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知道“冬九九”,而少有人知道“夏九九”呢?

周生南山 2024-06-22 16:47:07

“夏至”二十四节气之第十节,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

夏至就是夏天到了,至者,极也,从这一天起,一年里最热的伏天就快要开启了,而长江中下游仍处于黄梅雨季,午后多有雷阵雨,高温闷热;此时蚕事完毕,农事仍繁忙,中低海拔地区,夏至前后农人总要种田栽秧,热火如荼。

《礼记.月令》云:在夏至这天,国主郑重其事地率领三公、九卿、大夫等朝廷重臣,前往皇城南郊,举行盛大的仪式,迎接夏季的降临,以此祈愿风调雨顺、农事活动丰收。

夏至这一天要行斋戒,不喝酒,不吃荤。但到了唐朝,习俗又有了些许的改变。白居易有一首诗,记载他在夏至节气时的饮食:“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白居易在江南吃过的夏至宴是开了荤的,至于有没有喝酒,诗中则是没有记叙。

总的说来夏至后,饮食要清淡,多食蔬菜瓜果,以降火开胃,促进食欲,注重用饮食来调节身体。

“夏至数九”是从南宋时期开始的,与“冬至数九”相呼应。

夏至数九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夏至那一天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用来计算和预测夏季气温变化的一种方法。

南宋时期陆泳在《吴下田家志》中记载了“夏至九九歌”,这是最广为人知的版本。

歌谣这样写道:“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夏至数九歌,是一首表达夏至以后天气变化规律的歌谣,确切地反映了江南气温由高逐渐转低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这一过程中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为什么大家只知道“冬九九”,而少有人知道“夏九九”呢?央视的气象先生宋英杰在节目上认为,可能是劳动者冬闲夏忙的缘故吧。

 (图片来自互联网)

0 阅读:0

周生南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