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桐城一派
题记:吴海山(1910年8月27日—2002年5月27日),幼名吴陆同,自号桐南逸叟、桐南虎友。斋室名百忍草堂、养心斋。一个非著名民间画家,就像丢弃在乡间的明珠,无人识之。很遗憾,我与海山老先生,缘悭一面。在风清景明的日子,今天的往事系列,我很乐意写写这位灵安乡贤。
晚年吴海山
1在桐乡,说起吴海山,除了画画的,恐怕知道的人不多。
在灵安,说起吴海山,上年纪的老灵安人知道的就多了。
但真正了解吴海山、知道他过往经历的人却又寥寥无几。
一个周末的下午,在海山老先生二女儿吴大用家里,我采访了他的长女吴大志。
吴海山长女吴大志
在外人看来,吴海山是深居在灵安乡下的一个不知名画家,画花鸟、山水,尤爱画老虎,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从她长女的眼里,我分明看到了一个慈父的形象。谈起父亲,79岁的吴大志兴致勃勃,镜片后的眼睛也显得很有神,思绪仿佛回到了父亲还健在的那些时光,一些原本已经模糊甚至不太真切的尘封往事,随着回忆,在她的脑海里也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我父亲从小就喜欢画画......,吴大志就像拉家常一样,打开了话匣子。
2
海山先生祖父,乃崇德县灵安吴家门人氏,贫苦人家出生,以给人当学徒起家,出山后在桐乡县城梧桐镇开肉店为生,家境渐丰,遂娶妻生女。女儿到了谈婚论嫁,便招婿吴陆昌入赘。
吴陆昌原名陆敬堂,号文熙,善行草,尤以一手反手字为绝,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入赘后的吴陆昌,和妻子生下一男两女,男儿即为海山先生。
吴海山
1910年8月27日,海山先生出生于崇德县灵安乡吴家门(今凤鸣街道李家弄村),那里离灵安集镇大概三里地。海山先生的童年是在梧桐镇上度过的。他自小聪颖好学,因深受擅长书画的堂祖父陆宗游的影响,对绘画尤感兴趣,孩童时代就展露出了绘画天赋。
八岁时,海山先生入学梧桐镇完小,接受系统的国民小学教学。没想到,刚入学的第二年,海山先生就遭遇了人生的第一个大挫折。
一场突如其来、莫名其妙的大病,差点让海山先生夭折。
3
9岁那年的一天清晨,海山先生没有像往日那样早早起床,背起书包上学堂。父母很纳闷,急忙来到床前,只见海山先生两眼紧闭,怎么叫也叫不醒,这可急坏了吴陆昌。
吴陆昌赶紧用轿子请来城里最好的郎中,给海山先生诊治。老郎中先是翻开海山先生紧闭的双眼看了看,接着号了一下脉,长叹一声说,唉,没治了,准备后事吧。
这无疑是个晴天霹雳。海山是家中的独子,爷爷奶奶宠爱有加,父母视如宝贝,如今,正是含苞待放的花季,竟要撒手人寰,这怎么能让家人接受。
海山先生母亲,禁不住悲从中来,放声大哭,爷爷奶奶和父亲吴陆昌一脸煞白,觉得天都要塌了。整个吴家,笼罩在一片悲痛中。在那个医学尚不发达的时代,郎中的话,就像一纸宣判,更像圣旨一样,你不得不接受。
这个生死攸关的坎,海山先生能跨过去吗?
4
天无绝人之路。吴家的哭声,惊动了肉店对面的碗店老板。
老板是江西人,早先从老家来桐乡谋生,在鱼行汇开了一爿碗店。肉店和碗店刚好是对门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一来二去,两家人就熟悉了。
碗店老板先是过来跟吴陆昌问询了情况,又看了看床上的海山先生,思索了一下,对吴陆昌说,我有一个土办法,不知道灵不灵,要不试试看。走投无路的吴陆昌,一听碗店老板说有办法救治儿子,就像是个溺水的人,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样,连声说,那赶紧试试吧。
碗店老板转身从家里拿来一把刮痧用的小刀,用酒精消毒后,就在海山先生的舌头下刺了一刀。随着有点暗淡发黑的血流出,一直昏迷不醒的海山先生终于有了反应,身体肉眼能见地动了一下。碗店老板擦了擦额头的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说,有救了!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和康复,在鬼门关转了一圈的海山先生,终于又活过来了。
5
海山先生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从梧桐完小毕业后,15岁的海山先生告别家人,负笈杭城,考入了当时的两浙盐务旧制中学。四年后,19岁的海山先生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这所学校当时可是大名鼎鼎,是美术大师刘海粟于1912年与友人创办的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美术学校,简称上海美专。执教的老师个个如雷贯耳,放现在绝对是流量担当,潘天寿,诸乐三,吴茀之,张大千,张善孖,郑曼青......。
不少栋梁型的重要美术人才,程十发、陈秋草、万籁鸣、莫朴、赵丹、朱屺瞻、李可染、蔡若虹、沈之瑜、蒋兆和、韩尚义等名人,都是或毕业或曾求学于上海美专。
在这样一所崇尚艺术兼容并包,专门培养美术人才、造就未来美术大师的实验平台,青年海山先生如鱼得水,专心在艺术的海洋中遨游徜徉。
1928年至1931年的两年半,海山先生在上海美专就读,主攻花鸟走兽,兼修山水、书法篆刻,求学期间得到了诸位名家的指点,博采众长,画技长进,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正当海山先生准备大展身手,家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让吴家大伤元气,他不得不中断学业赶回桐乡,作为家中的独子,挑起了家庭大梁。
6
海山先生的工作经历更是坎坷。
1931年,未能修完上海美专最后半年学业的海山先生,经人介绍去了梧桐完小做了一名劳美教师。后辗转濮院、嘉兴等地任教。
1937年11月,桐乡沦陷。日寇铁蹄之下,战火纷飞,民不聊生,海山先生不是在逃难,就是在逃难的路上。
创作于抗战期间
创作于抗战期间
在国共合作、全民抗战的热潮感召下,青年海山热血沸腾,决心投身抗战洪流,他先后在寿昌、桐庐、天台、松阳县政府及浙江省政府工作,历任事务员、科员督学、秘书、区长等职,历时八年。就在松阳,海山先生认识了他的妻子。他妻子是松阳古市镇人,两人育有四女。大女儿吴大志、三女儿吴大用现居灵安,小女儿吴大红原是浙江外国语学院的美术老师,现已退休。
海山夫妻与女儿吴大志吴大成合影(1952年摄上海)
抗战胜利后的次年中秋,海山先生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灵安,担任崇德县灵安区田赋粮食办事处主任,两年后辞去该职务。1949年9月,海山先生拿起教鞭重返教学岗位,任乌镇青镇完小教师。
1950年2月,调任梧桐完小教师兼桐乡第一中学教师。
同年10月,经人介绍,赴上海市浦东海兴小学任代课教师。后加入上海市美协。
一年多后,正当海山先生为正式调往上海执教四处奔波时,又一场劫难从天而降。
7
1952年初,因受学生徐学铨特务案(冤案,后平反)牵连,海山先生莫名其妙卷入了一桩冤案。专案组没日没夜审讯,要海山先生交代特务罪状。
最后自然审不出什么,无奈之下,它们只好用“顽固到底、抗拒坦白”的理由,强加特务罪于海山先生,被判刑5年。海山先生被投入安吉农场劳动改造,蒙冤五载。
1957年3月,海山先生刑满释放。此时,海山先生自动申请,举家迁至安吉农场安家落户。
1964年6月,农场动员遣返外籍人员,已在安吉生活了七年的海山全家,只好回到了家徒四壁的灵安老家。
两年后,十年动乱开始了。刚刚因“特务罪”蒙冤坐了5年牢的海山先生,又被卷入了无休无止的人祸中。
8
浩劫肇始,海山先生被莫名其妙打成了“历史反革命分子”。
先是抄家。抄家人员见海山家里没有值钱的东西,抄无可抄,为了完成任务,竟然将海山先生珍藏多年的绘画书籍,以及画纸、画笔、画具、印章等尽数掳走,甚至连陪伴海山先生多年的镜架都不放过。
然后是关押,批斗,海山先生遭遇了非人的折磨,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屋漏偏逢连夜雨,两年后海山先生再次遭受打击。1968年,自小患骨痨(中医称骨结核)的二女儿吴大成因无钱医治离世,年仅21岁。
蒙受了冤屈的海山先生,一直在为自己的错案冤案奔走申诉,哪怕被接二连三驳回,海山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拨开乌云终见日,守得云开见月明。经过无数次抗争和申诉,1985年,压在海山先生身上让他直不起腰来的“特务”和“历史反革命分子”两顶帽子,终于被摘掉了。
海山先生估计自己也想不到,他竟然是灵安公社最后一名被摘帽的“四类分子”,平反昭雪后,不仅恢复了教师名誉,并享受退休待遇。这一年,海山先生已经75岁。
9
海山先生一生作画无数,但画事多有中断,从1979年重拾画笔之前的画作,目前家里仅存4幅,均为抗战期间所作。
年轻时期的海山先生,画艺在浙江多地已有一定声望。抗战前,海山先生在桐乡、崇德两县举办过个人画展。抗战期间,海山先生工作之余忙里偷闲,作画颇多,曾在永康、松阳举办过个人画展。
抗日军兴,辗转多地的海山先生,作品散失难免,又逃过了十年特殊时期的数次抄家,能保存下来4幅实属不易。
1952年被打成“特务”后,接二连三的厄运迫使他的画事中断,画笔束之高阁,直到1979年,海山先生才重拾画笔,艺术生命在晚年重新绽放。
毕竟远离画笔长达28年,为了提高画技,不与时代脱节,他频繁地外出购书、到杭州上海观赏名家画展,不停给自己充电。为了画好老虎,每次到上海,海山先生常去西郊公园观察老虎的神态。
2022年,在海山先生去世20周年之际,一部凝聚了全家人心血的《吴海山中国画作品集》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大红的研究生导师马其宽作序《虽老身犹健,丝尽方罢终》,吴大红以《历尽风霜境高洁》一文,高度概况了父亲的生平与艺术。
海山先生,这块被遗忘在乡间的绘画艺术的璞玉,终于为世人所知。想必,那边的海山先生肯定是很欣慰的。
下面是海山先生的部分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