川等地的保路运动,四川的保路同志会甚至发动了起义。
为了镇压四川的暴动,清朝将湖北新军调入四川,结果给了革命党以可趁之机,趁着武昌清军防守空虚而发动起义,一举攻占武汉三镇,史称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的爆发,载沣及皇族内阁是最大责任人,加之载沣深感国家积贫积弱太会了,自己能力不足,救国无望,为了不背负亡国的罪名,他下达了罪己诏,同时辞去摄政王职务,并解散皇族内阁。
载沣在关键时候撂挑子,打了隆裕太后一个措手不及,这时候她必须站出来了,不然大清马上就要灭亡了,于是她宣布垂帘听政,成为了大清最高统治者。
隆裕太后没想到,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上位,但留给她的时间不多了。
为了镇压武昌起义大军,隆裕太后被迫起复袁世凯,袁世凯则趁机要挟,提出了八项要求,从而取得了军权、人事权等权力。
作为北洋新军的领军人物,袁世凯的影响力十分巨大,隆裕太后拉拢他,实际上革命党也在拉拢他。
袁世凯如果支持清朝,那么清朝就能延续下去;反过来讲,他如果支持革命党,那么清朝很快就会灭亡,革命则走向成功。
袁世凯对局势当然有着充分的认识了,但他并不愿意被别人利用,而是打算利用隆裕太后和革命党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袁世凯复出后,假装帮清朝攻打革命党,从而把势头做足,以此取得隆裕太后的信任,进而成为了内阁总理大臣,掌握了军政大权。
紧接着,袁世凯一方面拿革命党来吓唬隆裕太后孤儿寡母;另一方面,他又通过军事和政治等手段来威慑革命党,从而让革命党妥协。
1911年12月7日,袁世凯入宫觐见隆裕太后,两人秘密谈了1个多小时,谈话内容不得而知,但谈话结束时,隆裕太后对袁世凯说了这样一句话:
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
事后,隆裕太后任命袁世凯为全权大臣,负责与革命党进行南北和谈。
我们可以知道的是,袁世凯打着实施君主立宪的幌子,把隆裕太后给欺骗了,隆裕太后深信袁世凯可以挽救清朝,挽救皇室。
此后,袁世凯继续两头忽悠,尤其是对隆裕太后,他可谓煞费苦心,据说他曾重金贿赂隆裕太后身边的大太监张兰德,让张兰德劝说隆裕太后,使得隆裕太后误以为,袁世凯只是要建立以“共和”为名称的新政府。
并且,袁世凯还告诉隆裕太后,一旦实施共和,皇室不但可以继保留,而且每年可以得到400万元的生活费,隆裕太后感到很满意,对共和的态度更加积极。

而在革命党那边,袁世凯则迫使孙中山在清帝逊位之后,将大总统之职让给他。
在得到孙中山的许诺之后,袁世凯加紧逼宫,在他的威逼利诱之下,隆裕太后迫同意实施共和。
04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溥仪的名义颁布《退位诏书》,清朝就此灭亡。
《退位诏书》颁布前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一天隆裕太后照常梳妆打扮,然后临朝听政。
但是,隆裕太后左等右等,一直等到了十点钟,还是不见袁世凯等大臣来上朝,她便派人去询问怎么回事,得到的回复是:
袁世凯临行时说,从此不来(上朝)了。
一句“从此不来了”,让隆裕太后意识到自己可能上当受骗了,袁世凯所谓的共和,可能不是围绕皇室建立新政府,而是让皇室沦为摆设!
此时,隆裕太后心中可谓五味杂陈,她有一种很不好的预感,于是大声对身边人说:
难道大清国,我把它断送了?
第二天,袁世凯带着《退位诏书》来到养心殿求见隆裕太后,隆裕太后还没阅完,就已经泪流满面了,她怎么都不会想到,清朝竟然真的葬送在了自己手上了。

由于袁世凯掌握军权,又取得了诸大臣的支持,隆裕太后意识到,如果自己不顺应形势,皇室恐将不保,便打算在诏书上盖上玉玺。
当时,依然有不少人反对共和,比如恭亲王溥伟,他就匆忙赶到养心殿,坚决反对溥仪退位,但隆裕太后却呵斥他说:
彼亲贵将国事办得如此腐败,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
在赶走溥伟之后,隆裕太后又下令,“无论是何贵族,均不准进内”。
说完,隆裕太后就拿起玉玺在《退位诏书》上盖上了印章,盖完之后抱着溥仪大声痛哭起来,袁世凯等人见状,也假惺惺地跟着一起哭。
此时,隆裕太后的内心是极其痛苦的,明明不想这么做,但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为了尽可能保全皇室,又必须这么做。
可以说,隆裕太后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避免了清朝以流血的方式灭亡,也为清朝皇室换来了民国政府的善待,孙中山事后就将她评价为“女中尧舜”:
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民国当然有优待条件之酬报,永远履行,与民国相终始。
《退位诏书》颁布后,全国上下一片欢腾,当然最得意的当属袁世凯了,毕竟他是这场大变革中的最终赢家。

至于隆裕太后,心情就不怎么好了,整天为清朝亡在自己手上而感到自责,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没多久就生病了,被诊断为“脾胃不健,肝气不舒”。
05按照民国政府提出的《皇室优待条件》,溥仪虽然退位了,但可以继续保留帝号,享受外国君主的待遇,继续住在紫禁城内,同时可以得到许多特权和巨额生活费。
因为这一缘故,清朝在某种意义上得到了延续,只不过不能继续统治整个国家,其“国土”仅限于紫禁城,被称之为“逊清小朝廷”。
这或许能让隆裕太后感到稍稍安慰,她虽然丢了国家,却保全了皇室,总算是有点成绩的。
隆裕太后从悲伤中缓过来之后,开始致力于维护小朝廷的安危,重中之重就是维护皇室与袁世凯的关系,毕竟只要袁世凯一句话,小朝廷立马就能灰飞烟灭。
比如,溥仪退位刚退位的时候,新政府财政比较困难,拖延了当年给皇室的费用,隆裕太后得知情况后,就派遣内务府大臣世续告诉袁世凯,“申明优待经费,不妨从缓交付”。
因为隆裕太后的主动退让,让袁世凯很有好感,加之袁世凯对她感到愧疚,所以在位期间一直恪守承诺,对清朝皇室予以善待。
不过,在隆裕太后心中,对袁世凯多少是存在不满的,只不过她不能表现出来,还必须对袁世凯客客气气的。

1913年正月初十,是隆裕太后46岁生日,虽然清朝已经灭亡,但依然有不少人支持皇室,尤其是那些皇亲贵族和清朝遗老,他们纷纷前往宫中给隆裕太后贺寿。
为了给隆裕太后庆祝生日,皇室专门拨了款项,在宫中举行了大型宴会,参与宴会的人很多,也很热闹,隆裕太后虽然身体不太好,但心情还不错,还贪嘴喝了几杯。
正当宴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有人报告隆裕太后,说袁大总统也入宫来贺寿了,还带了不少礼物来。
自溥仪退位以来,袁世凯就没再入宫,也没拜见过隆裕太后,这一次他突然到访,让隆裕太后颇感意外。
那时候,袁世凯已经坐稳了大总统宝座,无人可以撼动,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隆裕太后担心他此次入宫,可能有什么阴谋,就感到非常担心,但又不能不见。
于是,隆裕太后便派人请袁世凯进来,袁世凯进来后,她就开始演戏了,流着泪对袁世凯说,是你跪我,还是我跪你?
袁世凯此行的目的,其实不是搞什么阴谋诡计,而是单纯入宫给隆裕太后贺寿,毕竟她欺骗了隆裕太后,一直觉得不好意思,打算借此机会道个歉。
袁世凯见隆裕太后说这话,着实有些惊讶,但转念一想,千万不能让隆裕太后跪自己,这要是传出去了,自己还怎么当大总统。
想到这里,袁世凯扑通一声就跪在了地上,给隆裕太后行了个大礼,隆裕太后很高兴,心中的疑虑也全部打消,马上就请袁世凯上座。

这正是袁世凯的聪明之处,跪拜隆裕太后,可以让他拉拢不少满清支持者,还可以为他博得一个好名声,简直一箭双雕。
这一次生日宴会举行了很久,袁世凯没有多做停留就出宫了,这是他与隆裕太后的最后一次见面。
宴会结束后,隆裕太后的病情就加重了,主要是因为劳累和伤感所导致的,此后三天没有再吃一粒米。
御殿受贺,略受劳碌,加以伤感,入夜病遂增剧。自是中日悲伤,不进饮食。
正月十七日,隆裕太后在长春宫太极殿去世,袁世凯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在太和殿举行国民哀悼大会,悬挂“女中尧舜”条幅,其规格几乎等同于国葬,政府大小官员全部都去参加,全国各地也都在袁世凯的倡导下举行了哀悼会。
由于隆裕太后让出政权的举动,所以她死后,各界对她的评价都很高,其实她到死,恰恰跟这件事有着莫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