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
作者:毅品文团队毅叔,欢迎转发!
中美之间的经贸较量,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关税壁垒,进入了一个更复杂、更具战略性的新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是双方隔空“甩”关税,那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场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和关键资源的立体攻防战,更像是一场比拼国家经济韧性、战略远见,乃至内部治理能力的“深水区”博弈。
美国方面,依然试图通过组合拳施压:一方面延续高关税,给中国制造进入美国市场设置障碍;另一方面,加大技术“卡脖子”力度,特别是在高端芯片等领域。其核心策略是试图减缓或迟滞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步伐,迫使中国在某些领域做出让步。然而,这套组合拳在实践中正面临越来越多的阻力。
首先,高关税对美国自身的反噬效应越来越明显。虽然旨在降低中国商品竞争力,但结果往往是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承担了成本。《华尔街日报》等媒体的报道曾多次指出,这些额外成本最终以涨价的形式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加剧了通货膨胀压力。亚马逊等平台上的部分“中国制造”商品,即使加了关税,依然因为其性价比和成熟的供应链难以被完全替代,美国消费者不得不多花钱。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效果,让美国国内对关税政策的质疑声从未停歇。
其次,试图将中国排除出全球供应链谈何容易?全球化是过去几十年市场选择形成的复杂网络,不是一道行政命令就能轻易切断的。很多跨国企业发现,“去风险化”或将生产线迁出中国,面临巨大的成本、技术和效率挑战。东南亚、印度等国家虽然承接了一部分订单,但在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熟练工人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短期内还难以与中国大陆匹敌,更别说完全替代了。近年来,一些曾试图将供应链完全移出中国的企业,在遭遇各种“水土不服”后,又不得不重新评估甚至部分回归,网络上关于“越南制造瓶颈”、“印度设厂不易”的讨论也时常见诸报端。
面对外部压力,中国的应对策略显然更加多元和主动。这不仅仅是“见招拆招”,更是利用自身体量和产业链优势,积极构建新的增长极和安全垫。
一方面,我们在大力开拓其他国际市场。数据显示,尽管对美出口面临挑战,但中国对东盟、欧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持续增长,这些市场的增量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对美贸易的波动。高层外交和经贸对话也更加密集,目标是深化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合作,实现贸易伙伴的多元化,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另一方面,也是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中国开始更加注重对关键资源的掌控。镓、锗等稀有金属的出口管制,以及近期对特定石墨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的公告,都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中国正将自身在某些关键矿产和材料领域的优势,转化为战略博弈中的筹码。
为什么这些“小矿产”能成为大筹码?这就要说到中美经济结构和产业链地位的差异。
美国经济的强大,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其位于全球产业链的顶端——设计、品牌、服务和一部分高科技制造。而支撑这些顶端产业,特别是军事、航空航天、新能源、高端电子等领域的,恰恰需要大量位于产业链中下游的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和中低端消费品。巧合的是,中国恰恰在全球中下游制造和部分关键材料供应方面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就拿稀土来说,很多人可能只知道中国稀土储量大,但更关键、更具战略价值的,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技术最成熟的稀土开采、冶炼分离和应用产业链,尤其是在重稀土的分离和加工方面。这意味着,即使其他国家发现了稀土矿,他们也往往需要将原矿运到中国进行加工,再回购提纯后的产品。中国扮演的不仅仅是资源提供者的角色,更是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掌控者。
这种对完整产业链的掌握,是几十年投入和积累的结果,涉及复杂的化学、材料科学、环境工程以及大量的工程实践,其门槛远非简单的资金投入就能跨越。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即使有意重建国内稀土产业链,面临的也是漫长的时间周期、高昂的环境成本和技术人才的瓶颈。美国国防部等机构虽然也在努力推动国内稀土加工能力建设,但要完全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现代军事装备,从精确制导武器、雷达系统到先进战机引擎,无不大量使用稀土永磁材料等稀土制品,其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
除了稀土,镓、锗、锑等关键矿产同样是半导体、红外技术、光纤通讯、军工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材料。中国在全球这些材料的生产和供应中占有重要份额。中国对这些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并非简单地“不卖”,而是将其纳入严格管控体系,确保其流向可控,优先满足国内战略需求,同时也是在战略层面增加了与对手博弈的筹码。
当正常的贸易渠道受到限制,而需求依然存在时,一些非正常甚至非法渠道就会应运而生。近期香港海关查获的试图走私出境的锑锭事件,就是一个令人警醒的例子。这不仅反映出国际市场对这类受控战略资源的渴求(无论最终目的地是哪里,能消化如此大批量锑锭的需求方绝非一般),更暴露了在实施战略管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和风险。
这25吨锑锭如果成功走私到美国,可以制造多达上千枚导弹,这可以说是赤裸裸地犯罪了。这种事就相当于朝鲜战争时期有人将我军的机密直接泄露给美国,不但是走私,甚至可以说是叛国。在中美贸易战中,明面上的较量中国绝不会怂,但最怕的就是这种内鬼。能搞到多达25吨锑锭的人能量必然不小,这其中牵涉到什么人,什么企业,应该要一查到底。这些人靠着国内的资源赚得盆满钵满,遇到关键时刻居然还想着用出卖国家来谋取利益,简直是罪不容诛!
还有之前香港的李氏财阀在明知美国不怀好意的情况下,还执意要出售多达几十个港口的运营权给美方的贝莱德公司,甚至在官方明确表示不赞同这桩交易的时候,还想方设法想要转卖,甚至还找了意大利人来打掩护,企图蒙混过关。
这类事件提醒我们,国家间的战略博弈,不仅仅是台面上政府层面的较量,也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安全和资源的保护。对关键战略资源的有效管控,是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一环。这需要海关、公安等部门的严格执法,也需要相关行业和企业的自觉遵守,更需要全社会提高警惕,共同防范可能出现的绕开管制的行为。
这场经贸“深水区”的较量,考验的是双方的综合国力,更是耐力和战略定力。美国试图通过施压迫使中国“就范”,但其手段带来的自身成本和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使其步履维艰。中国则利用自身庞大的市场、完整的产业链以及在关键资源领域的独特优势,积极寻求突围和反制,努力在全球经济版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赢得这场较量,不仅在于外部策略的运用,更在于内部的强大。这包括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也包括有效管理和保护战略资源,防范各种形式的渗透和破坏。正如历史经验所示,一个国家最强大的力量,往往源于其内部的团结一心和不懈奋斗。在这场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博弈中,提升“内功”、守好“家底”,是我们应对一切外部挑战最坚实的基础。喜欢本文的朋友还请多多分享转发,大家有什么有趣见解,欢迎订阅本号并在下方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