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58岁上海人,搭伙3次后才懂:男人找老伴,藏着这3个真实目的

是美樱子呀 2025-04-04 08:56:45

我是王桂芳,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今年58岁。

自从三年前退休后,女儿远嫁国外,我独自住在徐汇区的老房子里。

原本以为广场舞和越剧票友会能填满生活,直到去年冬天在社区医院吊盐水时,邻床阿姨一句"老姐妹你这年纪该找个知冷知热的伴",让我动了找老伴的心思。

前后相亲三次,我才猛然发觉:中老年男人找老伴这事儿呀,其套路那可是,比年轻人的剧本还要来得精彩呢。

第一次相亲对象,是张老师,一位62岁的中学语文老师。他在相亲角,举着“诗词歌赋爱好者”的牌子开口闭口都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初次见面,在徐家汇公园。他特意带了,自己手抄的《唐诗三百首》,说要和我“共筑精神家园”。

同居三个月后,我才发现他的"诗意"全是算计。

每天早上,要我在五点半的时候去菜市场购买新鲜鳝丝,他说“文人的胃需要精致的料理”;周末逼着我陪他前往苏州园林进行写生,而他自己却躺在摇椅上悠闲地喝茶并指挥着。

最绝的是每月退休金5800元,却要我承担所有生活开销,理由是"艺术家不该被铜臭污染"。

直到某天,他让我签一份“生活助理协议”,我才彻底清醒,这哪是找老伴儿呢?分明是找免费的家政人员外加取款机嘛。

张老师每天清晨要我去铜川路水产市场买现杀鳝鱼,"必须选活蹦乱跳的,死的有土腥味"。

他总说,“文人的手是用以写诗的”,却让我跪在地上,擦拭那仿古地砖的缝隙。

某次我发了高烧,达到39度,不过他却依旧坚持让我去做西湖醋鱼,其理由乃是“此道菜最为考验火候”。

第二位相亲对象是李工,60岁国企退休工程师。

他在相亲之际,反复着重强调“现今之人需讲求契约之精神”,进而提出每月的生活开销务必严格实行AA制,即便只是购买一包盐也得进行记账。

起初我觉得这是尊重女性,直到有天发现他的"记账本"暗藏玄机:

他的降压药算"个人医疗支出",我的感冒药却算"共同健康维护费"。

他女儿来家吃饭,算"亲情接待费"要我均摊。

甚至连他孙子弄坏我的翡翠镯子,都要按"共同财产损失"索赔。

最讽刺的是,他总说“我们这把年纪,感情要纯粹”,却在我住院之时,算了这样一笔账:“陪护三天,这耽误了我去钓鱼,若按小时工25元每小时来算,你得给我1800元的误工费。”

拿着计算器的他,让我想起了《威尼斯商人》里的夏洛克。

李工用Excel做了共享账单,精确到每度电的使用时段。

他坚持用“公摊面积”来计算家务劳动:“你负责厨房以及客厅,我负责卧室还有书房。”

某次他儿子借走我的按摩椅,他说:"按市场价每天50元算,你收我儿子1500就行"。

第三位相亲对象,是陈叔一位63岁的退休干部。他身着笔挺的中山装,一开口便是“组织上给予了我这么多年的培养”。同居半年后,他那真实的目的渐渐浮出了水面:

让我每月从退休金里拿出2000元,补贴他儿子的房贷。

甚至计划让我辞掉社区志愿者工作,专职照顾他孙子的课后辅导。

当我质疑时,他拍着桌子说:"我一个处级干部,能看上你是你的福气!组织上都说了,老同志要发挥余热.

这句话让我彻底心寒——原来他找的不是老伴,是能免费服务他家三代人的"老黄牛"。

他孙子的钢琴课,要我去接送,“培育祖国的未来是老同志们的担当”。

有次我发烧没做饭,他愤怒地说:"连后勤保障都做不好,还谈什么革命友谊?

三次相亲经历,让我清楚地、清清楚楚地看清了中老年相亲市场的真相:有些男人,把“黄昏恋”这一行为,当作了一种资源置换的游戏,用那甜言蜜语,将自己的算计层层包裹;用“搭伙过日子”这样的说法,巧妙地、巧妙地掩盖了剥削的本质。

他们想要的,不是那种平等的伴侣,而是犹如免费保姆一般的存在、像是提款机那样的工具以及宛如免费劳动力之类的角色。

在此奉劝姐妹们:晚年幸福靠自己,退休金握手里,广场舞跳起来,健身房练起来。

与其给别人当免费老妈子,不如把日子过成诗。

各位看官,你们觉得中老年相亲市场还有真感情吗?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

0 阅读:1

是美樱子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