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又在渲染中美脱钩?中国给出一个答案耐人寻味!

毅品文 2025-04-17 12:21:43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

作者:毅品文团队毅叔,欢迎转发!

“中美是否会‘脱钩’?”这个问题,在2025年的春天,显得格外刺耳。

还记得六年前,当“关税大棒”第一次挥舞起来的时候,不少人信誓旦旦地认为,中美经济的“分手”只是时间问题。然而,六年过去了,国际贸易的潮起潮落,却展现出与某些预期截然不同的景象。

最近,美国政府又开始新一轮的关税攻势,理由依然是“国家安全”和“贸易平衡”。仿佛只要筑起高高的关税壁垒,就能将中国制造拒之门外,就能让美国经济重回巅峰。然而,现实这面镜子,往往会照出一些令人尴尬的真相。

就在这轮高压之下,中国海关总署公布了一季度的数据,给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答案:尽管美方动作频频,但今年第一季度,中美双边贸易额依然达到了1.1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实现了增长。这不禁让人想起一句老话: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中国海关数据公布后不久,美国政府在短短72小时内,上演了一出“变脸”戏法。先是宣布对手机、芯片等关键电子产品实施关税豁免;紧接着,又接连不断地要和中方打电话。

这种“朝令夕改”的操作,像极了一场“胆小鬼博弈”。一方想通过强硬姿态占据上风,但当真正触及自身利益时,却不得不选择退让。特朗普政府或许是想通过这种方式重新调整策略,但正如美国前财政部长贝森特所言,“中美贸易破裂不是玩笑”,华尔街的反应也说明了一切——美债市场近期出现的“抛售潮”,恰恰反映出市场对这种不确定性的担忧。

更值得深思的是,美国挥舞关税大棒,真正伤到的,真的是中国的核心产业和消费市场吗?恐怕未必。美国的关税政策只会进一步推高美国的通货膨胀,让美国消费者承担了更高的物价。不少美国中小企业也因为供应链中断和成本上升而面临困境,甚至不得不将订单转移到其他国家。

有人或许会说,长远来看,中美“脱钩”依然是趋势。但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链和供应链早已深度融合,人为地强行“剪断”,只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回顾历史,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美国将大量制造业转移到海外,固然有其经济考量,但如今想要通过一纸关税令就将产业链“拉回来”,却面临着劳动力成本、工会力量、基础设施等多重挑战。事实上当今世界从来没有一个去工业化的国家能成功再次工业化的,正如美国著名金融家彼得·希夫所言,美国想要如特朗普所想的再工业化,那就必须还掉之前全世界各国借给美国,让美国人超前消费掉的钱。美国人要以很长时间全民生活水准下降的代价来慢慢完成再工业化。事实上这几乎不可能,当美国人民感受到痛苦之后,就一定会利用选票把胆敢这么干的人给搞下去。

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关税来弥补财政赤字,结果却可能点燃滞胀的导火索;想要打压竞争对手,却意外地伤及了自己的盟友;想要保护国内产业,却遭遇了资本市场的“用脚投票”。这一系列操作,与其说是推动中美“脱钩”,不如说是加速了美国自身的孤立。

中国并非不愿对话,而是反对以胁迫为前提的谈判。关税不是解决问题的钥匙,互利共赢才是长久之道。经历了长达六年的贸易摩擦,谁是赢家,谁是输家,市场已经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总而言之,中美贸易“脱钩”的论调,更像是特朗普政府自导自演的一场高风险的赌局。真正理性的选择,唯有平等协商,共同发展。否则,等待美国的,恐怕不是“再次伟大”,而是经济衰退的阴影。喜欢本文的朋友还请多多分享转发,大家有什么有趣见解,欢迎订阅本号并在下方留言讨论!

2 阅读:327

毅品文

简介:著名历史、军事作家宋毅的说书平台!独立专业!有种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