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桐城一派
小时候,喜欢猜谜语。
1、弟弟长,哥哥短,两人赛跑大家看, 弟弟跑了十二圈,哥哥一圈才跑完。(猜一么事)
2、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路程分长短,最后时间都一样。(猜一么事)
3、兄弟三个爱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它们会走没有腿,他们会说没有嘴。(猜一么事)
上面三个谜语的答案都一样:钟表。
也许有人猜到了,今天的浙江桐乡往事,跟钟表有关。
桐乡东兴商厦西侧,羊行头的一条弄堂口,有一个不起眼的钟表修理摊,匆匆路过的人几乎不太注意它的存在。“国荣钟表”摊虽不起眼甚至略显寒碜,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木质边框的展柜见证了岁月的沧桑,精湛的手艺与对行业的执着已然成为他最好的名片。
钟表师傅是位八旬老汉,名叫沈国荣。只要说起“国荣钟表”,这位梧桐镇上的时间修复师,知道的人很多。国荣师傅的女儿,曾经是我儿子入托的老师,她看到我写老灵安的系列文章,加了我微信,第一句话就是,我爸是灵安人,80岁了还在修钟表呢,你应该写一篇的。
因为国荣师傅是正宗灵安人,所以我很想把他写入我的灵安系列文章中。但考虑到国荣师傅大部分时间是在县城,早已“脱灵润桐”,因此放入“桐乡往事”系列或许更贴切。
很难想象,一双天天摸坦克内部大型精密仪表的手,怎么玩转小巧玲珑小鸡肚肠一样的钟表。一个厨子不看菜谱,看起兵法了,就好像天天搞原子弹的,突然有一天做起茶叶蛋来了,多少有点违和感。隔行如隔山,但坦克的记时钟和钟表还是有点相通的,再加上国荣师傅的执着,一个装甲兵,愣是将修理钟表的道道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1945年9月,国荣师傅出生于桐乡县城西南十里地的崇德县灵安镇,是地地道道的灵安人。民国手里,他父亲沈子堂从亭桥来到灵安,在灵安安弄北段,靠近杭申公路的地方,购置了2分多土地,造了一间平房,开茶馆为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国荣师傅应征入伍,当了一名装甲兵,专门修理仪表。1969年,修了4年坦克的国荣师傅退伍回到灵安,受时代影响,进单位困难,为了养家糊口,他就干起了修钟表这个行当。
几十年下来,不管是几十元的表,还是几千元上万元的表,在他这儿,都能得到精心的修理。到目前,他修理过的表中最贵的60多万。有时,顾客会带来一些已经停产的老牌手表让他修理。这些手表的零件往往难以寻觅,但国荣师傅都会竭尽全力去寻找,只因为不想让这些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手表在他手中消失。
每天,国荣师傅在摆满工具的桌前忙碌,精准的镊子、放大镜是他最得力的助手。经他手修复的表,从简单的石英表到复杂的机械表,都能重新滴答作响。
国荣师傅,也从小沈师傅,慢慢熬成了老沈师傅。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机械表因价格高昂逐渐被电子表和石英表所取代,钟表修理行业逐渐衰落。短短几年间,梧桐镇原先星如棋布的钟表店,关门的关门,转行的转行,剩下的不多了。钟表修理生意逐渐冷清,但国荣师傅却依然坚守在钟表摊。他舍不得丢掉这门老手艺,依然保持着早出晚归的习惯,守着老店,让时钟的“滴答声伴随着他的每一天。
国荣师傅健谈,嗓门大中气足,跟他聊天就是愉快。说起钟表收藏,国荣师傅眼睛一下子放光,来劲道了。凭借几十年修钟表积累下来的经验,国荣师傅对各类钟表如数家珍,哪个国家产的,价钿多少,给你交代得煞煞清爽,一点不拖泥带水。甚至闭着眼睛都能摸出手表的牌子来,熟悉得就像外婆家。
桐乡新华书店一个小年轻,酷爱收藏钟表,但钟表知识储备有限,他常常拿一些从外地淘来的老钟表请国荣师傅“搭脉”,而国荣师傅有求必应,不藏着掖着,为他解惑释疑。
到今年9月,国荣师傅就年满80岁了。问他为啥这么大年纪还在修钟表,国荣师傅哈哈一笑,说,一是修了几十年有感情了,丢不下这个手艺;第二呢,有个地方跟老友们聚聚,一起吹吹牛广广白谈,消磨一下辰光。
人生就像钟表,能够回到最初,却已不是昨日!昨日回不来,但国荣师傅依然在坚守!为这份坚守这份情怀,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