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汉画,与伊索寓言无关,记录着中国先民观象授时和哲学认知

作家老沈的文笔 2023-10-31 07:01:00

上图,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河南出土的汉画砖上的图案——一只乌鸦站在枝头,树下是一只抬头仰望的狐狸。

这不免让人联想到《伊索寓言》——说乌鸦得到了一块肉,飞到了树上。下面的狐狸想骗到这块肉,就花言巧语大夸乌鸦如果说话像唱歌,就可以做鸟中之王。乌鸦被吹捧得昏头昏脑,一张嘴结果肉掉下来被狐狸吃掉了。

是公元前后,伊索寓言传到了中国,还是中国神话传到了古希腊?

如果仔细端详这幅汉画,就知道并非上述的两种结果,而是纯属古代中国的“原创”。

画上的乌鸦,长着“三足”。“三足乌”,是古人认为的“金乌负日”的“阳鸟”。

上古先民很早便开始观测天象。

最初,古人对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反复无穷一定很感疑惑。由此,设想天有十日,轮回交替升落。

十日如何能在天上运行呢?因为有“金乌”背负着太阳在天上走。

《山海经》里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这里记载的,是应该可以追溯到七八千年前上古先民的认知。

仰韶文化彩陶上,生动刻画了“金乌负日”而行的古人想象。

良渚文明陶器上,也有如此图案。(见下图)

大约公元前600年前后的《天问》说“羿焉彃日?乌焉解羽?”。

这反映的是,先民终于认识到,天上其实只有一个太阳,所以有了后羿射日的故事。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负日”的“金乌”,也变成了“三足”。

《淮南子·精神》:“日中有踆乌。”汉高诱《注》:“踆,。谓三足乌。”

《春秋元命苞》:“日中有三足乌。”

后世,“三足乌”亦指太阳,或称“金乌”。

自汉代起,“三足乌”或“三趾乌”,是著名的“祥瑞”。

魏征奉敕所撰《九成宫醴泉铭》说:“日含五色,乌呈三趾”,就是说天降大祥瑞于李世民。

再仔细看,此汉画下面的狐狸,是“九尾狐”。

最早记载“九尾狐”的古文献,也是《山海经》,说出于东海东南角北边的“青丘之国”。

《吴越春秋》载,“九尾狐”曾助大禹治水,是“王之证也”,也就是帝王出现的征兆。

总之,“九尾狐”也是祥瑞之徵。

《春秋元命苞》:“天命文王以九尾狐。”

这幅汉画把“三足乌”和“九尾狐”搞到了一起,那一定是比“大祥瑞”更大的“祥瑞”了。

秦汉之前,西王母的神话已然形成,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穆天子传》。

“三足乌”和“九尾狐”,在神话里都受西王母差遣。

此汉画的创作者,并非自己“瞎编”,而是有本所依。

“三足乌”,承载着上古先民对于太阳运行的大胆想象。

(《钦定古书集成·明伦汇编·宫闱典》所载尾宿九星图)

而“九尾狐”,极可能是先民观测东宫苍龙之“尾宿”的摹写——尾宿恰好有九星,即“九尾”,“狐”则与“弧”谐音。

由此看,“三足乌”代表日,在天为“阳”;“九尾狐”助大禹治水,在地是为“阴”——二者画于一体,所体现的“祥瑞”,则为“阴阳调和”之理念——既记录了上古先民观象授时的认知,又呈现着对于世间万物哲学的观点。

0 阅读:0

作家老沈的文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