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
作者:毅品文团队毅叔,欢迎转发!
最近国际贸易舞台上,有个不太寻常的插曲吸引了全球目光。一边是华盛顿方面,在与一些伙伴国进行贸易谈判时,时不时地释放出一种信号,似乎想把市场准入、关税优惠,与这些国家的对华经济关系挂钩。另一边,一些被视为“铁杆”盟友的国家,却开始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独立性和——用一些媒体的话来说——“硬气”。
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美国与英国之间的一轮贸易对话。要知道,美英关系素来紧密,被形容为“特殊关系”。按照惯性思维,在经贸议题上,伦敦似乎更容易与华盛顿的步调保持一致。然而,这次的走向却出乎不少人意料。
根据英美两国的媒体报道和多方分析,在近期的一些沟通中,英方代表明确且坚定地表达了他们的立场:英国不会为了换取美国的贸易便利或关税减让,而牺牲或大幅削减与中国的正常贸易往来。
这话听着简单,但份量十足。它意味着英国拒绝让美国将其对华政策的要求,与双边贸易谈判捆绑。英方传递出的核心信息非常清晰:与中国的合作,尤其是经贸领域的务实合作,是英国基于自身国家利益做出的决定,不应成为第三方施压的筹码。有评论认为,这可能是近年来,美国在尝试以贸易手段影响盟友对华政策时,遭遇的最为直接和有分量的“软抵制”。
为什么连最亲密的盟友,也开始在对华贸易问题上表现出如此的独立性?这背后有更深层次的经济逻辑和现实考量。
首先,经济的引力不容忽视。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庞大且持续增长的市场。对于后脱欧时代的英国而言,拓展全球贸易伙伴、增加出口和吸引投资至关重要。尽管存在地缘政治摩擦,但中英双边贸易额仍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在某些领域甚至有所增长。中国不仅是重要的商品市场,也是英国服务业(如金融、教育)和创新产业的潜在巨大机遇。完全遵照美国的意愿大幅“脱钩”或设限,对英国经济而言将是难以承受的损失。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政治表态,而是基于国民经济现实的理性选择。
其次,“去风险”并非“去中国”。
华盛顿方面近年来一直在推动盟友在经济上“去风险”(de-risking),尤其是在关键供应链和敏感技术领域。英国以及许多其他欧洲国家也认同“去风险”的必要性,即提高供应链韧性,避免过度依赖特定国家,防范潜在风险。然而,“去风险”的理念,与一些人鼓吹的彻底“脱钩”(decoupling)有着本质区别。英国的立场更倾向于前者——在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的前提下,继续与中国进行务实合作。这是一种平衡策略,而非站队式的二选一。伦敦方面清晰地认识到,全球性的挑战,比如气候变化、人工智能治理、公共卫生,需要所有主要经济体包括中国的参与才能有效应对。在这种背景下,保持沟通和合作的渠道至关重要。更关键的是,从疫情后的西方各国的所谓“去风险”的具体实践看,依靠中国供应链才最稳定,最没有风险,反而跟中国脱钩的某些国家和企业往往发现经常无法保证稳定生产和产品质量,风险没去成,反而给自己增加了风险,最后灰头土脸地再度将产能搬回中国。
再者,这反映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多元化趋势。
美国虽然仍是头号经济强国,但其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影响力正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世界。各国,包括美国的盟友,都在更加独立地评估自身在全球经济链条中的位置和利益。它们需要在多个主要经济体之间找到最符合自身发展的平衡点,而不是仅仅围绕一个中心转。英国的这种表态,可以说是在新形势下,一个重要经济体在处理大国关系时,寻求战略自主性的一种体现。
事实上,给美国软钉子的不单单只有英国,还有以往对美国最“忠诚”的日本。日本首相石破茂就公开宣称,日本不打算作出重大让步,也不会急于达成协议。这简直是太“日本”式的试探了,熟悉日本历史的人都很清楚,对日本来说,老大实力强大的时候,他们会是最忠心的狗,当老大实力下降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始不断地进行试探,一旦证明老大没有实力来控制他们,他们就会立刻反噬。这次日本对美国的态度就是日本民族性的典型体现,这也证明了美国对日本乃至全世界的控制力已经非常虚弱了。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种贸易对话的背景下,中英之间的高层互动并未中断。有消息表明,双方正在探讨重启或深化关键领域的贸易对话机制,以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甚至有报道提到,英国首相及内阁成员的访华计划仍在议程上,讨论范围可能涵盖应对气候变化、人工智能安全、绿色能源合作等被英方视为“面向未来”的关键议题。这些都进一步印证了英国在政治层面虽与美国保持盟友关系,但在经济和部分全球议题上,正试图开辟一条基于自身利益的务实合作之路。
《金融时报》等国际媒体在分析这一现象时普遍认为,当“对等关税”等单边施压工具,连最核心的盟友都难以完全说服时,这或许标志着一种旧有模式正在失效。世界经济的复杂性、各国利益的多元化,正让那种试图通过简单施压就能迫使别国站队、甚至牺牲自身核心经济利益的做法,变得越来越困难。
时代确实变了。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环境中,各国都在摸索如何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对英国来说,这种确定性,部分来源于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连接,包括与中国的建设性互动。而不再对盟友亦步亦趋,正是这种新现实下的一个必然反映。这或许也为其他国家处理类似外部压力,提供了一个值得观察和思考的样本。喜欢本文的朋友还请多多分享转发,大家有什么有趣见解,欢迎订阅本号并在下方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