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穆尼成佛前的四次出游遇见了什么?

周生南山 2024-06-01 10:36:36

释迦穆尼大约于公元前565年出生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当时正是我国春秋时期,大约与老子和孔子同时,但释氏比孔子早了14年,比老子小了6岁。

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以“仁”为核心,弘扬道德伦理之大道;老子是道家代表人物,推崇“道”的概念,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释迦穆尼是佛家的代表人物,其教义强调人类心灵的觉悟和道德的升华。

儒释道三个学派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三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释迦穆尼成佛的历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自我探索的过程,成佛前四次出游,最终促使他觉悟成佛。

悉达多(释迦穆尼)出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一个王族家庭,从小受到当时贵族青年所能受到的最好教育,生活优渥。

我国汉族地区和日本等国的佛教徒农历四月初八举行的浴佛节,就是纪念释迦穆尼诞生日。受南传佛教影响的东南亚地区佛教徒和我国傣族是在清明节后十天,纪念释迦穆尼诞生日,后发展为“泼水节”的传统节日。

在29岁时,悉达多四次出宫游历,看到了人生真相,他的生命观和价值观由此产生了颠覆性影响。

第一次出游看到了一个垂死的人,他老态龙钟,杵着木棍,颤颤巍巍;头低垂着,每走一步,便要痛苦地喘气,歇息一阵,神情也是呆滞茫然。在以前,释迦穆尼并不知道什么是老。御者告诉他:衰老是每个人共有的命运,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第二次出游看到了一个生病的人,卧躺床上,身体浮肿,长满了脓疮,相貌可怕,在他临近死亡的眼神里,充满了极度的痛苦。御者告诉他:生病也是人人难逃的命运。这使他深刻认识到疾病的无情与残酷。

第三次出游看到了一个死亡的人,四个人抬着的棺木,里面停着一具僵硬冰冷没有意识和知觉的尸体。御者又告诉他:人有生,也就有死,死亡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出现。这让他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第四次出游遇到了一个苦行僧,于是王子向他问学。苦行僧告诉他,要解脱人生的苦难,只有在孤独中,在密林深处的寂静找寻。这位僧人以苦修求道,向他传授了解脱人生苦难的真谛。

四次出行以后,生病的人、垂死的人、以及腐烂的尸体,苦行僧风餐露宿追求真理的举止象走马灯一样一幕又一幕在王子的眼前闪现,他意识到人生充满了痛苦,决定放弃王位和家庭的牵绊,出家修行,寻求解脱之道。

(参考《佛教与人生》、图片来自互联网)

1 阅读:3
评论列表

周生南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