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为你好”到“你应该”,控制型养育慢慢偷走孩子的信心和勇气

百合读书 2025-02-18 07:14:09

情感如潮汐,痛苦如波涛,有来有往,有起有落。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如此,从不能接受到接受孩子原本的面目,不悲不喜,也没有消极的反应。

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自我修炼过程,是从高压控制和高要求到尊重和接纳的一个阶段。

父母拿着为孩子好,总是提出很多的要求,要求孩子应该做好这些,不应该去做那些。

幼年的孩子吸收能力很强,像海绵一样浸泡在父母的要求和控制中,不管是被动还是依附性的听从,孩子都很乖,很听话。

似乎养出一个指哪打哪,听话照做的孩子就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

可是渐渐随着孩子的长大,之前有多少控制和要求,就会剥夺孩子多少的信心与勇气。

孩子听了很多道理,被父母强加了很多感受,也受到了诸多的指责之后,孩子并没有具备面对错误和勇于纠错以及逾越障碍的能力。

作为一个觉醒中的父母,我常常问自己:

是否用一种恰当的方式对待孩子?我是否陷入了刻板养育思维?我对孩子的方式有没有受过去经验和习惯的影响?我的一言一行是帮助了孩子,还是对孩子产生了负面影响?

如果家长自己都没有一桶水,又如何赋予孩子一瓢水?

如果家长自己对事物都已经失去了掌控,伴随的是挫败、不安和焦虑,又如何做孩子负情绪的容器?

如果家长对孩子总是过度反应和过度关心,孩子又怎么能有序自发成长?

如果家长总是忽略孩子的情绪与内心需求,孩子内耗和厌学是必然的结果。

当父母没有觉察自己的情绪,只是一味的要求孩子,拿为孩子好而提各种的要求,必然会压抑孩子的负面情绪,久而久之便会成为心理阴影。

那些在孩子内心留下负面阴影的东西,会在无意识中刺激负面情绪的出现与扩散。

情绪障碍也映射出了内心的一些安全感的缺失以及不确定因素的发生,便会有割裂的状态。

与其总是要求孩子,总是拿着为孩子好而逼迫孩子做不想做的事,不如去觉察,孩子被什么刺激到了?他的感受是怎样的?

情绪来源于自身,他人的因素只是行为引起的。浅层次上是别人的无礼,是嘲弄和不友好,而深层是对不喜欢的东西本能的抵触心理。

追溯到自负感遭到了撼动,让自己感受受到了威胁,这时就会陷入慌乱和排斥,从而消极的抵抗。

而觉醒则是对现实的本来面目接受和应对,不要妄图去控制或改变,而是接受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触碰自己最真实的心。

感受就是感受,是愤怒,是悲伤,是焦虑,是犹豫,是怀疑,是悲伤等。

父母要教会孩子直面自己的内心,直面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逃避和抗拒,或者转嫁给他人,或者通过伤害自己或情绪内耗而表现出来。

教会孩子学会尊重和欣赏自己的感受,活在真实的世界之中,才是慢慢为孩子增加信心和勇气的关键。

允许孩子以自己的方式体验真情实感,孩子就能更快的走出内耗,明白痛苦或悲伤也只是一种感受,只是一种情绪的体现。

痛苦也可以转化为智慧和希望,也可以裂变为勇气和积极的动力。

一步一个脚印的做,不再消极抵触,允许一切的发生。

生活与经历本身就是一种阅历,走向觉醒时刻既有接纳也有敞开怀抱,直面自己的感受。

这是塑造无限的生活可能性,纵然艰辛,却是一条积极和自信之路。

0 阅读:1

百合读书

简介:爱读书、爱思考、爱写作的百合,读完10000本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