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品三国|EP1-2凭啥一结义,就豪强了

魏子淳晚霞 2025-02-11 14:57:17

说刘关张三人不打不相识,聚于庄中饮酒。提及投军报国,刘备一声长叹,眼泪汪汪地讲述起“某汉室宗亲”落魄不得志的故事。慷慨激扬、言与泗俱,听得关张热血沸腾,当即,以身家相许,结为生死兄弟。

所以,“汉室宗亲”有什么魅力?这个身份对于豪强形成有何意义?

首先,何谓豪强?基于群雄逐鹿的背景,我们将豪强简单定义为:“拥有独立部队并可领导武装割据斗争的人”。那么,“汉室宗亲”又指谁?“宗亲”分两类:皇帝的近亲和远亲。近亲,如皇帝儿子或兄弟,凭血缘关系获封爵位并附赠行政区。他们最辉煌的岁月在西汉初年。不仅有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能组建自己的朝廷和部队,还可指定后嗣完整继承财产、臣民和土地。

由此可见,皇帝近亲是天然的豪强,甚至比豪强更强,因为某种意义上,他们已经完成了割据。刘备的先祖中山靖王原就可以成为这样的一个诸侯王。但,豪强与中央本质上是存在竞争关系的。

就此,老三国第一集有巧妙的展示。三个人的相识缘起一张征兵令:黄巾起义,幽州太守奉天子明诏,招募精壮之士保境安民。有趣的是,关张二人一直是积极响应,可刘备却一直在阻止他们参军。刘备不是不愿参战,他只是希望率领自己的队伍上阵。因为,目测很快就会形成“豪强割据”的局面,而他,想分一杯羹。朝廷公开招兵,是因为“力不能及、兵匮将乏”。好容易有两个骁勇善战的猛士愿意报效皇帝,半路还被刘备揣进自己兜里。这就是豪强与中央政权最大的冲突:抢资源——抢地、抢人、抢赋税、抢一切。

国家初建,肉多狼少,还能共存。但随着胃口增加、肉不够分,狼和狼就要发生矛盾。到中山靖王出生时,他的父亲汉景帝已经试图遏制膨胀的诸王。只是时机未到,激发七国之乱。不过,随后,中山靖王的弟弟——汉武帝登基,终于得以全方面采取措施。所以,成年后的中山靖王处境大致如下:从管辖范围看,他不再持续拥有封地,而要将郡国打散分给自己的儿孙。

正常估计,名义上的“郡国之王”慢慢会沦为实际上的“乡长村长”。

从权限上,他也领导不了谁:不能治理民众、无法聘用官吏;政务、人事交由中央委派官员处理。实际上,他也没时间与中央冲突,因为每时每刻都得提心吊胆、谨言慎行。否则,可能会被有司吹毛求疵、旁人侵辱陷害,一不留神都保不住性命。

据说因为生活压抑,中山靖王一度“我心忧伤”,忧得头疼、忧得苍老,忧得“惄(nì)焉如捣”。可见,皇帝近亲虽是天然的豪强,却也因为强得招摇,天然遭受各种打击。所以,东汉末年,参与逐鹿的群雄并没有皇帝近亲。而近亲们也逐渐建立了独特的处世准则。譬如中山靖王,后来就悟出至理名言,“王者当日听音乐,御声色”。他将人生重心全部放在酒色上,最终生了120多个儿子。

刘备,就属于这120多枝中的一枝。他与东汉末年—灵帝—之间的血缘关系要上溯西汉初年的汉景帝。因此,他是皇帝的远亲。远亲的活动自由度大许多。但,远亲并不保证能成为豪强。豪强需要拥有独立部队。而要想获得一支部队:要么得有政治势力,通过朝廷配备;要么得有经济实力,自己花钱装备。

有时,经济势力甚至比政治势力更重要,毕竟,如果皇帝发不出工资,也没几个愿意为他拼命。可亲戚总会分穷亲戚、富亲戚,贫亲戚、贵亲戚,所以,汉室宗亲的远亲能否成为豪强,得看个人造化和能力。

相比而言,东汉末年姓刘的豪强中,比刘备条件更好的不在少数。比如,刘虞。刘虞是光武帝之子——东海恭王的后代,与汉灵帝的血缘关更近。他祖父是光禄勋,九卿之一。自己也被州郡举为孝廉,并逐渐升至幽州刺史。这么看,他应该有些家底。怎讲?老三国中,督邮曾教育刘备,想做官:要么有人,大树底下好乘凉;要么有钱,拿钱才能往上推。这个情节一定程度反映了东汉的官场环境。

在东汉做官主要三条途径,核心都是靠关系。比如,任子。此乃“关系户特供途径”:每个大官拥有一个体制内的名额。后两种貌似广纳贤才,执行起来一言难尽。比如,选举:无论“举孝廉”“举贤良方正”“举茂才”,标准都比较飘忽,解释更富有弹性。比如,辟除:直接赋予中央机关领导或地方政府领导自主招聘的权力。当然,肯定有人会秉持方正之心,为国选能。但想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国之栋梁,也得靠有人吹风、有人搭桥、有人引路牵线。更多人,要么为培养人脉,要么想拿点油水;哪怕不会算计,也总能收到“贵戚书命,不宜相违”。

因此,自东汉建国初,皇帝们就在批评“选举乖错”,就在下诏“要求整顿”。可直到快亡国,依然“名实不相副,求贡不相称”。也难怪人家汉灵帝,西园摆摊,公开卖官。

同样是以政治资源换钱,豪强都赚得盆满钵满,皇帝就不能拿点?毕竟,人祸天灾,挺多地方要花钱。所以,通过刘虞举孝廉并一路升至幽州刺史,可以判断,他家庭条件不错,至少好于刘备。刘备的祖父也\举过孝廉,官至县令。

但,他父亲早逝,从小只能跟着母亲贩履织席,根本无法获得被选举的机会。另一位刘姓豪强是刘焉。他与汉灵帝的距离,和,刘备与汉灵帝的距离差不多。祖上是中山靖王的兄弟——鲁恭王。他的方式不仅是做官,又增加了个独特资源:师从“不世英才”祝恬。祝恬应该在学术圈很有地位、有不少学生,本身也位至三公、官拜司徒。

由于祝恬病逝,本已进入中央的刘焉因丧去官。这是一种技术性辞职:表现自己对恩师的孝义,进一步增加声望。去官期间,他也未闲着:居住阳城山,积学教授,通过传递经学,又能培养自己的门生。随后,他再被举贤良方正,一路官运亨通,还主动请求牧守益州,早早为自己布局了做土皇帝的后路。刘备的母亲也曾为他拜了师父。

刘备十五岁时,母亲安排他去九江太守卢植门下行学。卢植与刘备是老乡,为人正直,通古识今。可惜卢植很快因病辞官,刘备的仕途也告一段落。鲁恭王的另一个后人——刘表——采取的是不寻常的清流豪强之路。刘表很早就在没有网络的世界混出了大V的名声。当时有个儒家学术界,学术界附带一个人物点评圈。点评圈喜欢讨论士人,标记加V。刘表就位列其中。他的名号说法不一,有说是“八及”之一,有说是“八顾”之一,有说是“八友”之一。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非常荣幸地成为第二次党锢之祸的打击对象,又非常成功逃脱了打击。这使他荣获对抗“浊流”的政治勋章。所以,何进上位后,为收拢人心,辟他为掾(yuàn)吏。他得以进入中央,并于董卓专权期间,受诏出任荆州刺史。

刘备,那是出了名的得人心。按说获得个好评不难。更何况他的前导师卢植被曹操评为“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他跟着卢植,若学成一二,没准也加个V。但刘备有个问题:他爱好很多,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却“不甚乐读书”。这就很难玩转学术界。不过,天生我材必有用,条条大路通豪强。豪强的核心条件是什么?能组织并领导部队。只要有钱、有人就能启动啊。如此,再看“桃园三结义”。不难明白。为什么一结义,他就豪强了?因为,张飞给他提供了钱,关羽给他提供了关羽。有了钱,他可铸造武器、招募士兵;有了关张,他都有了组织架构,两个大将为他打天下、带团队。当然,“桃园结义”是艺术化的表现方式,但情节塑造却基于刘备真实的豪强之路。刘备家境一般,却很有人缘。他未必能获得文化圈的认可,但他善于“交结豪侠”。

《三国志》评价刘备“盖有高祖之风”。特别提到他像刘邦,大概因为,他和刘邦一样,有点草根,有点江湖,突破东汉传统豪族因环境优越而形成的不接地气。

因此,“年少争附之”。关羽、张飞就是初期跟随他的徒众。三人“恩若兄弟”。个人魅力,可以吸引义气儿女,但要组织部队,还得货真价实的利益。老三国中,张飞家境殷实,衣着华丽,一片赤诚,出钱又出力。他的形象应该融合了刘备的早期投资人:一群马贩。他们赀累千金,看好刘备,“乃多与之金财”。由此,刘备才得以用合徒众。

不过,为什么马贩自己不组织部队、反要为他人作嫁衣?或者说,老三国中,最初是张飞在招呼众人,为什么一句“汉室宗亲”,瞬间主客易位?

因为,这个名头还有点意义:

首先,当时豪族竞争实在太激烈。

东汉末年,流民很多,是因为有钱人也不少。

所以,有钱之外,需要找点花样。

“汉室宗亲”就是参与逐鹿的入场券。你看那屠夫老何都花大价钱把女儿送去当皇后了?其次,汉室宗亲枝叶繁茂,单中山靖王就120多条分支。这么大基数,总能找到几个有用的亲戚。刘备一路就没少麻烦其他人。年轻时,同宗刘元起不顾夫人的反对,出资赞助。辗转之际,荆州的刘表,热情礼遇、接纳厚待。能立足蜀地,一半也是因为刘璋听说他乃“使君之宗室”。

最后,汉室宗亲能使师出有名。只要大家对老刘还有情感,他就占有道义优势。想当年,西汉戛然而止,王莽翻脸篡位,也是群情激愤、义军四起。但无论农民、还是地主,起义时都得找个姓刘的撑场子才敢耀武扬威。可惜,时移势迁。

东汉末年,一个董卓入洛阳,立刻“山头变换大王旗”。天要变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不仅是黄巾军的口号,更是一众平乱将领心照不宣的愿望。毕竟,不是只有汉室宗亲才能当豪强。这大地里长出的其他派系或许更加茂盛、更加强劲。而他们对阳光雨露、土壤养分的争夺,早于甲子,已开始多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