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与觉悟

紫易觉悟兴时态 2024-04-23 02:00:51

《智慧与觉悟》

一、放下浮躁,保持平静

你有没有感到,几乎在这个年代里的所有人都变得越来越浮躁了?

有人急着赚钱,有人急着出名,有人急着升职加薪,愿意安安静静学习和成长的人,越来越少了。

这种浮躁的感觉,就像是空气,时时刻刻萦绕在我们的周围,让我们难以心平气和的思考和做事,让我们越来越焦虑,也越来越慌张。

怎么办呢?

如果把浮躁的心理状态比喻成一滴墨,当把它滴在水杯里时会非常明显,因为整个水杯里的水都会被这滴墨彻底染黑。

但是,如果把它滴在大海中呢?

你肯定不会看到大海因为这滴墨而变黑,相反,它对大海来说只是一滴可有可无的墨,滴进去就会消失不见。

所以,如果说浮躁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时常面对的情绪,那么它滴下去的效果就是由我们不同的内心状态所决定。

如果你的内心状态,是一杯水,那么它就会被这滴墨迅速染黑。如果你的内心状态,是一片海,那么它就会让这滴墨消散不见。 

而这,就是解决内心浮躁的方法:让自己的内心从一杯水变成一片海,从而让这滴墨汁不再影响我们的身心与生活工作的状态。

那么,具体又该怎么做呢?

方法1.回归自然

人都具有自然属性,所以人与自然的联结,是原始的、本能的联结。

当我们回归自然时,会获得一种好似回归母亲身体般的亲密感、同一感、舒适感、自由感与安定感。

所以,当我们感觉自己成为了一杯水,无法逃离浮躁那滴墨的影响时,我们就可以选择离开城市,进入自然。

我们可以在周末,用两天时间钻进大自然,感受回归大自然后的内心平和与安定。

我们也可以在家里种很多花草,每天下班后仔细观察它们的生长和变化,就像是处在一片充满野趣的自然之中。

我们还可以每晚出去散步,走到离家不远的河边或是草地边,观察步道旁的植物、花朵,时涨时落的河水,从而深深的感受与大自然的联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方法能让我们重新回归自然,从而把内心状态由一杯水拓展为一片海。

通过经常性的回归自然,不断重复和体验这种安定的感觉,我们就可以在需要大自然的时候去主动唤醒它。

这种主动唤醒就像是当你想起杨梅、山楂的时候,虽然你只是想起,并未真的吃到,但口水却已流出来了。

方法2.看一本“闲书”

“闲书”,不是那些有很强的目的性,或功利性的书。

闲书,可以是诗词歌赋、可以是传统文化、可以是山水画册、可以是美学散文、也可以是古建筑导读...... 

总之,它们都是一些看似“无用”的书。

但与此同时,它们也能让我们的内心从一杯水变成一片海。

当我们去读诗词、去读古人的传记、去读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正是在跟一个又一个的灵魂对话,不自觉地让这些灵魂影响自己。

如果这些灵魂是博大的、宽广的,那么我们的内心会在不知不觉间也变得博大和宽广;如果这些灵魂是豁达的、超脱的,那么我们的内心也会在不知不觉间变得豁达和超脱......

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所以,通过古人的灵魂,古人的生命,我们这些躁动不安的生命和灵魂也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与安抚,于是,我们的内心状态就从一杯水变成了一片海。

二、生活中的智慧

一样东西,如果你太想要,就会把它看得很大,甚至大到成了整个世界,占据了你的全部心思。

一个人一心争利益,或者一心创事业的时候,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最后无论你是否如愿以偿,都要及时从中跳出来,如实地看清它在整个世界中的真实位置,亦即它在无限时空中的微不足道。

这样,你得到了不会忘乎所以,没有得到也不会痛不欲生。

有人对你做了一件不义的事,你为此痛苦了,这完全可以理解,但请适可而止。

你想一想,世上有不义的人,这是你无法改变的,为你不能支配的别人的品德而痛苦是不理智的。

你还想一想,不义的人一定会做不义的事,只是这一件不义的事碰巧落在你头上罢了。

你这样想,就会超越个人恩怨的低水平,把你的遭遇当作借以认识人性和社会的材料,在与不义作斗争时你的心境也会光明磊落得多。

用终极的眼光看,人世间的一切纷争都如此渺小,如此微不足道。

当然,在现实中,纷争的解决不会这么简单。

但是,倘若没有这样一种终极眼光,人类就会迷失方向,任何解决方式只能是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我们都在表象中生活,有什么事情是值得计较的。

人生在世,既能站得正,又能跳得出,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在一定意义上,跳得出是站得正的前提,唯有看轻沉浮荣枯,才能不计利害得失,堂堂正正做人。

如果说站得正是做人的道德,那么,跳得出就是人生的智慧。

人为什么会堕落?

往往是因为陷在尘世一个狭窄的角落里,心不明,眼不亮,不能抵挡近在眼前的诱惑。

佛教说“无明”是罪恶的根源,基督教说堕落的人生活在黑暗中,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相反,一个人倘若经常跳出来看一看人生的全景,真正看清事物的大小和价值的主次,就不太会被那些渺小的事物和次要的价值绊倒了。

所谓智慧的人生,就是要在执著和超脱之间求得一个平衡。

有超脱的一面,看到人生的界限,和人生有距离,反而更能看清楚人生中什么东西真正有价值。

中国文人的怀抱,总是在出处之间彷徨。

通常的情况是,以功名为正道,仕途失意,才把归隐当作了不得已的退路。

人生的态度,宜在进取和超脱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然而,功名太平庸,不是真进取,归隐太无奈,不是真超脱。

真正的进取和超脱,不会只在出处的低水平上折腾。

因为世态险恶,人心叵测,于是远离名利场,这个境界仍比较低。

惦着他贤我愚,口说不争,到底还是意难平。

真正的超脱,来自彻悟人生的大智慧,或净化灵魂的大信仰。

进取也罢,退隐也罢,都逃不脱时光的变迁。

不过,立足于自然看历史,的确可以使人看淡世间的功名是非。

在中国文人身上,从来有励志和闲情两面。

励志,就是经世济用,追求功名,为儒家所推崇。

闲情,就是逍遥自在,超脱功名,为道家所提倡。

对闲情不可等闲视之,它是中国特色的人性的解放,性灵的表达,在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文人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很重很重。

只有励志,没有闲情,中国文人真不知会成为怎样的俗物。

三、品现于事,心藏于行

看清一个人。

看清,才能看轻。

人心隔肚皮。

我们很难从外在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

但面对事情的时候,一个人的反应和行动,往往能暴露他最真实的样子。

利益之下见人格,是非之中现人品,落难之后知人心。

利益面前,最能看清人心黑白,分出人格高低。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自私贪利,做事一定没原则,守正不贪,做人一定有底线。

古人说:利之所在,无所不趋。

追逐利益,是人的天性。

但是追逐利益的态度和做法,却分出了一个人的高低。

金钱面前,守不住自己底线的人,终究守不住自己的人生。

如果一个人轻易就被利益诱惑,这样的人,多看一眼都是罪过。

古语说: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一个人如果喜欢搅弄是非,内心必然浑浊不堪。

他们见不得别人好,总是添油加醋,挑拨离间。

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一不小心,就被卷入是非的漩涡。

内心浑浊,才会摇唇鼓舌。

品德低劣,才会飞短流长。

凡说是非,必生是非。

不听是非话,远离是非人,是非才能离你而去。

大悲大喜看清自己,大起大落看清朋友。

一个人风光的时候,身边仿佛都是好人。

但是当一个人真正落难了,那些留下来的才是真朋友。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路遥才知马力,日久方见人心。

感情的真真假假,需要时间的检验。

在经历岁月沉淀,人生起落之后,我们才能看清朋友,懂得真心。

古人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人心换人心,你真我才真。

那些在浪急风高,选择和你同舟的人;

那些在雨天愿意为你打伞的人;

那些在低谷不离不弃的人……

才是我们此生最值得付出,最值得信任的人。

孔子说:听其言,观其行。

一个人的人品三观都藏在他的行动里。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不管如何掩饰,都会被人看清。

看清,才能看轻。

不要为不值的人留恋,不要和错的人纠缠。

四、你若自信,何须比较

许多人喜欢比较,比身上是不是穿名牌的服装,开的车子是不是BMW,或是捷豹。也有人是比精神方面的,最近上了谁的课,看了哪一本书。听起来是不同的比较,精神的比较好像比物质的比较还高尚。其实不一定,有比较之心就是缺乏自信。

人有时候也很奇怪,会倚靠外在的东西,让自己有信心。

人类的文明很有趣,慢慢发展下来,你会发现,人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方式使自己有信心,但前提是要有一个比较成熟、比较丰富的文化支持。

我们的社会的确已经在走向多元化,人不是被制化的。

制化,就是用英文分数、数学分数就决定这个学生好或不好。不把人制化,才能让人身上的其他元素有机会被发现,丰富他的自信。

我们的社会是慢慢地往这一个方向在走,但同时有一些干扰,例如重商主义、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又会让多元趋向单一。单一化之后,就会出现这样的声音:“考上大学有什么用,歌手接一个广告就有数百万入口袋,那才实在。”

所以,价值的单一化,是我们所担心的。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

这个观念在欧洲一些先进国家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他们长期以来重视生命的价值,所以他们的自信,不是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上。

很多人比衣服、比车子、比房子,比生活中的各种东西。有比较之心就是缺乏自信。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丁俊贵

2024年4月22日

0 阅读:0

紫易觉悟兴时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