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年羹尧的前半生,我不禁感慨:如果换成别人,也一样会飘起来

醉波看过去 2025-03-09 19:54:45

在大家的印象中,年羹尧不过是个狂妄自大、功高震主的莽夫,这其实只是他的后半生,正确地说是他的人生最后几年。

年羹尧

年羹尧的前半生其实也很精彩,他可是通过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的“尖子生”,入过翰林,跟张廷玉一起点了庶吉士,可以说是根正苗红。

并且,年羹尧在仕途上也如同开挂,他在短短六年间就从七品检讨升为从二品四川巡抚,不到四十岁就当上了四川总督,四十出头又当上了川陕总督。

早在雍正帝继位之前,年羹尧就是康熙帝的“当红炸子鸡”了,康熙帝对他推心置腹,曾对他说过“朕再无疑尔之处,尔亦不必怀疑”之类的话。

像年羹尧这般得到皇帝信任的臣子,清朝时汉人之中可没有几个,就连他本人都说,“极世人之遭逢,非梦想所能到”,想他这样的人生际遇,做梦都不敢想。

可见,年羹尧的前半生十分顺畅,但或许正是因为他太过优秀了,时间长了,他就慢慢飘了,才有了他在雍正时期的遭遇。

01

年羹尧本姓严,他的家族是一个标准的宦官家庭,早在明朝时期,他的先祖年富就当过户部尚书,清朝时他的曾祖年有升被裹挟进入汉军镶白旗,由此成为旗人。

年羹尧家族在清朝的崛起,得益于他的祖父年仲隆,年仲隆在顺治年间考中进士,虽然只担任过知州之类的官,但年氏家族的书香气息开始逐渐恢复。

年羹尧的父亲名叫年遐龄,年遐龄很了不得,他从不入流的笔帖式开始做起,一直做到了湖广总督的高位,真正将家族变成了高级士大夫阶层。

年羹尧在家中排行第二,他的哥哥年希尧靠门荫入仕,但其人不喜欢政治,也不喜做官,反而对科学很感兴趣。

原本,年羹尧也可以通过门荫入仕,但他对此十分不屑,认为走科举之路才能发展得更好。

于是,年羹尧从小就发奋读书,而且他天赋极好,20岁的时候就考中了举人,21岁又一举考中了进士,还跟张廷玉一起被点了庶吉士,到翰林院任职。

在年羹尧这一届科考当中,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了巡抚、总督级别高官,最著名的几个人,除了张廷玉之外,还有鄂尔泰,鄂尔泰与年羹尧是乡试同科,而张廷玉则与年羹尧是进士同科。

了解科举考试的人应该知道,20出头就能考中进士,绝对是天才型选手,并且年羹尧的笔试成绩其实是很高的,在前十名之内,只不过因为那一届会试安排了很多豪门子弟进入三甲,所以年羹尧的最终名次被定在了218名。

原本,第218名进士是没资格进翰林院的,但因为年羹尧确实是有真才实学的,所以康熙帝把他和张廷玉一起点了庶吉士。

年羹尧年轻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史书是有明确记载的。

首先,年羹尧博闻强记,文誉甚彰,在当时的京城文坛,那是小有名气的,尤其对宋明理学和阳明心学颇有研究,身边总有一大帮学子围着他,向他请教;

其次,年羹尧风流潇洒,长相英俊,且能力很强,在官场很有人缘,在情场很受女人欢迎,他的上司很喜欢他,就连康熙帝对他的印象也很好。

再次,年羹尧少年得志,难免“意气颇盛”、为人轻狂,经常放浪形骸,比如嫖妓、宿醉,有时候喝多了还喜欢跟人打架,因其家世显赫,又在翰林院供职,所以大家都害怕他,管他叫“儇佻恶少”。

02

年羹尧的起点其实很高,翰林院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进的,明朝时有“非翰林不入阁”的说法,从翰林院出来的人,少说也是一二品的大官。

清朝时期,翰林院的地位虽然有所降低,但从翰林院出来的人,升迁肯定要容易得多,而且南书房和上书房大臣,除了皇亲国戚之外,一般也都是翰林院出身之人担任。

更重要的是,在翰林院任职,既可以积攒人脉,还可以提高个人声望,皇帝非常喜欢人用翰林出身之人担任近侍,这样拜相入阁的机会就比其他人要大得多了。

年羹尧在翰林院干得很好,他24岁的时候担任七品翰林翰林检讨,26岁的时候第一次担任乡试主考官,之后很快就得到升迁,先后担任正六品侍读和从四品侍讲学士。

到年羹尧30岁的时候,就已经是正三品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了。

年羹尧的火速晋升,除了他十分出色之外,还得益于康熙帝的欣赏,据说康熙帝很喜欢他,因为他办事稳妥,脑子转得也快,所以康熙帝对他重点栽培。

1709年4月,康熙帝给了年羹尧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他到属国朝鲜传达圣旨,年羹尧不但完成了任务,而且在与朝鲜君臣交往的过程中,做到了有礼有节,维护了清朝作为宗主国的形象,康熙帝因此很高兴,回去之后就将他外放为四川巡抚,自此成为封疆大吏。

在清朝,一个汉人在三十岁就当上了巡抚,这简直不敢想象,但康熙帝让年羹尧去四川,除了赏识和提拔之外,其实更多的让年羹尧得到历练。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康熙帝时期的四川,可不是什么好地方。

首先,四川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少数民族土司比较多,而且拥有自己的军队,时常有土司举兵作乱,很考验年羹尧的治理能力;

其次,四川在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战乱及三藩之乱后,人口减少比较严重,而且土地荒芜,清朝因此发起湖广填四川,大量外地人进入四川,造成了四川的混乱,土匪横行,很不好管理。

年羹尧进入四川之后,认为自己不能只管民政,军事上也要有所表现才行。

于是,年羹尧对四川进行了详细考察,他经常在奏折中与康熙帝讨论四川的山川形势、民族问题以及兵备事务,提出了很多兴利除弊的措施,康熙帝认为他的见解很独到,于是让其与四川提督岳升龙(名将岳钟琪之父)一起处理四川军务。

可以说,年羹尧的表现还是很好的,他的许多举措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川的匪情和土司叛乱情况也大为缓解,对四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03

据记载,年羹尧在四川巡抚任上一直干了八年,都没有得到升迁,这其实是康熙帝故意为之的。

对于年羹熬其人,康熙帝其实是看得很准的,他足够忠诚,能力也强,但缺点是缺少历练,性格也不够沉稳,毕竟太年轻。

对于年羹尧的定位,康熙帝也是经过思考的,当时清朝正在进行全国统一战争,所以越是顶级人才,就越不能只懂政务而不懂军事,把年羹尧放在四川,其实就是为了锻炼其军事能力。

当然了,康熙帝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因为那时候清朝还未掌控新疆、西藏和青海,将年羹尧放在四川,其实是为了日后平定西藏做人才储备。

康熙帝的良苦用心,年羹尧当然是有体会的,因此当他得知自己将要去四川任职时,非但不感到懊恼,反而表示自己“以一介庸愚,三世受恩”,一定要“竭力图报”。

来到四川之后,年羹尧严格约束自己,不收礼、不吃饭,私生活也很捡点,他曾多次上书表示自己要“甘心淡泊,以绝徇庇”,康熙帝因此对他越发看重,即便他在任内两次犯错,都得到了康熙帝的宽恕。

而在四川任职期间,年羹尧还苦读兵法,在军事上积极历练,经过八年的沉淀,他不但深谙地方政务,而且在军事上进步很大,这为他日后扬名立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机会在1718年出现,准噶尔出兵占领西藏之后,康熙帝决定发起驱准保藏之役,任命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率军前往西藏平叛。

四川虽然不是战场,却是重要的后方基地,年羹尧深知利害关系,于是积极表现,一方面指挥军队驻扎在边境,对西藏叛军形成威慑之势;另一方面运筹帷幄,全力保障大军的后勤补给。

1718年,年羹尧毛遂自荐,以四川军政腐败为由,请求康熙帝给他暂时加四川总督衔,承诺只要康熙帝给他一年时间,必定有所改观。

暂加臣以总督虚衔,并求赐以孔雀翎子,令臣节制各镇,一年以后,营伍必当改观。

年羹尧的这个做法其实是非常冒险的,因为他一旦玩砸了,就不好收场了,搞不好官场生涯就到此为止了。

不过,康熙帝见年羹尧如此上进又肯担当,便感到非常高兴,当即直接提拔他为四川总督,而不是加总督衔。

年羹尧也很争气,在很短时间内就整顿好了四川军务,为驱准保藏之役提供了极大助力,康熙帝高兴地在热河接见了他,升任他为川陕总督,这一年他只有42岁。

据记载,年羹尧在热河的时候,康熙帝一天数次召见他,跟他说了很多悄悄话,可谓“推心置腹,无可比伦”。

情到深处,康熙帝甚至对年羹尧说,“朕再无疑尔之处,尔亦不必怀疑”,由此可见年羹尧是多么受康熙帝信任。

04

纵观年羹尧的官场生涯,其晋升速度之快,就如同坐上火箭一般,他实在是太顺畅了,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坎坷,被康熙帝一路“保送”到总督高位。

因为这一缘故,年羹尧颇感志得意满,便开始有些“飘”了,以至于不把“主子”放在眼里。

前文提到,年羹尧一家都是汉军镶白旗,隶属于肃亲王豪格的的庶支贝勒延寿,在汉军八旗中的地位其实并不高。

大约在1709年年羹尧赴任四川巡抚前后,皇四子胤禛被册封为和硕雍亲王,依例可以获得镶白旗部分佐领,年羹尧所在的旗分佐领恰好被分给了胤禛。

自此之后,年羹尧就成了胤禛的“奴才”,胤禛见他当了封疆大吏,为了拉拢他,便将他的妹妹年氏纳为侧妃,地位仅在嫡福晋之下。

对于被分给胤禛这件事,年羹尧其实并不感冒,因为他认为在九子夺嫡当中,胤禛并不占优势,反而是皇八子胤禩的机会比较大。

因此,年羹尧跟胤禛刻意保持了一定距离,在给胤禛的书信中,落款只称职衔,不称奴才,这让胤禛很不高兴,几次写信斥责年羹尧,年羹尧却屡教不改。

更过分的是,胤禛的母妃乌鸦氏过生日,还有儿子弘时结婚,年羹尧都装作不知道,既不送礼,也不派人祝贺,完全不给他面子。

在年羹尧心中,他认为自己唯一的主子是康熙帝,胤禛还不配,有一次他给胤禛回信,竟然说了这样一句话:

今日之不负皇上,即异日之不负王爷。

胤禛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他本打算依靠年羹尧助自己夺嫡的,没成想年羹尧压根不买他的帐。

当然了,这一时期年羹尧之所以会“飘起来”,是因为有康熙帝给他撑腰。

为了制服年羹尧,胤禛没少想办法,最终想到一个损招,让年羹尧将已经成年的儿子送到京城当人质,年羹尧这才稍有收敛。

真正让年羹尧对胤禛回心转意,是在胤禩彻底退出夺嫡之争之后,加之胤禛在康熙帝面前为他说了不少好话,他这才开始“勉强”为胤禛效力。

在胤禛看来,年羹尧实在太重要,直到他继位为帝,他对年羹尧的依赖都是非常大的,比如驱准保藏之役的时候,由于年羹尧控制着大军的后勤,从而对胤禵形成了牵制作用,所以他才能从容谋划。

而在朝堂之内,则是隆科多为胤禛保驾护航,年羹尧与隆科多一外一内,是胤禛最为依赖之人。

等到康熙帝去世,遗诏立胤禛为帝,年羹尧的贡献就更大了,正是他与贝子延信一起接管了胤禵的军权,胤禛才能顺利继承皇位。

可以说,年羹尧对于胤禛成为雍正帝,是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如果没有他,胤禛搞不好就被八爷党给推翻了,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因此,年羹尧的功劳很大,是雍正帝的恩人,雍正帝一辈子都无法还清。

而雍正帝对年羹尧也确实不错,刚登基就封年羹尧为三等公爵,加太保衔,年羹尧的妹妹年氏也晋升为贵妃,赋闲多年的长兄年希尧被起用为署理广东巡抚,妹夫胡凤翚被则被任命为苏州织造兼苏州浒墅关监督,年氏一族无论老幼,都得到了恩赏,一时间风光无比。

什么叫命好,年羹尧做了很好的诠释,有几个人能像他一样,既能得到上一任皇帝的信任,又在皇位更替时幸运地站队正确,继而得到新任皇帝的依赖呢?

不过,更幸运的还在后面。

05

胤禵离任之后不久,西北局势趋于紧张,在准噶尔的怂恿下,和硕特部首领萝卜臧丹津在青海发起叛乱。

当时,雍正帝的亲信不多,能用的将领就更少了,于是他决定重用年羹尧,让年羹尧以川陕总督的身份担任抚远大将军,节制川、陕、甘、云四省共计十几万绿营、八旗兵。

在此之前,抚远大将军这个职务,除了宗室成员之外,外人不可担任,更何况一个汉人,由此可见雍正帝对年羹尧有多依赖。

这是年羹尧第一次担任十几万大军的军事统帅,权利大、责任重,关乎到国家安全,雍正帝能否坐稳皇位,他能否保住地位权势,就看他的表现了。

年羹尧没有辜负雍正帝,他展示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并且他的运气很好,有岳钟琪这个得力助手在一旁帮他出谋划策,还为他冲锋陷阵,让他有如神助。

最终,年羹尧率军一举平定萝卜臧丹津叛乱,稳定了青海局势,也为雍正朝开了一个好头。

可以说,这一仗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胜利,年羹尧居功甚伟,雍正帝给他的待遇也十分丰厚,晋升他为一等公爵,不但将他说成功臣,更将他称作恩人。

一个皇帝把臣子当作恩人,这是何等的屈尊,对臣子来说又是何等的荣耀!

于是,年羹尧彻底飘了,飘得都找不到北了。

年羹尧居功自傲,将触手伸向大清朝的方方面面,抓人事权,培植亲信,大肆贪财,在西北一带称王称霸。

更过分的是,年羹尧竟然欺压王公大臣、藐视皇权,触碰到了雍正帝的底线,于是就有了后面我们所熟知的事情,他被一贬再贬,直到最后被处死。

年羹尧的结局,其实跟以往那些功高震主的大臣是不一样的,他本来是可以不死的,但雍正帝之所以坚持杀掉他,其实跟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回顾年羹尧的一生,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他,他出身于官宦世家,自身才学出众,年纪轻轻就考上了进士,一入官场就收到康熙帝的信任。

之后,年羹尧凭借过人的才能和康熙帝的赏识,如同开挂般得到晋升,而且他的运气极好,干什么成什么,即便走了歪路,也被人给强行掰了回来,一生几乎没遭受过失败。

别人的一生都是浮浮沉沉,年羹尧的一生却是向前,向前,再向前,连续两代皇帝都把他当亲信、知己,在能力和运气的加持下,不断建立功勋,直至登峰造极,位极人臣。

当一个人把优秀当成了习惯,骄傲渗透到他的骨血当中,这个人就会渐渐迷失自我。

年羹尧的一生就是如此,连皇帝都依赖他,吹捧他,巴结他,重用他,再加上他的定力不够,所以他就慢慢飘了。

与年羹尧形成鲜明对比的一个人,正是他的同科张廷玉,张廷玉知进退、明大理,虽然当了首席军机大臣,位极人臣,却低调得可怕,即便后来当了乾隆帝的辅政大臣,却选择急流勇退,最终保全了自己和家人。

其实,年羹尧的结局,从他年轻时就可以看出端倪,他虽然优秀,却不懂得洁身自好,而是放浪形骸、私生活混乱,这就是“飘”的一种表现。

说到底,年羹尧实在太成功了,成功到让所有人羡慕,连他自己都觉得自己实在太优秀了。

于是,年羹尧认为自己可以稍微放纵一下,结果没控制好分寸,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直接“飘”到天上去了。

可悲的是,年羹尧到死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多“飘”,他刚被贬为杭州将军的时候,甚至连一道请罪折子都没上,后来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依然认为雍正帝不会杀自己,只要自己悔过,就可保荣华富贵,于是上了这样一道折子:

以愚陋之姿,器小易盈,又不能谨言慎行,处己昧于谦卑,办事日多悖谬,是臣之罪责,已无所逃。

年羹尧看起来是请罪,实际上他根本没明白自己到底怎么得罪了雍正帝,结果只能是悲剧了,不但自己被杀,儿子年富也被牵连致死,一家人都被他害惨了。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