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三国志》相关记载改编
王朗是否被诸葛亮骂死?针对这个问题,闲事科采访了一系列与王朗有过交集的知名人士。

孙策 字伯符由于王朗在乱世初年担任会稽太守,我们首先联系了当时在江南一带颇有势力的讨逆将军孙策。孙策表示:“诸葛亮是谁,我不认识。但他能骂死王朗,应该是有点本事的。因为我应该最早骂过王朗的人。不过他这个人,真不好骂。你骂他,他卖惨,可怜巴巴地,搞得我还不好意思了。”原来当年,孙策为扩大地盘,率军进攻会稽。王朗竭力抵抗,最终不敌战败。孙策对王朗的抵抗表示不满,曾令使者诘让。结果王朗回复了一番卑微、哀伤的“投诚”之言,从自己与老母亲如何乘着一艘小船艰难逃往,到如何在密密麻麻的流失中无奈被俘,更感慨自己“身轻罪重,死有余辜,申脰就鞅,蹴足入绊,叱咤听声,东西惟命”。(我该死,只能走入枷锁,任君处置。)原想除掉王朗的孙策,最终未能予以加害。数年后,漂泊的王朗辗转投奔了曹丞相。由于丞相拒绝接受采访,所以我们找到了将王朗引荐给丞相的孔融。

孔融 字文举数年后,漂泊的王朗辗转投奔了曹丞相。由于丞相拒绝接受采访,所以我们找到了将王朗引荐给丞相的孔融。孔融对诸葛亮亦没有印象。但,谈到“王朗这小子,肚子里是有点东西的。他能被人骂死?我不相信。他不把别人骂死就不错了。你知道吗?他是敢公开怼曹阿瞒的人!”根据孔融讲述,一次群臣聚会,曹操举杯致辞,勉励诸公。勉励之余,还不忘嘲讽。他特意对着王朗说:“我们可不能像你在会稽那样,一不小心就丢了饭碗”。听闻此言,王朗仰天长叹:“宜适难值”。“实际发生的事情,似乎总是不该做的事情啊”。曹操不解:“何出此言呢?”。王朗摇头:“当年我在会稽,不该投降,却不得不投降,未可折而折。而今天明公,满座嘉宾,鼓瑟吹笙,本该周公吐哺、折节下士,却偏偏揭人疮疤、揶揄讥讽,可折而不折”。“那曹阿瞒满面羞愧,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孔融说到这里又哈哈笑了半天。

曹丕 字子桓曹丕践祚后,王朗的职业生涯上升了一个新高度。而曹丕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我不反对有人骂死王朗。有时候我也想骂死王朗,但都是心里骂。更多时候,是他骂我。我做什么都骂。”“我刚即位,位置还没坐热,他就已经上疏劝育民省刑,说如今“四海荡覆,万国殄瘁”,让我什么也别做,怀远人,宣德泽,等个十年二十年。好的。”。“孙权联合我出兵一起进攻刘备,他发表建议,说天子之军应当“坐曜天威,不动若山”。Ok。孙权说好要把儿子送过来,临时反悔,我都已经赶到许昌,准备出兵,他上疏说我小题大做,建议要“势不可动,计不可测”,没问题。”“好,我不用兵,我不打仗。我出去打猎,他说我违反警跸之法,不够谨慎。我举办祭祀,他说我政充事猥,威仪繁富,不够简约真诚,过于暴虐奢侈。反正我什么都不对。““等一下,你说是谁骂死他来着?诸葛亮?巴蜀那个?那不行,诸葛亮骂死他不行。”

曹叡 字元仲王朗的最后一位领导曹叡与曹丕感受略同。由于王朗多次上疏阻止他营修宫室,勤俭节约,以耕农为务,戎备为事,他也曾一度感到不爽。但曹叡认为,“老人家都这样。反正他们说他们的,我们做我们的。忠至者辞笃,爱重者言深,有时候听他们唠叨下,也挺温暖的。”据说王朗晚年最操心曹叡的孩子问题,一想到皇子频频夭折,后宫生育不够,就倍感思虑。他总觉得肯定是宫里给孩子穿得太多,被褥太厚,把孩子给捂坏了。“老臣㥪㥪”,他诚挚地希望曹叡的孩子生够二十五。就是在这些忠谨的担忧中,王朗离世了。至于被诸葛亮骂死一事,曹叡只是笑说“他年轻时连会稽都守不住。当时年近古稀,你觉得我会派他去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