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合川区一座桥而得名的乡镇,因距离城区太近而升格为街道

巧云聊旅游 2025-03-28 20:36:52

前往太和镇游玩途经大石场,看到很多人往菜市场走,不用多想,肯定是赶场,喜欢凑热闹的我岂能不在大石场打卡。没到大石场之前,认为大石场就是个普通的场镇,有同事是大石场金钟村的,就介绍大石,没具体说情况,就按普通场镇去理解,没想到大石场是合川区的大石街道。

同事是20多年前开始在外打拼,并未具体了解大石场的情况,而同事所在的金钟村原属金子乡的,对大石场没有太大的归属感,对大石场了解不深亦可理解。大石场形成于清朝雍正6年(1728),得利于“湖广填川”的人口红利,兴盛起来的原因则是走武胜、太和等地的陆路咽喉,民国时期还是合川区比较早建立的大镇。

民国15年(1926)大石场改为大石乡,是民国时期合川县第六区区公所所在地,民国20年大石乡改为大石镇,民国时期就设镇,想来大石场的经济底子不弱。大石场其老地名是大石桥场,因场边有大石修建的桥梁而得名,尽管历经几百年,大石桥已面目全非,但大石桥的名字保留下来而且还用它来起地名,或许这就是大石桥留给后人的历史财富。

可能大石镇太大,民国20年(1931)大石镇析出沙坪乡,民国26年(1937)大石镇又析出临江乡。沙坪乡具体在哪不知道,不过临江乡还是知道的,毕竟是靠近江边的老场镇,而且还是跟利泽老街齐名的老街岂能不知晓?临江老街挺有怀旧感的,如果有机会大伙可以去走走,体验一下临江老街的沧桑,感受一下临江老街的兴衰史。

民国28年(1939)大石镇与临江乡合并后更名为大临镇,乡并入镇保留镇名,只是撤乡并镇起名规则,临江乡并入大石镇则各取一字新起名,足见当年的临江乡底子不弱,大石设镇的优势无非就是区公所所在地。民国31年(1942)大临镇撤销析出大石、临江两乡,大石从镇变成乡,大石场感觉挺委屈的,就这么个撤乡并镇的折腾一下,镇就降为乡,到哪说理去。

大石镇没有与临江乡合并之前是合川县第六区区公所所在地,大石镇与临江乡合并设大临镇后变成合川县第一区区公所所在地,老六一下子跃居老大,得亏是临江乡的并入,若不跟临江乡合并,大石就是老六,看来临江乡民国时期的地位不低,可惜的是解放后临江乡撤销并入大石乡,往后只有临江场没有临江乡,更没有临江村一说,临江乡是不是感到非常的委屈。

解放后大石镇降为乡,区公所则搬迁至利泽场,解放后的大石场则是利泽区管辖下的乡,即便是集体经济时期,大石公社依旧是利泽区管。分单干后大石公社改为乡,1990年大石乡升格为镇,1993年内口乡并入大石镇,2001年利泽镇并入大石镇,2005年尖山镇并入大石镇。这一波撤乡并镇中最委屈的是利泽镇,区公所所在地,还是个大镇,撤销感觉挺可惜的,最可惜的是2010年大石镇改为街道。

为何说大石镇改为街道感到可惜,因为大石镇有人民政府,尽管是行政级别最低的机构,但第一把手还带有长。没改为街道之前,大石镇的一把手都镇长镇长的叫,改为街道后一把手则主任叫,镇长与主任,级别的高地就不用多说。好在不是干部终身制,要不然叫了几十年的镇长改叫主任,心里都不是滋味,自己不在官场混,不知镇改为街道是升格还是降级,总感觉镇长比街道办主任好听。

出门游玩就是个吃吃喝喝的过程,大石场的民间美食、美味佳肴图片上都能体现出来,最有回忆杀的或许就是理发摊。小时候调皮,喜欢捅马蜂窝,被马蜂往脑顶叮了一下,有点痛就是忍着,不巧的是老汉当天给5角钱去理发,拿钱必须理发,不然晚上挨揍。理发师傅老是摸脑壳,马蜂叮的地方越摸越肿,理完发半边脸都肿起来把理发师傅都给吓坏。理发师傅看到脸肿一边,几乎要流泪的样子吓得都不敢要理发钱,脑袋尽管嗡嗡响,但剩下5角钱内心挺开心的。

大石镇改为街道,主要原因是靠近城区,毕竟距离城区也只有10公里,更何况城区扩张快速的当前。大石镇升格为街道那是10多年前的事,高兴的应该是广大的农村,镇管农村是村民是农民,改为街道后村民变城市居民,村民变成市民,享受城里人的待遇,想来这边的村民一定非常的幸福。本文纯属瞎写,就当茶后文看,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0 阅读:0